禽流感及其防控――张涛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禽流感及其防控张涛:13213172398一、有关流感发生的基本观点1.野生候鸟(主要是水禽)是人、禽、其他哺乳动物流感病毒的保毒宿主。2.野生水禽带带而不发病,和人、禽形成自然隔离状态;禽流感病毒随其生活环境而散播。3.流感病毒除A、B、C型对不同物种感染力不同,不同物种对同型流感病毒也存在种间隔离(细胞受体不同)。4.同一型中不同亚型(HA)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高致病性禽流感多属于H5、H7亚型。5.猪是人、禽流感病毒的混合器,因为猪具备人、禽流感病毒的细胞受体,容易形成基因重组。6.家鸭可带毒而不致病(或许家养水禽)7.一旦发病经常存在开始致病力尚弱的毒株,渐变为高致病性毒株。二、近期发生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特点1.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生频率加快,次数增多,范围扩大。国家或地区亚型禽种年代国家或地区亚型禽种年代英格兰H5N2鸡1959中国香港H5N1鸡2002英国英格兰H7N3火鸡1963中国香港H5N1鸡2003加拿大安大略H5N9火鸡1966荷兰H7N7鸡、火鸡2003澳大利亚维多利亚H7N7鸡1976比利时H7N7鸡2003德国H7N7鸡1979德国H7N7鸡2003英格兰H7N7火鸡1979韩国H5N1鸡2003美国宾夕法尼亚H5N2鸡1983中国台湾H5N1鸭2003爱尔兰H5N8火鸡1983美国H7N2鸡200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H7N7鸡1985韩国H5N1鸡、鸭2004英格兰H5N1火鸡1991日本H5N1鸡2004澳大利亚维多利亚H7N3鸡1992越南H5N1鸡2004澳大利亚昆士兰洲H7N3鸡1994泰国H5N1鸡2004墨西哥H5N2鸡1994印度尼西亚H5N1鸡2004巴基斯坦H7N3鸡1994柬埔寨H7N7鸡2004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H7N4鸡1997老挝H5N1鸡2004中国香港H5N1鸡1997中国H5N1鸡、鸭、鹅2004意大利H5N2鸡1997中国台湾H5N2鸡、鸭2004意大利H7N1鸡1999巴基斯坦H7N3鸡2004中国香港H5N1鸡2001美国H7N2H5N2鸡2004智利H7N3鸡2001加拿大H7N3鸡20042.感染宿主多样化:20科,88种3.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特点(1)水禽发病,其最早发现始于水禽(2)传播方式的不同①H5N1传播可能方式?野生水禽→鹅鸡鸭②一般传播方式家养水禽家养水禽(不发病)野生水禽——↓鸡(3)感染宿主多样化:鹅、鸭、鸡、猫、虎、猪、人、(鼠、犬等)。H5N1毒株的变异对哺乳动物尤其是小鼠的致病性逐渐加强。各毒株感染后小鼠死亡情况及MLD50毒株Isolates死亡组别、数量Ga.No.ofDd死亡时间DeadTime小鼠半数致死量(EID50)MLD50(EID50)CK02第6组5/5第8、9、12天各死2、2、1只5.0PF0206.5PG0206.5QA00第6组3/5第5组1/5第6组:10天1只、11天2只,第5组:11天1只5.1DK0206.5GS01第6组1/5第8天1只5.9PS02第6组5/5、第5组5/5、第4组3/5、第3组1/5、第2组1/5第6和5组于第9、10、11天各死1、3、1;第4组第11天死2只,12天1只,第14天,2、3组各1只3.18TK02第6组3/5第9天3只5.7三、最近关于禽流感发生的寻源研究认识1.H5N1型:(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96广东鹅源毒株是HA的源头。97香港鸡毒株是NA的源头。(2)H5N1亚型的起因和水源污染有关,或许这是家养水禽发病导致种间突破的根本原因。(个人观点)2.H9N2亚型: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大面积发生不是来自同一毒源。3.禽流感的发生与候鸟迁徒有关。4.不同野生禽类宿主分离到的H5N1对鸡的致病作用(2000年后)不同宿主AIV特征文中简写宿主亚型鸡胚传代次鸡胚半数感染量静脉接种指数IVPI对鸡致病性CK02鸡H5N157.502.99HPPF02孔雀H5N148.252.99HPPG02鸽H5N149.252.90HPQA00鹌鹑H5N146.502.85HPDK02鸭H5N146.752.72HPGS01鹅H5N148.001.64HPPS02山鸡H5N647.752.69HPTK02火鸡H5N157.752.73HPSW/GDSZ/4304黑天鹅H5N137.003.00HPPS/SXXY/4604野鸡H5N136.333.00HPRP/SXXY/4704野鸽H5N138.003.00HPQA/YNKM//5504鹌鹑H5N137.503.00HPJPS/GDSZ/43-304日本雉H5N138.003.00HPWB/SH/31-104野鸟粪便H5N138.253.00HP四、禽流感的防控(一)诊断1.指示性诊断指标:(1)目的:制定可供建立初步诊断的指示性诊断指标,以便快速反应,及时采取防控、扑灭措施,免于因时间延误而形成的禽流感传播危害。(2)技术路线实验室感染试验的临床观察大群发病禽的临床观察选择经鉴定过的标准毒经实验室诊断确诊(血清学、病毒分离鉴定)SPF鸡有不同抗体的鸡、鸭免疫禽群未免疫禽群得出共有的指示性诊断指标免疫群体未免疫群体2.指标(1)H5亚型的指示性诊断指标①未免疫禽群:突发、急剧的倍数增长的死亡;萎顿,鸡冠发绀的鸡只出现后很快死亡;早期病死鸡以全身性出血性变化为主②免疫鸡群鸡群中出现萎顿,鸡冠发绀,趾部角质变红趋向的鸡只很快死亡,并延续数天,可见肿头及流泪。死亡鸡和营养好坏无关病死鸡肝脏变化为主,呈现偏淡的多色彩、质脆,腺胃乳头出血常见。检查HI抗体可见群体抗体水平参考不齐。③未免疫鸭:沉郁、明显的神经症状,头颈扭曲、抽搐、瘫痪,临床症状出现后死亡急速上升,死亡率30-100%。种鸭初期采食下降,产蛋下降可达10-90%。④免疫鸭:商品鸭发病日期在20日龄以后,神经症状和死亡明显。种鸡产蛋下降30-60%,很少死亡。(2)H9亚型的指示性诊断指标①未免疫鸡群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症状并具明显传染性,产蛋鸡的产蛋下降幅度10-80%不等,7-10天出现缓解。剖检见喉头及上1/3气管潮红,出血,有粘液,胸腔入口支气管分叉处粘膜潮红充血,卵泡表面呈红、紫色,输卵管及中部多见粘稠透明或乳白色粘液。②免疫鸡群呼吸道症状呈快速传播,在一个隔离群体内占有一定比例。产蛋鸡产蛋下降2-15%不等。剖检变化和未免疫鸡无本质分别,只是变化稍轻微。商品肉鸡在25-30天出现呼吸道症状,随后一直延续至出栏。(3)可借助HI血清学快速协助诊断未免疫鸡群出现HI抗体阳性样本和免疫鸡群出现有HI抗体滴度≥212的一定量样本就可确诊。3.实验室诊断(1)HI试验的应用及问题①疫苗正常反应:多次免疫HI抗体≤211H9亚型一次免疫可达28H5亚型一次免疫多为24-6②H9亚型HI检测时≥212有诊断意义H5亚型在免疫鸡群发病怀疑时间隔21天,两次抗体检测上升≥22有参考价值③HI诊断中的问题a.诊断试剂不纯b.不同来源抗原对同一血清可能检测结果不同c.关于鸭HI检测要用鸭红血球的认识④可用各种具有血凝特性禽病原的单因子血清通过交叉HI进行病毒初步鉴定(2)AGP、Elisa的检测问题(3)抗原检测的诊断方法:RT-PCK,荧光RT-PCR,Elisa,单抗基础上的Elisa,荧光抗体法等。(4)病毒分离纯度检测——外源病毒检测,有限稀释、毒力测定(二)疫苗质量跟踪结果1.H5亚型:2002年前差,2002年后基本符合要求,一次免疫可达HI抗体24-6。2.H9亚型:2003年前一直较好,一次免疫HI可达26-8,2003年底至今,联苗中H9亚型常出现抗体反应不好的现象。3.H7亚型在某些疫苗中被混入。(三)免疫程序研究1.母源抗体消长规律①种鸡与雏鸡母源抗体HI检测相差2-3个滴度②母源抗体通常可维持15天,HI保持在23③疫苗免疫效果和母源抗体高低无明显相关2.免疫抗体消长规律①良好疫苗一次免疫至少可维持有效抗体达2个月之久。②H5亚型间隔21天进行二免比一次免疫抗体上升和维持要好的多。3.HI抗体为指标的免疫保护研究①H9亚型和H5亚型在HI抗体≥26时有100%保护。②有效母源抗体接近消失时,即第16-20日龄,即使HI抗体已在24以下,仍有一定保护,可不发病死亡。4.免疫程序7-10日龄一免,28-30日龄二免,开产前三免。5.在抗体监测指导下进行免疫效果的检查和免疫程序的修正。(四)未来AIV的流行动态观点:AIV会长期存在高致病性AIV会呈点爆发状态,H9亚型在蛋鸡产蛋下降和肉鸡的多种疾病继发感染上会形成长期影响。依据:①AIV疫苗不得不应用,但疫苗注射不能阻止病毒隐性感染及排毒。②很难大面积扎实的做好全国甚至东南亚地区的疫苗防疫工作,一定时间内(几年)总会有敏感宿主形成点爆发。③H9亚型感染传播能力太强,现有禽舍类型是防控不住的。(五)对禽流感的防控的认识1.政策:扑杀;扑杀结合生物安全;扑杀,疫苗注射结合生物安全。2.防疫问题:①政策上的预防为主。②饲养方式使得防疫2H1开展困难。③疫苗的质量,单苗和联苗。④新疫苗的研制。a.抗原变异和新疫苗的研制。b.各种基因工程苗的研究载体:禽痘、腺病毒、马立克核酸疫苗:基因工程苗:(反向基因操作)有害基因的改造与敲除,人禽疫苗的整合。3.公共卫生问题①长时间的存在为禽流感向人的传播埋下了隐患。②对哺乳动物和人的侵害的认识——病毒变异有向哺乳动物传播的倾向;目前仍是“误行感染”人、禽、种间保护依然存在。③注意从事和养禽工作有关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④应该开展禽流感变异和哺乳动物易感性之间的研究4.防控认识①建立在改善饲养方式基础上的地毯式的防疫。②至少全东亚地区联合行动,全部采用疫苗防护为主的防护方法。③加强申报和监测。④赔偿的必要性。⑤出口困难和转向熟食。⑥活禽市场的管理。⑦准备与禽流感的长期共存。5.养禽场的对策在抗体监测基础上选好苗,做好防疫工作,加强生物安全防护。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