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ERP-U8标准成本解决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用友ERP-U8标准成本解决方案一、标准成本制度标准成本制度又称标准成本会计。指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比较,及时记录和分析成本差异、衡量生产工作效率高低的一种成本制度。它是为了克服实际成本计算不能及时提供有效的成本控制信息而制订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基于泰勒的管理过程标准化的思想而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管理会计的发展,标准成本制度在成本预算和控制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发展成为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差异的分析、差异的处理等三个组成部分的完整的成本控制系统,而不单纯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标准成本的含义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制订,通常从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方面着手进行。直接材料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直接人工成本包括标准用量和工资率两方面(计时工资时);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都是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来计算。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材料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进行分析,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与最低值的平均数,或最节省的数量,或通过实际测定,或技术分析等数据,科学地制订用量标准。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在制订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时,首先要对产品生产过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艺,有哪些作业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对企业的工资支付形式、制度进行研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订标准。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上述标准成本的制订,可以通过编制标准成本单来进行。标准成本的作用1、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成本控制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另一类是以应该发生的成本为依据,如各种标准成本。2、代替实际成本作为存货计价的依据由于标准成本中已去除了各种不合理因素,以它为依据,进行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计价,可使存货计价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础上。而以实际成本计价,往往同样实物形态的存货有不同的计价标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3、作为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由于标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订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4、作为登记账簿的计价标准使用标准成本来记录材料,在产品和销售账户,可以简化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工作。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上述账户按标准成本入账,使账务处理及时简单,减少了许多费用的分配计算。标准成本差异分析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3.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4.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1)二因素分析法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2)三因素分析法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标准成本的账务处理为了同时提供标准成本、成本差异和实际成本三项成本资料。标准成本系统的账务处理具有以下特点:1、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登记标准成本无论是借方和贷方均登记实际数量的标准成本,其余额亦反映这些资产的标准成本。2、设置成本差异账户分别记录各种成本差异在需要登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时,应将实际成本分离为标准成本和有关的成本差异,标准成本数据记原材料、生产成本和产成品账户,而有关的差异分别记入各成本差异账户。各差异账户借方登记超支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3、各会计期末对成本差异进行处理各成本差异账户的累计发生额,反映了本期成本控制的业绩。在月末(或年末)对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有两种:(1)、结转本期损益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所有差异转入利润账户,或者先将差异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再随同已销产品的标准成本一起转至利润账户。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确信标准成本是真正的正常成本,成本差异是不正常的低效率和浪费造成的,应当直接体现在本期损益之中,使利润能体现本期工作成绩的好坏。此外,这种方法的账务处理比较简便。但是,如果差异数额较大或者标准成本制订得不符合实际的正常水平,则不仅使存货成本严重脱离实际成本,而且会歪曲本期经营成果,因此,在成本差异数额不大时采用此种方法为宜。(2)、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按照这种方法,在会计期末将成本差异按比例分配至已销产品成本和存货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税法和会计制度均要求以实际成本反映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本期发生的成本差异,应由存货和销货成本共同负担。当然,这种做法会增加一些计算分配的工作量。此外,有些费用计入存货成本不一定合理,例如闲置能量差异是一种损失,并不能在未来换取收益,作为资产计入存货成本明显不合理,不如作为期间费用在当期参加损益汇总。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选择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差异的类型(材料、人工,或制造费用)、差异的大小、差异的原因、差异的时间(如季节性变动引起的非常性差异)等。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其它差异则可因企业具体情况而定。值得强调的是,差异处理的方法要保持历史的一致性,以便使成本数据保持可比性,并防止信息使用人发生误解。定额成本法与标准成本法的区别定额法与标准成本法都属于成本计算方法,两者有基本相同的功能和实施环节,都要事先制订产品的目标成本(即定额成本和标准成本)作为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并以此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将实际消耗水平与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进行比较,计算脱离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发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但是两种方法又有许多不同之处。1、额法要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而在标准成本法下,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2、定额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比较简单,只核算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差异,且不为各种成本差异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而是与定额成本在同一个成本明细帐中进行核算。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核算较细,要为各种成本差异专门设置许多总帐科目进行核算,并详列于利润表中。3、定额法下,要将成本差异在各种产品之间、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在标准成本法下,对成本差异的处理企业可以敬爱那个各种成本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标准成本的发展趋势要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日益多样化和日新月异的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下,相对稳定的标准成本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成本持续降低的要求。再沿用数量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将会导致标准成本信息不标准,在控制和决策中失去信息的相关性,不利于成本控制。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传统标准成本制度的缺陷1.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导致标准难于制定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下,科学管理将产品的生产过程分为许多简单的工序,然后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来制定各工序的标准。在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为提高生产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现代的生产制造环境下,竞争激烈,顾客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不断提高,原来那种少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很难适应顾客的需要,因而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种的生产方式,有的企业甚至采用的是订单式的生产方式,要严格按照科学管理的思想为日益多样化和日新月异的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几乎是不可能的。2.制定的标准不利于持续改进在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下,认为经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制定的产品标准成本是比较合理的,是生产产品应该发生的成本,产品的标准成本一旦制定后,只要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不变,产品的标准成本就不会改变。在产品定价时,以此标准成本为基础,采有成本加成的方法来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然而,在现代竞争非常激烈的生产环境下,采用成本加成的方法制定的产品价格可能毫无竞争力,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下相对稳定的标准成本不能适应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成本持续降低的要求。3.制定的标准不利于成本控制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将标准建立在产品的基础上,为每种类型、每种规格的产品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又分为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三个成本项目分别制定标准成本。在以前大批量生产的制造环境下,这种控制方式是经济可行的,因为那时的产品成本构成中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有较高的比重,间接成本的比重较小,采用数量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对标准的合理性影响很小。在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先进制造技术被广泛应用,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直接成本的比重大大减小,再沿用数量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将会导致标准成本信息不标准,在控制和决策中失去信息的相关性,不利于成本控制。而且,数量基础的分摊标准并不是导致间接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作业才是间接成本发生的真正原因,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建立在产品三大成本项目基础上的传统标准成本制度也不利于成本的日常分析和控制。现代生产制造环境下传统标准成本制度的创新:1.将标准建立在作业的基础上由于传统的标准成本制度难以为日益多样化和日新月异的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可以将标准建立在影响产品成本的各项作业的基础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