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爱思想大纲•孔子生平•仁爱思想的内涵•仁爱思想的演化•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一,孔子生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祖籍宋国(今河南商丘)。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主要思想主张:“仁”(孔子的思想核心)、“德”(以德教化人民)、“礼”(以礼治理国家)。二、仁爱思想的内涵•孔子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一)爱人•1.爱亲。爱人是由“爱亲”开始的,是说爱自己的亲人是最基本的。•《论语·学而》中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可以看出孝悌是“仁”的根本。•《中庸》中也提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爱”的品德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孝:顺、敬、色难顺:子曰:“无违。”即绝对服从礼的规定。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敬: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敬是一种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敬爱之情。•色难: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也就是说不仅要在形式上孝顺父母更重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敬仰之情。•2.爱众。孝悌是爱人的根本,也是家庭伦理的基础。爱众是把爱亲的对象扩大化,由爱亲人到爱更多的人。孔子所说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就是把爱博施于众。(二)忠恕之道•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施行仁的根本途径。•“忠”主要是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就是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恕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三)恭、宽、信、敏、惠•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恭、宽、信、敏、惠这五个德目是施行仁的条件。•恭:庄重,严肃的态度,庄重得不至受辱•宽:宽容厚道,得到众人的拥护•信:诚信,得到别人的信任•敏:勤敏,提高工作效率•慧:慈惠,施行仁慈,使别人按自己想法做事(四)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在孔子看来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做,就做到了仁。•克己复礼包括了两个方面,克己是指个人修养,复礼是这种修养的标准和要达到的目标,孔子希望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自觉遵守礼的规定。三、仁爱思想的演化•孔子的仁学思想随着历史的前进能不断接受和消融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赋予自己新的涵义。•孔子:仁者爱人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和王阳明:生生之德张载:民胞物与谭嗣同:仁以通为第一义现代:“诚”四、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一)仁爱思想与个人修身•孔子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所提倡的修身养德是以仁爱为核心。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来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现代强调“个人品德建设”每一个人都应该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只有人人重修养、人人讲道德才能使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升到更高的境界,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稳定。(二)仁爱思想与人际关系•从仁爱思想出发,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人际关系顺利进行的桥梁。忠恕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自身的感受去理解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每个人都能扩充仁爱之心,宽以待人,社会就会洋溢着博大的爱,这必然会使得人际祥和、关系融洽,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社会充满活力。(三)仁爱思想与人与自然关系•孔子仁爱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主导观念就是人与天、地、万物的一致性。要求人类不但要利用自然,而且要热爱和尊敬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现在,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生态意识的觉醒,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道德领域由人际关系扩展到自然界。只有我们尊重自然,把仁爱之心延续到自然万物,才能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参考文献•[1]刘艳.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2]刘夏.孔子仁爱思想内涵及现实意义[J].传承.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