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潘柯主要内容第一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概论第二章3岁前婴儿的语言教育第三章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第四章幼儿语言教育的途径第五章幼儿文学语言教育第六章幼儿早期阅读第七章语言和语言障碍儿童的矫治第八章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附录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含义狭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广义的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专门研究3-6岁儿童掌握母语口语的过程,特别是3-6岁儿童早期掌握母语的听说训练和教育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把0-6岁学前儿童的所有语言获得和学习现象、规律以及训练与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对0—6岁儿童应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第一节儿童语言获得理论概述语言获得(语言发展),指儿童对母语的听和说能力的获得。它和语言学习的区别在于,母语的获得不是通过正式的课堂学习,而是儿童在语言环境中,自己对语言的习得。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语言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研究表明,尽管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彼此不同,但不同语种儿童在学习这些语言时都有相似的特点,并经历相似的言语发展阶段。例如,对词和句子,理解“听”总要先于产生“说”。从言语产生来说,儿童首先经历反射性的发声阶段,其次是咿呀学语阶段,再次是单词句、双词句阶段,最后才能说出具有语法结构的句子。儿童语言获得过程(三个阶段)言语前期:是儿童掌握语言之前(出生—1周岁)的准备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为婴儿简单发音阶段。1个月内只发出未分化的哭叫声,1个月后哭声粗略分化;5周起开始出现非哭叫声的反射性发声,发出类似后元音a,o,e和辅音等声音,同时对语声和言语情绪发生反应。4—6个月开始咿呀学语,发出重复的连续音节,并能逐步辨别语音。八九个月能说出“假词”即进行音节组合,并对手势和简单言语指令做出反应。9个月—1岁前儿童进行言语模仿(学话萌芽),能对语音刺激做出积极反应,并模仿和说出词音。此时,儿童处在掌握词和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萌芽状态。初步掌握语言期:1—1.5岁说出具有初步概念意义的真正词,这是儿童言语获得上的质变阶段。特点:“单音重叠”、“以词代句”、“以音代物”。儿童对成人的言语指令能做出相应反应。掌握语言的语法结构期:1.5—3岁儿童能初步运用基本语法形式构建短语和简单陈述句,能理解简单童话故事、儿歌等。4—5岁儿童复杂句和复合句发展较快,常以语言知识为根据的“语序策略”来理解语句,但对结构复杂得被动语态和双重否定句尚不能很好理解。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关于儿童获得母语口头语言中听话和说话能力的理论。一、环境论1.模仿说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外部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起决定性影响。语言是后天获得的能力,是经过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联结而成,是学习的结果。儿童语言发展的早期,主要是通过环境与家庭中的成员互动,年长于婴幼儿的人提供语言学习的模仿现象。婴幼儿对周围语言的模仿,不断得到周围成人的微笑、爱抚、夸奖等正强化,就会更努力发出类似的语言。传统的模仿说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他认为,儿童是通过对父母语言的模仿而获得语言的,儿童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版。对上述理论还有不同的观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语言模型和模仿的作用。他认为,儿童获得语言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与模仿。他肯定社会语言模型对儿童言语发展的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语言模型,儿童就不可能获得词汇和语法。他认为,儿童语言和心理发展一样,不是一个内部成长和自我发现的过程,而是通过社会模式的呈现和社会训练、实践而发展的。选择性模仿说怀特赫斯特、瓦斯特等又提出“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对成人语言的模仿不是机械的,而是有选择性的。2.强化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2.强化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2.强化说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与反应相伴的强化。有的行为者认为,模仿和强化是不能分的。“自我强化”: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2.强化说该理论的基本假设:人倾向于反复做出能使他获得满足的行为。幼儿所以会模仿,是因为当他们模仿时会得到成人愉快而温暖的回应,同时也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事物,从而导致儿童进一步模仿。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的学习与获得始于通过强化所形成的模仿。3.社会交往说儿童是在和成人的语言交往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布鲁纳等人指出,和成人交往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儿童与成人交往时,成人会自然地给儿童解释语义,把儿童的不成熟的句子,扩展成完整的句子,一步步提高儿童的表达水平。二、先天决定论强调语言的获得是先天禀赋的作用。1.先天语言能力说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转换——生成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先天的加工语言符号的大脑内在机制。脑的成熟,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内在机制被激发,就能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儿童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他们学语言无需人教,有错误也无需改正。他们学语言只需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就可以了。语言规则是在不自觉中形成的。基本观点儿童天生就有“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LAD)。儿童能在听到少量语言的情况下理解和说出大量合乎语法的新语言。儿童在他们本民族语言环境中,获得确定基本语法关系和语法特征的基础规则和转换规则,从而显示出他们的言语能力。乔姆斯基的理论讲儿童语言发展的先天可能性与后天现实性混为一谈,无视语言是社会现象,贬低社会环境、教育在儿童言语获得和言语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理论上陷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自然成熟说以勒内伯格为代表,赞成先天决定论,他以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强调生物遗传素质是人类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人类大脑具有专营语言的区域,语言是人类大脑技能成熟的产物。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皮亚杰把言语作为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的理论。儿童言语发展是遗传机制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言语发展与认知发展息息相关,也是儿童在向环境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功能来实现的。强调儿童言语获得需有言语模仿的情境,使之有练习言语的机会,并在人际交谈中有转换语法结构、灵活运用的条件。儿童个体语言是从自我中心言语向社会化言语发展的过程。第二节全语言教育理论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全语言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80年代新西兰教育界的研究、倡导的自然学习理论,经过新西兰和美国资深儿童教育工作者长期的临床试验,而成为一套新的语言教育模式。全语言教育观是一套如何使儿童更好学习语言的观点,它主要是对语言、学习、课程教学与教师四方面的作用和关系的重新思考。一、全语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一)学习理论古德曼指出了阻碍和加速语言学习的因素。1.阻碍语言学习的因素从局部到整体的错误学习观局部性的技巧练习,应该融合在整体的语言情境中学习,不应该孤立出来做机械式的单独练习。不自然的技巧学习顺序为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无趣、无意义、与幼儿生活无关的课程相关性语言的学习应该是完整、真实与生活经验相关;能融入学习者日常生活情境中的学习。目标导向意义性让学习者通过运用语言而学习语言,即通过有意义的沟通,来发展语言能力。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2.加速语言学习的因素(二)课程观1.全语言教育的目标培养儿童对文字和语言的敏感性,促进儿童的成长,提高其语言能力,增长其见识,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2.全语言教育的内容语言表现形式: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言存在空间:日常生活语言和文学语言语言的能力上:听、说、读、写语言发展范畴:语音习得、语义习得、语法习得、语用习得3.全语言教育的策略古德曼:按主题安排学习区4.全语言教育的方法①融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的学习活动之中②从整体到部分③重视儿童阅读和书写的过程④认识儿童有无穷的学习潜力5.全语言教育的评价传统的评价:一是对教师完成教育计划的评价;二是幼儿各方面发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指标的评价全语言教育提倡的评价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儿童的角色、教师—儿童之间的关系、儿童间的关系。二、全语言教育的理念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1.改变单纯的语言教育全语言教育的理论提出,语言发展和知识内容的学习,是全语言课程的双重内涵。启发我们应注意把幼儿的语言教育,自然融合在各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与活动过程中。2.幼儿语言教育目标和内容应是完整的。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内容既要关注幼儿口语表达能力,也要深入研究幼儿书面语的学习。二、全语言教育的理念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启示3.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应是真实的、形式多样的全语言教育认为幼儿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真实使用的情境中使用而发展的,如何在使用语言的社会情境中,赋予“语言”的意义是最重要的;成人有目的、有计划教育的作用是居于第二位的。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形式应多样化。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