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附件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模式,增强浙江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制定本方案。一、建设背景(一)现实基础湖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是连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下辖三县两区,国土面积5820平方公里,2012年末常住人口290万,地区生产总值1664亿元。境内森林覆盖率50.9%,常年提供了60%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是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生态涵养区和生态屏障。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生态优市”战略,在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十一五”期间超额完成浙江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入湖河流断面水质连续五年全部保持Ⅲ类标准,初步探索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发展新路。“绿水青山是湖州的金山银山,生态优势是湖州的最大优势、是湖州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二)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发展理念,有利于湖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格局。加快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提升区域生态屏障功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障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城市群生态安全。加快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以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新路径、提供示范。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湖州生态、区位和文化优势,坚持先行先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路径,以示范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二)战略定位绿色发展先导区。突出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率先实现生产、消费、流通各环节的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宜居模范区。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加强水、土壤、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南太湖流域综合整治,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家园。合作交流先行区。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各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展示生态文明3建设新成就的重要平台。制度创新实验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资源环境管理、主体功能区建设等制度,探索节能量交易、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三)建设目标到2015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3万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较2010年下降19.5%和21%,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较2010年减少11.1%、13.6%、12.5%和16.7%;年用水总量不超过19亿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25%,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不低于71%,入太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城乡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1.5%。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国领先。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基本实现,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明显增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湖州模式”。4浙江湖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类别指标序号单位2012年2015年2020年经济发展质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元6371483000130000城乡居民收入比2-1.92:11.9:11.8:1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2.22.63.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39.442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8.01219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6%516070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主要资源产出率7%——16*35*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8%91525年能源消费总量(折合标准煤)9万吨11461326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10%11.1*19.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11%——21*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12%7.8*2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13—0.600.62年用水总量14亿立方米17.519再生水利用率15%10152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6%92959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17%84889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率18%18.9*30*50*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9万亩184.42城镇新建绿色建筑比例20%52560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用地占国土总面积比例21%49.1449.3249.62森林覆盖率22%50.951.553森林蓄积量23亿立方米626690800湿地保护面积比例24%758090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率25%7.3*11.1*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率26%8.2*13.6*氨氮排放总量削减率27%4.5*12.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削减率28%6.1*16.7*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9%6871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标比例30%889096入太湖断面水质达标比例31%100100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32%1001001005类别指标序号单位2012年2015年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良天数占比33647582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34%858790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35%708595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36%90100100废弃矿山恢复治理率37%809397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率38%8510010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9㎡14.314.515制度与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占党政实绩考核比重40%253038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41%25.385100绿色出行比例42%71.67580二级及以上能效家电产品市场占有率43%96100100节水器具普及率44%94100100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满意度45%87.89095注:带“*”部分中,下降率或提高率均以2010年数据为基数。三、主要任务(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生态空间布局。依托丘陵山地和水系湿地,构建“三区一带”的生态空间主体网架。提高西苕溪上游丘陵山区、东苕溪中上游丘陵山区、合溪上游丘陵山区生态涵养功能,重点开展造林绿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森林固碳能力。加强南太湖湿地富集带的保护,重点修复太湖岸线、环湖大堤和堤外过渡带的动植物栖息生境和湖陆之间水体交换通道,增强湿地群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骨干交通沿线、清水河道两侧生态廊道建设。农业空间布局。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构建“三区三带”生态农业格局,打造长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基地。提升杭嘉湖平原西部、长兴平原和安吉北部盆地三大农产品主产区的粮油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建设6滨湖农业带、318国道沿线、西部丘陵山麓三大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带,重点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精品农业。城镇化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要素、产业和人口集聚,构建“一带两组团”的城镇化格局。重点打造南太湖城市带,进一步提升湖州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快与南浔城区、长兴县城同城化发展。集约化建设德清组团和安吉组团,推进武康、乾元、雷甸一体化发展,加快递铺、孝丰同城化发展。提升织里、新市、练市等小城市功能,支持八里店、菱湖、泗安、和平、乾元、钟管、孝丰、梅溪等省级中心镇建设。湖州先行示范区空间布局示意图(二)构建集约宜居的城乡融合体系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构建区域高速公路网、河海联运航道网和区域铁路网,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重点实施G25国家高速公路湖州段改扩建和商合(湖)杭铁路、湖苏沪铁7路建设。加强老虎潭、对河口、合溪、赋石、老石坎、凤凰、顺天等水源地保护,完善城乡供水管网,实现县(区)域范围内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加强城市老旧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和截污支管建设,加快乡镇纳污管网配套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提升。城郊农村污水纳入城镇管网,偏远中心村建设污水处理站,小型自然村污水推广湿地生态处理。提升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建立餐厨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和运输网络,完善垃圾焚烧厂、堆肥场、危险废物处理场等设施建设。专栏1城乡一体网络设施建设名称重点建设项目综合交通重点实施G25长春至深圳国家高速公路湖州段改扩建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商合(湖)杭铁路和湖苏沪铁路建设,启动市域轨道规划研究工作。区域供水实施供水能力30万吨/日的湖州城北水厂扩建和新建一期规模20万吨/日湖州太湖水厂。污水处理改造提升43家污水处理厂,建设500公里的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实施南太湖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建成市级危险废物填埋场。促进城乡空间宜居化。全面建设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中心城市绿化工程,严格保护织东、八里店和弁山三大绿楔,扩大城市生态用地空间。推进老城区有机更新和工业区生态化改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以廉租房、公租房等为主体的保障房体系,优化普通商品住房供应结构,积极创建绿色住宅小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开发,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精品村、特色村,集约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公路、铁路、河流、山麓沿线洁化、绿化、美化,在山区和水乡因地制宜推进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建设。推动城乡建筑绿色化。政府投资新建的各类公共建筑,以及8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非住宅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保障性住房项目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商业地产和工业厂房建成绿色建筑。开展公共机构和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用能系统节能改造,对老旧住宅区开展保温门窗、外遮阳、自然通风等改造,探索冬冷夏热和梅雨地区的改造模式。推广安吉县节能建筑示范县建设经验,大力推广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房节能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国家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到2015年,城镇新建筑新型墙体材料应用比例达到75%,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30%以上。(三)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发展体系做精生态农业。积极推广粮油高产优质新品种和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山地蔬菜,积极应用设施化栽培、储藏、保鲜等新技术。稳步发展生猪、湖羊产业,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水产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开放性水域推广放养滤食性鱼类,建设特种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建国家级原产地域产品标志。做强绿色工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现代物流装备、智能电梯、通用航空、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金属加工、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德清生物医药、长兴绿色动力电池、吴兴童装、南浔节能电梯、安吉竹业等产业集群。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园区)转型提升,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园区),建设吴兴特种金属材料研发制造9基地,创建安吉竹产业工农业复合型产业园区、织里全国精品童装产业基地。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严格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源头管控,重点淘汰建材、蓄电池、印染、造纸、化工、制革、电镀等行业落后产能。做大现代服务业。发挥太湖、古镇、名山、湿地、竹乡、古生态等品牌优势,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区。鼓励内河集装箱运输、道路货物甩挂运输等运输方式,构建河海联运物流体系,打造成为上海港、宁波-舟山港的区域集疏运中心。服务工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创意设计、信息服务、金融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绿色认证、生态修复、环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