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09年高考题选择题1.(09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答案D2.(09全国Ⅰ)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宋代区域西汉元始二年晋太康元年唐天宝元年宋元丰三年北方965149493459南方11165257830(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B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答案D3.(09全国Ⅰ)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答案C4.(09上海)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22008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8宁夏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擢通判”这一信息,通判是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州郡长官之下新设置的官职。2.(08四川14)有人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项法令,认为它“将笼诸路杂货,买贱卖贵,渔夺商人毫末之利”。该法令是()A.青苗法B.均输法C.免役法D.市易法答案D解析本题只要紧扣材料,注意“夺商人毫末之利”,联系变法的各项内容,不难得出答案。青苗法侧重于农业、粮食方面,均输法强调地域供应、运输问题,免役法强调纳钱代役,市易法强调打击囤积居奇、平抑物价。3.(08广东2)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B.西汉C.晋D.答案D解析本题图片有两个信息点:一是文字标注“江水”,二是分布在江水上、中、下游的三处主要农业区。现在有两种答案判断:“A项西周”或“D项宋”。选A项的理由是:“江水”主要是先秦时期对长江的称呼,图片上农业的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且分布区域面积有限,说明农业发展还不发达,由此推断是较早期的西周。选D项的理由是:图中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大致在江浙一代,根据宋代民谚“苏湖熟,天下足”,可推断此图为宋代的农业分布图。综合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二、非选择题4.(08宁夏44)材料一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摘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3响。为使节气与月份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既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地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地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9答案(1)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2)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解析回答第(1)问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然后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得出相对准确的对研究方法的表述;第(2)问应综合所学各位科学家的优秀素质并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从共性中得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2004—2007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07广东文科基础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A.B.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答案A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题干的有效信息。2.(07宁夏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B.C.D.答案B解析宋代的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唐代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而到宋代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故与唐代一致。3.(06上海A8)“元有天下,其疆域之袤,海漕之富,兵力、物力之雄廓,过于汉唐。”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元代“海漕之富”的是()A.汪大渊随商船出海旅行B.置中书省统辖全国政务C.马可·波罗赞大都繁华D.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海漕之富”意为元代海运、漕运发达,成为元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市舶司的设置,说明元朝海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管理。44.(06广东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A.B.C.D.答案C解析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唐朝时,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明朝时,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5.(06江苏4)下列有关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A.B.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活字印刷的书籍C.D.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答案D解析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布衣毕昇发明的,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故A、B、C三项均不正确。宋代在航海交通上已普遍使用指南针符合史实。6.(06北京文综13)下图所示艺术盛行的朝代是()A.秦B.隋C.唐D.元答案D杂剧俑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图中获取的关键信息是杂剧,而杂剧盛行的朝代是元朝。故应选D项。7.(05江苏4)下列政治制度中属于辽代的是()A.猛安谋克制B.C.察举制度D.答案B解析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政治制度;C项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D项是元朝的行政制度;只有B项才是辽代实行的政治制度,为正确选项。8.(05上海7)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北宋长期与辽、夏并立,其原因是()A.国防虚弱B.豪强争权C.藩镇割据D.答案A解析北宋之所以长期与辽、夏并立,是由其“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的,因此A项符合题意。59.(04上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北宋的时候,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造成冗官的局面。用募兵养兵的办法对付人民反抗,造成冗兵的局面。冗官、冗兵使国用大增,每年还要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因此使得入不敷出。10.(04江苏4)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解析王安石认为:北宋穷困的原因是未得理财之道,因此他改革的中心内容即理财。所列措施含有理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有①②④,故正确答案为D项。11.(04上海7)“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史书记载反映的是下列哪个王朝的兴起()A.宋B.元C.明D.答案B解析本题属于材料解析选择题,需要根据材料提供的建立特征,如平西夏,灭女真,定南诏,下江南等,判断相关的王朝。二、非选择题12.(07江苏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列。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6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北宋“积贫(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3(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答案(1)冗官。(2(3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时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4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13.(07山东33)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答案(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度;“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7法主张变革。解析试题提供的材料反映了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不同评价。材料一说明王安石变法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触及到各个社会阶层。材料二反映了司马光对社会变革的态度,主张“社会不到大坏的地步,不要去改变,实质上是反对变法。”材料三反映了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肯定态度,认为是“适应时代”的,对后世有积极的影响。14.(05广东2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回答: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答案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解析本题围绕王安石变法设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评价能力。本题难度不大,但一定要注意审题,中心项是王安石变法。第一问的求答项是“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二问的求答项是“措施”,但要注意限制在教育方面;第三问的求答项是对教育措施的看法,要注意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言之成理。15.(04广东26)阅读下列材料:图甲图乙北宋东京城布局图丙清明上河图(局部)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石渠宝笈三编》请回答:(1(2)从图二、三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一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1(2)突破坊市制时空限制;出现专门市场。解析第(1)问应从图一的布局和图中提供的文字信息,如“坊”“东市”“西市”“大明宫”等去判断。第(2)问应从市场在两图中所在的位置上去比较、分析,如图二中的“晓市”“夜市”,图一中的“东市”“西市”等。8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2009年联考题题组一一、选择题1.(09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一次月考)“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