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讲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社会建设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胡锦涛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其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一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二是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是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四是关于促迸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五是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六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所谓“社会体制”,是社会领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构和样式。即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体现中央、地方各层级政府事权、财权责任,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的结构和样式。所谓“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管理制度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民生问题的历史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上受西方“天赋人权”影响,人们的民生意识开始彰显。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0世纪30年代各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发展;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国家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到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够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一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差距,是当前民生问题存在的重要因素。第二传统理念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往往注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建设,使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第三政策机制不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合,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另外,还有几种心态值得注意:一是世俗化的影响。世俗化的含义,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态度越来越现实化和理性化,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在当下就能过上好的生活,这是现代生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二是平等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普遍认为,过上好生活不是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对以往贫困生活的一种强烈的反弹,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情绪和渴望的心理。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是社会焦虑的情绪。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幅度特别大,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在迅速地大洗牌,这就形成了种种反差很大的示范效应。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失业下岗现象同时存在,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的心理,惟恐一步赶不上就步步赶不上,这样一来,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就更加强烈了。普遍的焦虑状态,助长了人们对现实民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望。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当前要重点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购房难以及物价上涨、食品安全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3.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意义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第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加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当前呈现的新特点: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需求。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新特点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二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公平正义的特点:第一,公平正义是历史的。第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第三,公平正义是发展的。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