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发展历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方面,人口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在新世纪,中国人口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作为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人口,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日趋显现,日趋紧密,日趋复杂。从性质上划分,中国的人口社会问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人口变动和人口社会关系变化带来的问题;二是由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的问题;三是其他社会政策与人口政策不协调导致的问题。从形式上划分,中国的人口社会问题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基于人口数量的问题;二是基于人口结构的问题;三是基于人口素质的问题;四是基于人口社会关系的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是,这几类问题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并严重制约着中国的社会发展,进而制约着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给予高度重视,应该把解决中国人口社会问题及统筹协调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作为人口发展政策和社会发展政策的一个基本方面。1.人口与社会发展人口发展是指人口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其数量增长、质量、构成和各种外部关系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运动的过程;或者,人口发展是指一个社会的人口向着适度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均衡的人口结构、合理的人口分布演进。①「根据经典人口转变理论,人口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原始阶段,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2)中间间阶段或过渡阶段,以死亡率率先下降,出生率随后下降,自然增长率先提高后降低为基本特征;(3)现代阶段,以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为基本特征。人口转变是处于从第一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的中间阶段。关于社会发展,根据不同的角度和涉及内容的广泛程度对其内涵有不同层次的界定:(1)社会发展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社会有机整体的发展与协调;(2)社会发展指的是社会有机整体中除经济发展之外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城市化程度、教育水平、人口素质、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等方面;(3)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指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价值的实现等方面。为了全面反映中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便于进行国际比较,我们将社会发展界定为:通过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需要,全面提高和发挥人的素质和才能,它既包括个人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整个社会生活状况的改善。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全面实现小康的总体战略框架下,使人民过上富足、体面、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我们将根据对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涵义的上述理解,对中国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做出分析和判断。2.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2.1建国前中国人口发展历史建国前,中国人口的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等不同的社会形态。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就总体来说,人口发展是在波浪起伏中缓慢上升的。2.1.1从中国人口诞生到秦据考古发现,大约在250万~30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中国这快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生存在距今约4万~5万年前,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原始人在极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人口的出生率很高,约在千分之四十至五十之间,死亡率也相当高,人口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那时散布于我国各地的人口估计会超过1万人。夏代,我国进入奴隶社会,生产力较前有了发展,但奴隶主一般不允许奴隶结婚和生育,殉葬和战争造成大批奴隶死亡,人的平均寿命很低,死亡率仍然较高,人口发展极其缓慢。据我国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个人口数字,从中国人口诞生到夏禹初年即公元前2140年的几百万年间,人口只增长到1355万人;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全国人口仍然停留在1371万人的规模上,1000多年间只增加了16万人。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再加上新兴地主阶级采取了一些鼓励生产和人口增长的政策,使我国人口有了较大发展,从周庄王十三年(即公元前684年)全国人口的1184万人,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人口增长到大约2000万人。从公元前2140年到公元前221年,平均每千年增长23.8%。但是由于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又相当残酷,再加上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发生,致使人口死亡率仍然很高。表1中国古代社会人口估计数时期年份人口总数(万人)[夏禹公元前2205~2196年1355西周公元前1079年1371战国公元前684年1184秦代公元前221年20002.1.2西汉至明末西汉至明末是我国统一的封建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生产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增加劳动力特别是增加男劳动力成为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主要手段。与之相应的婚姻、家庭制度即是传统的宗法式封建大家庭,“多子多福、传宗接代、早婚早育多育”便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的生育观。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大都采取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和增殖人口的政策,使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很高,人口增长较过去为快,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期。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800万人,东汉末年(即公元188年)达到5978万人。以后,经三国、两晋、隋等几个朝代的发展,到唐朝盛年(即公元754年),全国人口增加到6046万人。随着封建王朝的有兴有衰,人口在波浪起伏中增长。到宋金对峙时期(即公元1193~1210年间),中国人口突破1亿大关,是唐末全国人口的3倍以上;元、明时期,我国人口又开始下降,明朝初年(即公元1380年)全国人口降至5995万人。[转自表2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人口推算数时期年份(公元)总人口数(万人)西汉高帝初年前2061400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5800东汉建武七~十三年31~371505东汉末年1885978[转三国初期2211408三国后期2631885西晋武帝时2902222东晋淝水之战时3823505隋开皇五年5854386隋极盛年6095139[转唐初年6241769盛唐天宝十三年7546046唐后期8453807宋初期9783382北宋盛年11109616宋金对峙121010817元朝12795527明初年13805995明末清初16468800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史》,赵文林等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1.3清朝及民国清朝(1616~191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我国人口迅速上升的时期,据史籍记载,清朝初年即1646年全国人口为8800万人,康乾盛世到鸦片战争时,中国人口猛增到4.18亿人,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秦末汉初到西汉盛年,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第二个高峰期,年均增长率都在千分之八点五以上,特别是乾隆、嘉庆和道光初年,是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极重要时期。例如,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中国人口约为1.1亿人;而到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就增长到2亿,乾隆五十五年(即1790年),达到3.08亿人;嘉庆、道光年间人口继续增长,到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为4.36亿人。[转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大约到1870年中国人口降至3.5773亿人;1871年后逐渐回升,到宣统三年(即1891年)上升到4.0548亿人。尔后,由于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华战争,致使人口增长速度再度减慢,大约到民国31年(即1942年),中国人口达到5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为5.4167亿人,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千分之二点六。表31840~1949年中国人口变动时期年份总人口数(亿人)鸦片战争18404.1888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4.2098清咸丰元年18514.3829清咸丰十一年18614.1261清宣统三年19114.0548民国18年19294.3893民国23年19344.4630新中国成立19495.4167资料来源::《中国人口史》,赵文林等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1.4建国前中国人口历史发展的显著特点它的特点除了长期停滞和极缓慢增长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外,其显著特点是周期波动性。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总是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呈波浪起伏的周期性发展。其基本规律是:每逢一个新建王朝的初期,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大都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使生产力逐步恢复并有所发展,人口也随之缓慢增长,甚至较快增长。而到一个王朝的后期,统治阶级又会日益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生产力遭到破坏,农民战争、军阀割据战争、民族战争不断爆发蔓延,结果使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迅速减少。例如唐朝初年的人口由隋朝盛年公元609年的5139万人下降到唐朝元年即公元624年的1769.7万人,到天宝初年即公元755年,又骤增到6050.3万人,而到唐朝末年即公元845年,人口又锐减至3807万人。由这些统计数字可见,解放前中国人口发展与社会历史大动乱周期是彼此对应、相互作用的。人口增减成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兴亡的“加速器”,而各朝代的兴亡又成为国家人口增减的“调节器2.2新中国人口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时期:一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前,人口发展处于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二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发展逐步走向有计划、可控制的平稳增长时期。这两个不同发展时期的区别,不仅表现在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上,而且还表现在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上。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可以把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2.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2.2.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2.2.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致使人们开始不断进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对待的问题上仍存在着很多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在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政策和行动。因此,以上三个阶段可以说是建国后人口无计划、自发的高增长时期。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