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西华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张丕芳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发展及心理发展概述•1.何谓“发展”?•发展,从哲学意义上说,是指事物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有量的,又有质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都有着从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封闭到开发、由旧质到新质、由成长到衰亡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人类种系的发展个体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组织系统的正常发育(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机能的增长(力量、速度、灵敏、耐力、韧性)人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人的身心发展是统一的。身体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发展不仅寓于身体发展之中,而且随着身体的发展而发展。因此,身心是人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必须促进人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人的发展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概念相关的还有生长、成长、成熟等概念。•生长一般指机体发育过程;•成长是指身体和心理的共同动态变化;•成熟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2.何为心理发展?•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期的心理活动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心理发展是指人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不间断地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二、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阶段性与连续性•2.顺序性•3.不平衡性•4.系统性•5.差异性•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人生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婴儿期,从出生~1岁或1.5岁;幼儿期,从1岁、1.5岁~6岁、7岁;童年期,从6岁、7岁~11岁、12岁;少年期,从12岁、13岁~15岁、16岁;青年期,从16岁、17岁~25岁、30岁;成年期,从26岁、31岁~55岁、60岁;老年期,55岁、60岁以后。•在不同的阶段,人的心理发展呈现不同的特点。比如,两种思维方式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让刚出生的婴儿学说话、让四岁的儿童去学习高等数学,效果会怎样呢?•不仅徒劳无功,甚至有碍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因为他们不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其大脑皮层的生理机制还未成熟到学习高等数学的程度。只有当身体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条件,才能为学习一定的知识技能提供可能。•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楼梯实验”:•从双胞胎出生后第46周开始对姐妹甲训练,每天做十分钟的登梯练习,经过六周训练后,同姐妹乙比较,甲爬得快些还是慢些?•甲用26秒完成,乙则用了45秒。•从第52周开始他对姐妹乙也做登梯训练,两周后再测试,是甲快还是乙快?•甲和上次所用时间差不多,而乙用10秒钟就完成了整个登梯动作。•心理的发展也是有连续性的。•前后相邻的阶段有规律地更替着,前一阶段的发展为后一阶段准备了条件,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发展。•抽象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前一阶段形象思维的发展。•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注重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的衔接,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性(身体的发展也有顺序性)。•在身体方面,是沿着从头部向下肢和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骨骼和肌肉的发展,先是发展大骨骼、大肌肉,随后才发展小指骨和小肌肉。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是先快后慢,生殖系统的发展则是先慢后快。•在心理方面,儿童总是由具体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机械记忆发展到意义记忆,先有喜、俱等一般情感(人和动物所共有),而后有美感、理智感、道德感(人所特有的社会性情感)等。可见,人的身心发展是逐渐的、有顺序的、由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不断发展的。•动物也有道德感?•1.老鼠宁可绝食也不害同类实验显示,人类认为最讨厌的老鼠也具有某种“宁可饿死,不害同类”的美德。在一个实验室的试验中,一些老鼠被给予了食物,但一旦它们吃下面前的食物,笼中的机关就会被触发,从而导致另外一组老鼠立即遭遇电击。这些被给予食物的老鼠发现了这一规律,后来它们再次被给予食物时,竟然对食物熟视无睹,拒绝再享用一口。•2.大象“见义勇为”拯救被困羚羊2003年,南非夸祖拉-纳塔尔地区的11头大象发现一只被捕的羚羊被困在一个围栏里不住哀鸣后,竟然上演了一出“见义勇为”救羚羊的奇迹事件:象群的头目用鼻子打开了围栏门上的铁插销,然后顺利打开了围栏门,允许那只被人类逮住的羚羊逃出围栏,逃之夭夭。•3.猴子“尊老爱幼”帮老猴获取食物科学家首先训练一些狄安娜长尾猴学会往自动食品机中投入代币然后获取食物的方法,几只狄安娜长尾猴很快学会了这种方法。然而,一只年纪最老的母狄安娜长尾猴却没有学会这种获得食物的“窍门”,当它获得代币后,总是将它们扔到地上,这时一只公猴看到后,立即将这枚代币捡起来投入自动食品机投币口,然后取出食物供那只年老的母猴享用。•教育启示:•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心理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不平衡性)。•如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出生后的第五个月到第十个月之间,其后,脑的发展又经历了两个显著的加速期,一个在五、六岁之间,另一个在十三、十四岁之间。而在其它时期,大脑的发育则相对平稳。可见,大脑的发育是不平衡的。因此,依赖于大脑发育程度的心理发展也具备了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指孩子对某一方面最敏感的时期。•在关键期内,越早给孩子进行教育和训练,孩子就越聪明,灵活。例如:•孩子4~6个月是吞咽咀嚼关键期;•8~9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7~10个月是爬的关键期;•10~12个月是站立行走的关键期;•2~3岁是口头语言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期;•2.5岁-3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3岁之前是培养性格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语言词汇能力的关键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就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为最佳。•教育启示:•教育教学要要抓好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适时施教。•心理发展的系统性。•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每个人身上都体现出心理各方面发展的不同组合。•教育启示:•教育者应该贯彻全面发展的原则,促进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儿童心理发展是有个别差异性的。•同一方面的发展,其速度和水平是不同的。两个同为八岁的儿童,一个儿童的抽象思维已有很好的发展,已经能够掌握数的概念,利用概念进行运算,而另一个却还不能脱离实物运算。在国外一个大规模的研究报告中曾经作出这样的估计:“当一年级的教师遇到他们班上年龄差不多都是六岁的孩子时,她事实上面对着一群能力不同的儿童,从他们准备状况的差异来说,实际上是从三岁到十一岁。”•这种个别差异也表现在不同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上。例如,有的学生数学能力极强,但绘画却很差。而另一些儿童则相反,他们的绘画已经达到相当程度,而数学却不能达到一般的要求。最后,这种个别差异还可以表现在不同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的个性心理倾向上,如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等。•教育启示:•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社会环境是人心理发展的外部条件。•3.教育——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性作用。•4.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不同于发明。发明是从无到有,而发展是在一个初始状态的事物上不断变化的过程。人的发展正是在一个有生命力、且具备遗传素质的新生儿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这个前提,人的发展及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是不可能的。因此,遗传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更确切地说,先天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什么说先天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呢?•一个先天痴呆的婴儿,能去发展他的思维,使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吗?•一个先天失聪的孩子,能发展他的听觉并使他成为音乐家吗?•一个生而失明的孩子,能发展他的视觉能力,并把他培养成为画家吗?•一个人声带根好,声音洪亮,音色很美,听觉也灵敏,这就为可能成为歌唱家提供了物质条件。•一个人个子较高,身材适当,弹跳力强,就为成为跳高运动员提供了物质条件。•正是人的先天素质,使人具备了发展的生理基础,有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但是,种先天素质仅仅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并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如果没有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这种先天素质所给予的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就不能成为现实。•人生下来并不就是思想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运动健将。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提供了物质条件。人的发展要在一定遗传素质的条件下,再经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培养才能变成现实。•先天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潜力是巨大的,仅以大脑神经系统为例,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有140亿~150亿个,而实际被人利用起来的只有10%左右,说明人的大脑机能尚有巨大的潜力等待人们去开发。•美国一位解剖学教授,花了6个月的时间研究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果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结构并没有什么异常之处,只是在大脑神经细胞中,供应营养的神经胶质细胞比普通人多73%。他又用老鼠做了实验,经过专门训练的老鼠,同没有经过训练的老鼠相比,大脑中供应营养的胶质细胞要多。这说明,胶质细胞的增多同经常用脑和训练有关,并非生来就有的。•片面观点:遗传决定论•夸大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的“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一个天赋智力素质较好的儿童未必在将来会成为一个科学家,一个音乐素质较好的儿童也未必就会成为一个音乐家。除了遗传给他的可能性之外,还要看他所处的社会条件,所接受的教育和个人努力的程度。•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个名叫方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五岁时就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已经大不如前了,年到二十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这也就是说,虽然早先的先天素质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但并不能说他将来的成就一定就大或者一定就小。•判断正误: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错。遗传决定论的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的作用,而忽视了环境、教育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总的说来,遗传素质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前提,对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素质这个条件,它对人的心理发展不能起决定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这里所说的环境,不包括学校环境,而指与学校环境相对应的,给人以自发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自然环境不论对人的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有影响。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在北方便于滑雪滑冰,在江河附近便于游泳,就说明这个问题。如根据科学研究,人的身高与日照时间相关,我国北方人的身材比南方人的身材平均高度要高,就与日照时间长有关。对心理方面的影响,如处在自然条件险恶的环境中,人的性格相对坚强,处在沿海、交通发达地区,人的见识较广、视野也较开阔。这是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虽然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有一定作用,但影响大的还是社会环境。•孟母三迁•例1:十九世纪初,德国巴登大公国王子卡斯·豪瑟出生后,被争夺王位的宫廷阴谋家将他同普通的婴儿对换,三、四岁时,被关进黑暗的低小的地牢里,他可以找到面包和水,但从未见过人,直到他十七岁时才被放出来。经检查,他身高只有144厘米,膝盖已变形,走路如同婴儿学步,目光呆滞、怕光,暗视觉特别敏锐,黑夜能看到一百八十步以外的马匹,听觉、嗅觉比较灵敏,但不会说话,智力如同幼儿。他二十二岁时,遇刺身亡,经解剖,他的大脑特别小,没有覆盖住小脑。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人的心理发展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制约的,遗传素质仅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没有一定环境的影响,这种

1 / 10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