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段篇阅读(一)1.(2015·金华)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苌③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②辟:征召(为官)。③龙丘苌:人名。④窭:贫穷。(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答案: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伯珍少.孤贫小时候②学书.无纸写字(书法)③山水暴.出突然④建武四年,卒.去世(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的意思。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读书不止。(4)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参考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学习写字练字却没有纸,经常在竹叶、箬叶、甘蕉以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里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是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这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长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他家境很是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2.(2015·舟山)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裴琰之裴琰之作同州司户①,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②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③,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④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⑤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_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⑥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答案: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同州事物固.系本来②厉色.形言脸色,表情③比.四五十案等到④词彩弥.精更加(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①语主案者略言事意。(裴琰之)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②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4)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D)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__△__问户佐。②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__△__遨游耳。③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__△__供研墨点笔。A.①但②且③以B.①且②为③而C.①以②但③为D.①而②但③以(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①裴琰之喜欢游玩,工作漫不经心。②他为人特立独行(恃才放旷)。③处事方式不合常理,未能获得当时官员(主流社会)的认同。【参考译文】裴琰之担任同州司户的时候,刚刚二十岁,每天以玩乐为主要的事,一点也不关心处理公文。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罪他而去询问户佐,户佐说:“司户是大家的孩子,恐怕不善于处理公文。”过了数日,李崇义对裴琰之说:“同州的公务繁忙,司户尤为突出。你何不另外谋求个京城里的官当,没有必要滞留在这里。”裴琰之只好点头称是。又过了数日,司户应该办理的公文堆积。大家偷偷议论,以为裴琰之不会撰写公文,只会玩乐。后来李崇义召见裴琰之,严厉地对他说,要请示朝廷将他免职。裴琰之出来问户佐:“有多少公文案卷?”户佐回答说:“着急处理的有二百多份。”裴琰之说:“我以为有多少呢,竟如此逼迫人!”他命令每件等待处理的案卷后面附上十张纸,又命令五六个人给他研墨点笔,左右的人勉强去做了。裴琰之不听详细情况,告诉主办案子的人大致汇报案情(即可),他倚着柱子处理。词意奔放,文笔华美,手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写完的纸如飞落下。州府的官员都赶来了,围观的人堵得像墙一样,惊异赞叹的声音不断。处理完的公文案卷送到李崇义那里,李崇义一开始还问:“司户会处理公文吗?”户佐说:“司户手笔太高了!”李崇义仍然不知道裴琰之的奇异才能。等到他看了四五十卷,发现词句语言非常精彩。李崇义惊奇惭愧,将裴琰之找来,走下台阶谢罪说:“你的文章如此好,何必隐藏锋芒,这都是我的过错啊!”当天裴琰之的声名就震动了全州。3.(2015·绍兴)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云梦田[明]刘基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注],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选自《郁离子》)【注】用事:旧指当权。(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答案: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楚王好.安陵君喜欢,偏爱,宠信②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借,借出③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答应,允许④景睢失色.而退脸色(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我还以为你是为了对楚王有利才那样建议的呢,你竟然把好处送给百姓而作为恩惠吗?(4)本文所倡导的为政之道,与下列哪篇课文的主题最接近..?(B)A.《唐雎不辱使命》B.《曹刿论战》C.《大道之行也》D.《醉翁亭记》【参考译文】楚宣王喜欢安陵君,安陵君执政当权,景睢请江乙去向安陵君建议说:“楚国贫民多,请求把云梦一带的田地租借给他们耕种,解决吃饭问题,不要使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安陵君向楚宣王转告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安陵君见到了景睢,便问他收入的赋税额有多少,景睢说:“没有收入。”安陵君惊愕地说:“我还以为你是为了对楚王有利才那样建议的呢,你竟然把好处送给百姓而作为恩惠吗?”景睢满脸惊异而退去,并告诉人们说:“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取利,却忘记了百姓,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答案: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①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②陈寔不责罚梁上君子,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解析】(1)此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考生应了解文言文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2)“盗”在这里指偷窃的行为。(3)此题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陈寔不处罚梁上君子的原因,文中通过陈寔的话作了交代,是因为陈寔从窃贼的容貌上判断其偷盗有因,不是惯犯,就放了他。(4)此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从陈寔不捉盗贼,教育他,并“遗布二端”,来总结形象特点。【参考译文】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导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听到后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偷窃的行为。5.(2015·金华外国语学校检测)文言文阅读。丞相牛公①应举,知于②相之奇俊也,特诣襄阳求知。住数月两见,以海客③遇.之,牛公怒而去。去后,忽召客将④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曰:“已去。”“何以赠之?”曰:“与之五百。”“受之乎?”曰:“掷之于庭而去。”于公大恨.,谓宾佐曰:“某盖事繁,有阙违者。”立命小将赍⑤绢五百,书一函,追之。曰:“未出界即领来,如已出界即送书信。”小将于界外追及,牛公不启封,揖回。(选自《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注释】①牛公:即牛僧孺,唐朝丞相,当时还是秀才。②于(dí):人名,唐朝大臣。③海客:居无定所的江湖人。④客将:客籍将领。⑤赍(jī):携带。(1)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①以海客遇.之(C)遇:A.相逢,不期而会B.碰到,遭受C.相待,接待②于公大恨.(A)恨:A.遗憾,后悔B.不满C.通“很”。违逆,不听从【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是常见的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确定意思。①这句话的意思是“把他当一般客人招待”;遇,相待,接待;②这句话的意思是“于公感到非常遗憾”;恨,遗憾,后悔。(2)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入被省略的内容。(牛公)去后,(于)忽召客将问曰:“累日前有牛秀才,发未?”(客将)曰:“已去。”(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立命小将赍绢五百,书一函,追之。(于)立即命令手下,带上五百匹绢绸、一封书信,追赶他。(4)结合文中语句,说说牛公是个怎样的人。当受到冷遇时,他“怒而去”;当赠他五百钱时,他“掷之于庭”;当于派人追上他,送上绢绸、书信时,他“不启封,揖回”。可见他是一个个性鲜明,有傲气,率性而为的人。【参考译文】丞相牛僧孺当年应举时,知道于看人非常准,就专门去襄阳想让他指点一下(这是唐朝的官场风俗,就像李白求见韩荆州一样)。(他在襄阳)住了几个月,见了于两次,(但于只是)像对一般人那样招待他,牛僧孺很恼火,就走了。(牛僧孺)走后,(于)忽然把客籍将领找来问道:“几天前有个姓牛的秀才,走了没?”(客籍将领)答:“已经走了。”(于又问:)“送了他什么东西呀?”(客籍将领)答道:“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