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吴育林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社会科学1、科学体系中的社会科学18世纪90年代,法国启蒙思想家孔多塞提出“社会科学”概念。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社会科学逐渐从哲学和人文学科中分离出来。社会科学:用可获得的证据(在实践中获得的、在操作上是可行的)对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人的行为、精神产品和文化等)的研究和系统解释(概括、界定、分类、解释、理论、定律和模型等)以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2、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⑴研究对象与目的差异:•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试图揭示社会行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主要从社会结构、社会角色、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来理解人和社会的本质。它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与“功效”。•人文学科侧重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人创造的涉及人自身存在及精神寄托的文化状态。它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及其结果对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⑵研究方法差异:•社会科学:理性分析与经验验证。统计、实验、社会调查与社会观察、归纳演绎等是其具体方法。•人文学科:心性领悟与直觉感知,理解与阐释。经常使用意义、价值、理想、情感、人性、人格、善恶、美丑等概念,以合理地理解、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世界。⑶学科差异: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是主要的社会科学;哲学、文学、美学、历史学、伦理学、艺术、宗教学是主要的人文学科。⑷学科功能的差异:•社会科学:具有比人文学科更大的直接应用价值与实际上功效,能够直接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财富。•人文学科:旨在为人类构建一个意义的世界,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使人类心灵有所寄托、有所依归,为人类的经济和技术行为廓清终极意义或规范价值取向,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建构一个理想的精神世界。二、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1、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⑴方法论:关于方法本身的理论,是一系列有关方法的理论与学说,是方法的哲学;或者说是与一定哲学观点和学科理论相联系的,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⑵社会科学方法论:用于指导社会研究的一般理论取向或哲学原理(基本原则、信念和取向),对社会研究所做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和规范,用于社会研究的总体策略和程序。方法论与方法的区别:方法是收集数据所使用的具体工具或技术,方法论是指导方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等。方法论的立场、取向和价值观影响并决定经验探究中所用的方法和技术。⑶社会科学方法论内涵的进一步理解•①理论取向或哲学原理:实证主义与阐释主义。近代以来,哲学研究一直存在着科学主义与人文(本)主义的对立。表现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就是实证(解释)主义与阐释(理解)主义的对立。•19世纪30年代,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实证主义,经涂尔干(迪尔凯姆)发展。实证(A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B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C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D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E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主义认为存在着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客观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不受研究者主观价值观的影响。社会科学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借助观察和实验确定社会现象的原因,发现类似自然规律的社会规律。倾向于定量方法,采取工具性取向,通过测量和实验去获得“硬数据”(数字形式),而不是通过访谈和观察获得“软数据”来进行研究。•阐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狄尔泰、马克斯·韦伯,也可以包括马克思。阐述主义关注社会行动的意义。它以“移情式理解”为基础,在本体论上反对基础主义,认为并存在所谓真实外部世界,现实世界就在“我们(行动创造、思想观念把握)之中”,它是由多重事实构成的,是一种社会建构或话语建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主观的,因此不可能进行客观分析。社会科学的目标是阐述社会建构的意义,把这些意义再现为人类行为理论,它要求研究者理解行为的意义,用文字来阐述社会环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环境。它倾向于定性研究方法,采取实践取向。关注普通人如何处理日常事务,试图通过人际互动如访谈与观察来阐释人们的行为和环境,探究人们是如何理解现实世界的。•②基本假定和规范•方法论所秉持的一系列基本假定和规范是哲学取向的进一步延伸和具体化。▲定量方法基于实证主义立场,其假定和规范是客观性、因果性、简化论、信度和普遍性等。首先假设整个研究过程是价值中立或客观的,研究的对象、现象间的关系、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关系都是客观的,研究者能够用严格的测量和控制等研究程序来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其次假定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因果关系,研究者可以发现这种因果关系,社会科学最终目标就是做出因果性陈述。再次假定社会现象能被简化为一系列可观察的变量,通过测量技术把概念简化为可损人的变量,用数字形式来表示这些概念。最后,测量工具和数字形式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测量工具必须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即测量工具应该始终保持一致性并测量了所想要测量的东西;研究者能够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把研究发现推广到一个更多的人口,让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定性方法论采取阐述主义立场,认为研究过程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主张通过“移情式理解”来阐述人们的行为。首先它假定局内人视角,即研究者能够且要用局内人视角而不是局外人视角来理解现象,局内人视角要求研究者融入当时当地的社会情境,成为参与者中的一员,学会从参与者立场出发来进行观察和思考。其次是假定自然情景观察和思考的可能性。强调不做任凭操纵和控制,尽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不要轻易改变研究情境。再次是假定整体性理解,关注复杂的的人际互动和相互依赖,不能把各种因素简化成不连贯的变量或线性因果关系。最后假定研究中的价值中立的不可能性,认为价值和意义无处不在,价值与事实无法分离,价值一定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③用于社会研究的总体策略和程序•策略和程序是从动态和操作上进一步具体化方法论的哲学取向。▲定量方法采取演绎策略,采用理论检验的研究路径或程序:如果某个前提是真实和完整的,而且推理也是正确的,那么结论必然是可靠的。这就是说,可将某个前提纳入能提供有效结论的形式中,但是结论不能超出这个前提的逻辑内容。定量方法主要关注测量和抽样,以某个特定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出发点,根据这个理论,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通过测量技术使研究假设具体化,再用问卷调查或实验来收集数字形式的数据,用统计技术来分析数据,从而验证或反驳所提出的研究假设,并最终确定这些假设所依据的理念是否正确。因此,理论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并在经验分析中加以检验。从本质上讲,定量方法论是一种理论检验程序,采取“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从一般社会理论出发,通过具体的经验证据,来检验理论是否能够成立。如果经过多次检验,理论都能成立,那么该理论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理论。▲定性方法强调归纳策略,采用理论建构的研究路径或程序:•第一,观察和记录所有的事实,不要对其相对重要性妄加猜测或选择;•第二,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和分类,尽量避免使用假设;•第三,从该分析中归纳概括出这些事实之间的关系;•第四,这些概括还要接受检验。定性方法论关注内容和意义,收集文字形式数据,采用归纳程序来处理数据。具体路径是,从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开始,通过人际互动来获得经验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不断比较和分析归纳,从中归纳出不同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经过对数据的加工,逐步提炼出核心概念,归纳出经验性概括,最终形成更抽象的理论观点。这是从经验事实上升到一般抽象理论的归纳过程。是一种理论建构的研究程序,遵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研究之初并没有确切的理论基础,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某种理论。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⑴系统性(2)严谨性(3)实证性(4)价值性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1、形成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在这个时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断从旧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科学学科。孔德借鉴自然科学,将自然科学方法论直接运用于社会科学,创立了社会学,形成了经典实证主义。狄尔泰和韦伯反对在人文学科中运用自然科学方法,强调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差异,提出了经典阐释主义。经典实证主义和经典阐释主义的出现标志着社会方法论的形成。19世纪50年代,达尔文进化论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定量方法论。《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阐发了生物进化论思想,他表明,如何通过自然选择来产生新的物种。达尔文进化论挑战了柏拉图以来有关真理是固定不变的思想,反驳了“所有现象最终都是由物理规律所决定的”自然科学还原主义预设。提出了秩序和变化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某些领域会比其他领域更有规律性。几乎在同时,统计学之父、比利时数学家阿道夫·凯特勒率先将概率论思想引入社会科学研究。他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人们通过计算统计指标可以揭示这些规律。他首次在社会科学领域提出大数律思想,并在大数律基础上提出统计学理论,他认为所有社会现象都是受到大数律支配的。他应用统计学来分析法国的犯罪问题,提出了“平均人”概念、人口特性的正态颁布律,以及“道德素质”概念的操作化指标。•19世纪70年代,英国数学家高尔登用统计方法对人的身高代际遗传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关分析和回归的概念。1900年,英国数学家、现代统计学创立者卡尔·皮尔逊把生物统计学方法提升为一般统计学方法论,将概率论与统计学融为一体,提出了众数、标准差、正态曲线等一系列统计学概念,并提出了卡方检验法、相关系数等计算公式。极大地促进了数学量化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入20世纪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发现更加强化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方法论。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布里奇曼在1927年发表的《现状物理学的逻辑》中提出,凡不能由操作界定的概念都是没有意义的,并认为,经验主体的操作既是唯一的、确定的,又是可重复的、可执行的。这就是后来逻辑实证主义的可验证性原则的思想基础。2、成熟时期(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定量方法论模式和程序的形成。定量方法基本主导了社会研究领域。问卷调查方法不断完善,成为问卷调查方法的全盛期。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哲学家斯托佛和拉扎斯菲尔德改进了统计技术和研究工具,使问卷调查成为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并将定量方法论推向成熟。他们所著的《美国士兵》、《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提出的研究设计、抽样方法、问卷设计和分析逻辑,成为了当今广泛使用的社会统计研究模式。3、当代发展时期(上个世纪70年代后至今)•它的标志性事件是定量方法论与定性方法之间的“范式战”,以后作为第三种方法论的混合方法研究的问世。•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促进科学同生活世界和日常语言的联系,将研究注意力更多地引向定性研究,推动了定性研究方法的发展。到80年代,定量研究失去了霸主地位,定性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有了自己独有的概念,具体方法,批判理论,而且还有了比较规范的操作程序。符号互动论、阐释学、常人方法论、批判理论、女权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视为定性研究方法理论,而访谈、观察、个人经历和文献法被确定为定性研究方法。促成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之间谁优谁劣的大争论,即范式战。这场论战最终促成了90年代开始的混合方法论的出现。•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只重视生产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导致了环境、生态、资源、人口、社会保障、贫困、都市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改进的研究方法论和方法,过去使用单一研究方法容易带来偏颇和局限,很难真正全面地了解事情的真像,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科学方法论出现了两大趋势:第一是方法取向的多样化。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不论哪种方法,只要适应研究就行。第二是不同方法论之间的融合。如系统方法就是定性与定量的融合。结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有定量与定性、混合研究三种取向。定量方法论关注因果解释和确定性等思想观念,并把它当作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真实和普遍知识的一个前提条件。定性研究倡导诸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人道(文)主义、建构主义等思想观念,关注人的理解、文化价值、意识形态和特殊性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