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代伟大的诗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创作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读诗品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感悟诗意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五条溪水。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品诗欣赏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品诗欣赏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6.“过五溪”表明了友人怎样的处境(状态)?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迁谪之偏远;道路之艰难;未及与朋友告别,朋友已走了很远。表明作者内心的悲痛,对友人的前途和命运的关切之情。7.“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这句诗有什么作用?既写了时令,又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文两句抒情作铺垫。品诗欣赏8.第三句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同时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9.最后一句,为什么寄托在明月中的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托风来传送?因为风既迅疾又轻柔,可以快速而轻柔地把自己的关切之情带到朋友身边。10.明月与轻风本来是没有情感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在这里把明月和轻风人格化了,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通过把明月人格化,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同时,还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寓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能表达更强烈、更深厚的情感。品诗欣赏品诗欣赏11.“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12.谈谈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理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句运用拟人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寄给明月,让“愁心”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奔赴远方。这一奇特的景象,既饱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品诗欣赏13.李白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能从诗中哪个具体的语句体现出这种浪漫的情怀?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人与友人虽然远隔万里,山高水长,但却能借明月长风传达对友人的情意,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隔,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怀。品诗欣赏14.本诗主题是什么?答:诗人通过对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描写,表达了对游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倾轧的憎恶。板书总结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子规愁心闻到写景叙事过五溪轻风直明月抒情铺垫主题: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你还记得哪些关于明月的诗?课外知识拓展延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1.诗中通过描写景物表达飘零的感受,寓离情别恨于其中的诗句是:2.月亮本是没有情感的,而诗人却能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能表现这一点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写月或含月字的诗词名句,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