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什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学习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学习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释一些声现象。自主学习:一.声的产生活动1:观察课本12页”图1.1-1的四幅图”四幅图说明: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用手按住发音的鼓面,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选填发声、声音)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二.声音的传播:活动2:阅读课本13-15页“声音的传播”部分声的传播需要,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的的形式传播。三.声速:活动3:阅读课本15页“声速”部分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声速的大小跟和有关(换句话:决定声速的大小的因素是和)填一填:1、声是由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停止。填一填:2、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都可传声。一般情况下.....:固体中的声速液体中的声速气体中的声速(选填﹥、﹤或﹦)。但特殊。3、声是以的形式向外传播的。4、15℃时,声速是。5、决定声速快慢的因素有。合作探究:例1:①人说话,唱歌靠的振动发声,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它们分别属于、、(选填固体、液体、气体)思考1: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例2: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月球上没有,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交谈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都能发声,能传播声音。(选填固体、液体、气体、空气)当堂训练: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播的,第二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的。若某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另一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则他可以听到声音的次数是________。8、关于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在铁轨中比在空气中传得慢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D、在空气中声音的速度与光的速度相同9、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古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A、钟声的回音B、大钟还在振动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10、如图,两个小纸盒、一根铜线做成的“土电话”表明()A、气体能够传声B、固体能够传声C、电流能够传声D、只有纸盒能够传声11、请看下列声速表中几种物质中的声速(m/s)空气(15℃)340海水(25℃)1531空气(25℃)346铜(棒)3750煤油1324大理石3810蒸馏水1497铁(棒)5200分析上表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至少写出2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题图●物理阅读大雪后为什么很寂静在冬天,一场大雪过后,人们会感到外面万籁俱静。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人为的活动减少了吗?那么,为什么在雪被人踩过后,大自然又恢复了以前的喧嚣?原来,刚下过的雪是新鲜蓬松的。它的表面层有许多小气孔。当外界的声波传入这些小气孔时便要发生反射。由于气孔往往是内部大而口径小。所以,仅有少部分波的能量能通过出口反射回来,而大部分的能则被吸收掉了。从而导致自然界声音的大部分能均被这个表面层吸收,故出现了万籁俱寂的场面。而雪被人踩过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原本新鲜蓬松的雪就会被压实,从而减小了对声波能量的吸收。所以,自然界便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问题: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消声事例和文中的相似?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在古代战争中,为什么士兵要将箭筒放在地上睡觉?众所周知,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快得多。在空气中声速约340米/秒,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1000多米每秒,夜间人耳从空气听到马队行军的马列蹄声一般不超过2000米,这样从大地中得知对方军队行军声音比从空气中传播不过快几秒的时间。这在古代战争中并不是士兵枕箭筒睡觉的主要原因。士兵枕箭筒睡觉的原因,还要从箭筒和声音在大地中传播两点考虑。一、马和士兵在路上行进时,人趴在地上比从空气中能听到行军声音的距离要远得多。笔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取一根6米长的木头,甲在木头一端,乙在另一端,甲用手指轻敲木头,调整手指用力大小,使乙在另一端从空气中刚好能听到;这时如果乙趴下将耳朵贴近木头,甲仍按原来的力量敲打木头。甲听到的声音响度要比从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响度要大得多。说明敲打固体产生的声音,直接从固体中传播比从空气中传播的距离要远,所以士兵通过大地可以听到从更远的地方传来的部队行军时的声音,这样士兵可以更早地发现敌人行军的行动。二、从箭筒上分析。我们先来看声学实验中的音叉和共鸣箱,做声音共鸣实验时,将两个共鸣箱的口正对时实验效果最好,共鸣箱起收集声波的作用,我们的耳廓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再来分析古代的箭筒,它是用皮革制成,干燥后非常坚硬、结实,箭筒放在地上也起到了收集声波的作用。同一个声源在同一个地方发出声音,在距离声源适当的一个位置,枕在箭筒上比从空气中听到的声音要大。笔者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有两间单独的房子,中间有墙隔开,但该墙上没有门和窗。我们在这一间房子里,隔壁有人大声喧哗,我们在这边无法听清。如果取一瓷缸子,将底部紧贴在两间房间的墙壁上,耳朵凑近缸子口就能听清隔壁讲话的声音。说明缸子也起到了收集声波的作用。由此看来,士兵枕着箭筒睡觉,能听到从较远处传来的响声,能够及早发现敌情。综上所述,古代士兵之所以枕着箭筒睡觉是因为能听到从较远的距离传来的部队行军时的声音,箭筒起到收集声波的作用,另外声音传播相同距离从大地中传播比从空气中传播要快。问题: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有什么好处?1.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学习重点:人耳的构造;骨传声和空气传声学习难点:听到声音的过程自主学习:一.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过程:阅读课本16-17页“人耳的构造”部分二.骨传导:阅读课本17页“骨传导”部分阅读课本18页科学世界“双耳效应”部分当堂训练:1、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换句话说就是: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鼓膜的振动)。2、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3、声源到两只耳朵的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及其他特征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4.下面情况中不能通过骨传导听到声音的是()A.贝多芬耳聋后,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住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B.听小骨损伤C.听觉神经损坏D.鼓膜破损5.(2005芜湖)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填一填: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振动,这种振动经及_______传给,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人就听到了声音。如果在听觉神经处发生了病变,这种耳聋叫做(选填神经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如果在其他部分发生了病变,这种耳聋叫做填一填: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填一填: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6.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A.医生用听诊器听病人的心跳B.同学们在教室里听到老师的讲话声C.捂住耳朵,把振动的音*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D.小明听到小华骨关节运动时发出的声音7.在很多电影院里,为了更好的体现影片的效果,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噶都能听到声音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效果8.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A.传导声音B.增大声音的响度C.修复人耳中损坏的部分D.以上说法都正确9.课堂上,胖胖在偷偷的吃饼干,第一次他把饼干快速的塞进口中用力咬了一下,他自己听到很大的“卡嚓”声,他吓的惊恐的望着讲台上的老师,发现不但老师没有任何反应,就连同桌都没有意识到,看到大家都若无其事,胖胖十分开心,心想吃饼干是不会被发现的,于是他大胆的一块接一块的吃得喷香的,直到老师把他抓起来。在这个故事里,我们除了能学道要老老实实做人,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在课堂上千万莫违纪,违纪必被捉的道理外,还能说明什么样的物理知识,请大家说说看.10.声波传入人耳的顺序是:()A.外耳道—鼓膜—耳蜗—听小骨—听觉神经B.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C.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11.(选做)用录音机录下一段自己朗读课文的声音,自己和同学一起听听这段录音,你听到的自己声音和同学们听到你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和不同吗?●物理阅读蟋蟀在哪里叫一个发出声音的物体在哪里,我们时常容易弄错的,不是它的距离,而是它的方向。我们的耳朵能够很好地辨别枪声是从左边发出的还是从右边发出的(图145)。但是假如这声源是在我们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我们的耳朵就时常没有能力辨明声源的位置(图146):正前方放出的枪声,听起来时常像是在后面发出的一样。对这种情形,我们只能够根据声音的强度辨别枪声的远近。下面是能够使我们学到许多东西的一个实验。叫随便哪一位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地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你拿两枚硬币敲响起来,你所站的位置要总是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现在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他的答案会奇怪得简直叫你不相信:声音发生在房间的这一角,他却会指着完全相反的一角!假如你不是站在他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那么错误就不会这么严重。这是很容易了解的:现在他离得比较近的那只耳朵已经可以比较先听到这个声音,而且听到的声音也比较大,因此他能够判定声音是从哪里发出的。这个实验同时说明了为什么在草丛里很难找到蟋蟀的原因。蟋蟀的响亮声音从离你两步远的右边草丛里发出。你往那边看去,但是,什么也没有看到,而声音却已经变成从左边传来了。你把头转到那边去──但是声音又从第三个地点传来了。你的头向声音的方向转得越快,那位看不到的音乐家好像也跳得越机敏。事实上,这只蟋蟀却始终是在同一个地方;它的捉摸不到的“跳跃”,不过是你想象的结果,是听觉欺骗的结果罢了。你的错误就在于当你扭转头部的时候,恰好使蟋蟀的位置在你头部的正前方或者正后方。这样,我们就能知道为什么很容易弄错声音方向的原因:蟋蟀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