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技术方案-1-国金置业基坑监测技术方案一、工程概况拟建场地位于清扬路与太湖大道交叉口西南。基坑长约200m,宽约140m,呈长方形状。基底为台阶状,基坑浅部深度为约为6米,深部约为16米。基坑东南边紧邻茂业百货(约18米),西北边挨着三馆合建工程,西南边为市图书馆。基坑等级为一级。二、工作依据及目的工作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3、《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7、《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8、《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10、《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林宗元主编);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12、甲方提供的总平面图和基础平面图。监测技术方案-2-目的:首先,靠现场监测提供动态信息反馈来指导施工全过程,并可通过监测数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提供依据。从而确保整个基坑施工及相临建(构)筑物的安全。三、监测项目与监测点布设依据本次基坑施工特点、场地周围条件及其他要求,我院计划本次监测的项目为:1、邻近建筑物裂缝、沉降和倾斜监测;2、邻近地下管线位移监测,周边道路监测;3、围护桩桩顶垂直、水平位移监测,基坑边坡位移监测,桩身倾斜监测;4、支撑轴力及支撑两端点差异沉降监测,立柱竖向位移监测;5、基坑外侧的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与围护桩桩侧测斜点对应;6、锚索应力监测;7、坑底土体回弹监测;8、基坑外潜水水位监测;9、基坑外微承压水、承压水压力监测。监测技术方案-3-监测点布设依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测点布置的一般原则,结合本工程特点布置:附图中的位置为初步布置,部分监测项目中的监测点应按工程进展和场地实际状况决定:1、在观测区外不受施工影响的区域埋设4个固定基准点,位置示意于监测点布置图。2、设置周边道路位移及沉降观测点23个,布于基坑周边主要道路及明显地物位置。3、另外基坑外建筑物水平、垂直位移监测点74个(初步估计),布于茂业百货,三馆合建工程,基坑西南侧的居民楼,图书馆的四角与长轴边上,并对主要建筑物的四角设置倾监测点。4、围护桩(墙)桩顶位移(垂直、水平)监测点28个,按图布于基坑四周围护桩端,对已埋设测斜管的围护桩进行桩身倾斜监测。5、现状管线变形观测点30个,按图分布在现状管线端部及应力集中段;6、支撑轴力及支撑两端点差异沉降监测点8个,四只轴力计布置于临时支撑轴端,同时在该部位设置沉降观测点;7、布置基坑外侧的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点18个。8、锚索或土钉应力监测点布置150个,在基坑开挖后,根据土层的实际深度决定监测点的布置深度。监测技术方案-4-9、坑底土体回弹监测点布置3个,距基坑边大于四分之一基坑深,在基坑最深处布置1个,两侧布置各1个。分层土体竖向位移监测点1个,埋设磁性沉降标5个。10、基坑外潜水水位监测共布置监测点18个,监测点布置于止水帷幕外约2米处。11、基坑外微承压测点布置18个,承压水监测点8个。四、监测方法与精度原则上,能埋的测点应在工程开工前埋设完成,并应保证有一定的稳定期过,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各项静态初始值应测取完毕。基坑工程整个施工期内,每天均应有专人进行巡视检查。检查内容为《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中4.3.2条规定。沉降、位移的测点应直接安装在被监测的物体上,道路地下管线若无条件开挖样洞设点,则可在人行道上埋设水泥桩作为模拟监测点,此时的模拟桩的深度应稍大于管线深度,且地表应设井盖保护,不止于影响行人安全;如果马路上有管线设备(如管线井、阀门等)的话,则可在设备上直接设点观测。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5mm,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法,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mm。地下管线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监测技术方案-5-宜不低于0.5mm,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mm。各等级几何水准法观测时采用DS05级别水准仪,因瓦合金标尺,按光学测微法观测,宜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附合水准路线。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以管底为基准测量,系统精度达到0.10mm/m。测斜管(测地下土体、围护桩体的侧向位移)的安装:测斜管应根据地质情况,埋设在那些比较容易引起塌方的部位,一般按平行于基坑围护结构以20~30m的间距布设,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须用钻机钻孔,放入管子后再用黄砂填实孔壁,用混凝土封固地表管口,并在管口加帽或设井框保护。测斜管的埋设要注意十字槽须与基坑边垂直。临时支撑轴力采用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最大设计值的1.2倍,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精度不宜低于0.5%F·S,监测元件宜在相应工序施工时埋设并在开挖前取得稳定初始值。它的安装也须在围护结构施工时请施工单位配合安装,一般选方便的部位,选几个断面,每个断面装二只应变计,以取平均值;应力计必须用电缆线引出,并编好号。编号可购置现成的号码圈,套在线头上,也可用色环来表示。微承压水压力采用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测量,孔隙水压力计的安装,先用钻机钻孔,在孔中可根据需要按不同深度放入多个压力计,再用干燥粘土球填实,待粘土球吸足水后,便将钻孔封堵好了。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水位监测管的埋设应根据地下水文资料,在含水量大和渗水性强的地监测技术方案-6-方,在紧靠基坑的外边,埋设方法与地下土体测斜管的埋设相同。潜水水位监测宜采通过孔内采用水位计等方法进行测量,地下水位监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锚索应力或土钉拉力采用锚杆轴力计,为设计最大拉力值的1.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正式施工前应对邻近建、构筑物的现状进行仔细调查和检查,并拍照取证,对施工前邻近建、构筑物已有裂缝应详细记录裂缝的长度和宽度。五、监测人员与设备针对本工程监测的特点,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专业监测小组,其中4人具备测量、土力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组长负责工程监测计划、组织及监测的质量审核。人员配备如下图:姓名职务职称从事本专业年限任迎华项目负责工程师11年吴旭东分项目负责高级工程师15年吴卫华分项目负责注册岩土工程师10年王荣荣分项目负责工程师8年蒋浩分项目负责助理工程师3年王沐分项目负责助理工程师2年位移观测采用全站仪(Nikon531E),沉降观测采用日本索佳B2C高精度水准仪及配套铟瓦钢尺。都通过江苏省质量监督局检定合格。各观测要求及限差如下表:监测技术方案-7-各等级水准限差(mm)等级视线长度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特级≦10米0.15≦0.1n≦0.07n一级≦30米0.3≦0.3n≦0.2n水平位移观测测量技术要求等级最弱点点位中误差(mm)测距长度(m)平均边长(m)测边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一级±1.4750C1150±0.6C2±1.0二级±4.21000C1200±2.0C2±2.0测斜采用CX-03型测斜仪对土体进行监测,精度0.01mm。其他各监测项所需仪器有:测斜仪、倾斜仪、应力计、深层沉降仪。以上仪器必须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合格。各仪器限差参照仪器标称精度。六、预警标准及监测周期因围护墙施工、基坑开挖以及降水引起的基坑内外地层位移应按下列条件控制:1不得导致基坑的失稳;2不得影响地下结构的尺寸、形状和地下工程的正常施工;3对周边已有建(构)筑物引起的变形不得超过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4不得影响周边道路、地下管线等正常使用;5满足特殊环境的技术要求。主要监测数据预警指标:监测技术方案-8-H:建筑物高度周边建筑物报警值应结合建筑物裂缝观测确定,并应考虑建筑物原有变形与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变形的叠加。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序号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开挖5米之前5米以后基础底板完成后至地下室结构施工结束1围护排桩顶垂直和水平位移2次/周1次/天1次/2天2深层土体位移2次/周1次/天1次/2天3临时支撑轴力,支撑两端差异沉降1次/天1次/2天4基坑坑底回弹监测2次/周1次/天1次/2天5邻近建筑物水平位移、沉降、倾斜和裂缝监测2次/周1次/天1次/2天6潜水水位观测1次/2天1次/天1次/1天7微承压、承压水压力观测1次/2天1次/天1次/1天8市政管线沉降和水平位移1次/2天1次/天1次/2天9周边道路路面沉降、裂缝1次/2天1次/2天1次/2天10锚索或土钉应力监测1次/天1次/1天序号监测内容累计值变化速率/mm·d-1绝对值/mm相对基坑深度(h)控制值1围护桩水平位移30~350.3%~0.4%5~102围护桩竖向位移20~400.3%~0.4%3~53深层土位移202~34基坑周边地表竖向位移25~352~35坑底回弹25~352~36地下管线位移10~301~37建筑物位移、倾斜位移10~60倾斜2/10000.1H/10008潜水水位10005009支撑内力60%~70%f10锚杆拉力监测技术方案-9-七、成果资料(一)成果1.所有监测数据及资料均提供书面形式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2.正常情况下监测数据每周以书面形式和电子文件两种形式提交设计单位。3.每周应监测情况和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并附带相应的基坑施工工况说明一同提交业主及设计单位等。4.地下工程施工结束后对工程整个施工过程的监测数据进行总结。(二)监测报表:1.围护桩桩顶垂直、水平位移监测日报表;2.围护桩外侧的土体测斜监测日报表;3.支撑轴力及支撑两端点差异沉降监测日报表;4.锚索应力监测;5.坑底回弹监测日报表;6.周边道路和管线的变形及沉降监测日报表;7.邻近建构筑物沉降、倾斜、裂缝开展情况日报表。8.潜水水位监测日报表;9.承压水位监测日报表(三)变形观测任务完成后,提交下列综合资料:1、监测方案技术设计书;2、基准点与各监测点平面位置图;3、变形位移量成果表(包括数据表格和变形曲线图);4、变形分析报告。201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