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分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历史要旨1949~1952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1953~1956年,实施“一化三改”,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围绕着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的探索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缺乏建设经验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由于“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遭受到巨大浩劫。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逐步展开的对外开放使我国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历史特征1.新中国初期,党和政府在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实施“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初步改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2.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共八大是一次成功的探索。但是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否定了中共八大路线,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文革”十年内乱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破坏。3.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4.通过对内改革,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外开放,我国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5.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正在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一、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与中国模式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近代和现代两次对外开放的比较坚持独立自主是当今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没有“自主”,就不可能有“富强”,这是理解近代和现代两次对外开放区别的关键。1.背景不同(1)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2)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主动实行的。2.内容不同(1)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2)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影响不同(1)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2)当今中国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性质不同(1)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2)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