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改革3.1所有制与产权3.2我国的所有制改革3.3我国各类所有制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23.1.1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一个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3.1所有制与产权理论3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生产关系的内容)消费(消费关系)决定分配(分配关系)相互决定社会生产四环节反作用生产(生产关系)交换(交换关系)43.1.2所有制与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体系。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制度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意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在一个社会中,有多种所有制存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的性质。5所有权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对该物处理;作为经济用语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拥有关系,也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依据所有权,人们实现其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学分析中的所有权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企业家才能等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在现实经济中,有两种基本的要素所有权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力的所有权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与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63.1.3产权和产权制度产权的概念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资料上形成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处分、转让、收益等关系。受到成文或非成文的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在法权方面就分别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处分权、转让权和收益权。以上权利都同一定的财产关系相联系,也被称为财产权利、财产权或产权。7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产权作为财产权利,有如下规定:第一,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第二,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三,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关注产权的公有和私有的属性。8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出发点是私人产权,但它所分析的产权与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的产权制度安排:产权是人们在交易过程中获取的一定的收益权利,具有可转让的特征。产权是由一组或一束权利组成的,它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等,形成产权结构。我们将这种由一束产权组成的结构称为权能结构。权能结构可以合一,也可以分离,市场经济下的典型特征则是分离,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是公司制企业中最重要的两个权利,它们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93.2我国的所有制改革所有制改革的起步阶段(1979~1991年)所有制理论的新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公经济的必要补充论”。明确提出要“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肯定了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不得乱加干涉”;要求公有制企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为所有制的改革与调整打开了大门。十二届三中全会:“非公经济的不可替代论”、“全民所有制的两权分离论”。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扩大就业等方面,具有公有制经济“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鼓励不同所有制经济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广泛发展“灵活多样的合作经营和经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对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提出了“可以租给或承包给集体或个人经营”,提出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理论。10十三大:“财产组织方式的股份制论”、“全民所有制产权的有偿转让和流动重组论”。提出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提出除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以外,“还应发展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联合建立的公有制企业,以及各地区、部门企业相互参股等形式的公有制企业”;指出“国家控股和部门、地区、企业间参股以及个人入股”的股份制形式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社会主义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方式”;提出了一些全民所有制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企业之间通过联合投资、相互参股等方式,可以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合理的流动与重新组合”。明确全民所有制产权可以有偿转让和流动重组。11所有制改革的新进展在农村层面:实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让农业面向市场;兴办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集体所有制乡镇企业的发展。发展商品经济专业户。在城市层面:通过多渠道就业,推动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局面的出现。为了增加就业渠道,允许私人创业。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允许一些中小型企业租赁或转制。进行国有企业改制成股份制企业的试点。12在对外开放层面:通过利用境外资本,创新了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中央给予广东、福建两省引进外资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和整个沿海地区。批准海南省级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所有制改革的特点和问题特点非公有制从限制发展转向鼓励发展。公有制企业调整了布局和规模。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公有制转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13问题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同时存在。国有企业改革仍以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主。由于市场不完善、不统一,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竞争。14我国所有制改革全面展开阶段(1992~2001年)所有制理论的突破十四大:首次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长期共存论——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要长期共同发展:必须“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论——不同所有制企业都要进入市场平等竞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规范发展论——对股份制的积极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股份制有利于促进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要积极试点,总结经验,抓紧制定和落实有关法规,使之有秩序地健康发展。”规模集团论——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组建企业集团。鼓励“有条件”企业要通过“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合理组建企业集团”,并进一步明确有些国有小企业“可以出租或出售给集体或个人”。15十四届三中全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全面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混合所有制经济论”:随着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为形成新的财产所有制结构”;国家要为不同所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条件,“对各类企业要一视同仁”。这说明中国的“混合经济”不是西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混合”,而是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资产重组———控股或参股。公有制主体地位“有差别”和要“占优势”的理论:“就全国来说,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应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等方面。”这说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指数量和比重占优势,而是指对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和影响力。16公有制企业的改组改制论:城镇集体企业“也要理顺产权关系”,区别不同情况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或合作企业”,有条件的可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少数可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企业集团”;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不同情况,可改制为“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要“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十五大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7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促使它们健康发展”。股份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新的界定:“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所有制改革的进展农村的所有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期延长,由15年延长至30年,以有利于承包者对土地的投入,“四荒地”的承包期延长至50~70年,并规定经营权可以继承和转让。农业由个体经营转向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开始向种田能手集中,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出现。以“五小”工业为重点的乡镇企业的全盛时期结束。18城市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向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高技术化的私营企业迅猛发展。国有大商业通过改组改制,向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和上市公司发展,由传统的“百货店”业态转向连锁、加盟等现代业态。国有小商店通过承包、租赁、转制、出售转为便民的社区合作商店和私人的便民小店。境外投资企业的所有制改革境外投资布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边境贸易区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新通道。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中国的对外开放由单向转向双向。19所有制改革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特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制全面展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高、作用增强。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的新要领。问题一些国有大企业高层管理权力过大、监督缺位,过度扩张业务和随意为其他企业担保,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一批被强行关闭的污染性小企业,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一些外资企业利用同我国国有企业的合资机会,利用外商掌握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机会,有意抬高原材料进口价格、压低产品出口价格,造成企业长期“亏损”,以中国国有股份无力承担“亏损”费用和增资扩股支出,最后国有资产被“蚕食”、“掏空”,中资股东被排挤出董事会,外商无偿地占用了中国的国有资产。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未考虑后来出生人口无地可种的情况。20我国所有制改革的提高阶段(2002~2007年)所有制理论创新十六大农村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21城镇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22对外开放所有制理论的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