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人民时评合集(2017年1月至12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剧院应是城市的精神城堡2017-12-27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近日,国家大剧院迎来建院10周年。在剧院开放日活动中,络绎不绝的游客走进这里,感受国家文化地标的精彩和多元;孩子们走入剧场登上舞台,在心中播下一粒艺术的种子……与北京古老的紫禁城一街之隔,国家大剧院向人们演绎着传统与现代交汇的艺术魅力。有人说,要想了解一座城市的文明和灵魂,就去看看它的剧院。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加快,剧院的建设也进入加速度。近年来,剧院在全国各地拔地而起。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剧院总数已经超过2000家。从一线大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直到一些县城,都建起了自己的剧院。这些剧院不乏豪华气派的外观、不缺顶级的设备和宽敞的剧场,单就硬件而言,一些甚至已经堪比国际一流大剧院。但是,与华丽的“硬件”相比,剧院在演出剧目、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等“软件”上,却远远没有那么漂亮。多形式少内容、有空间少利用、高配置低效能……国内剧院建设还处于粗放阶段。一些城市的剧院使用率不足50%,部分剧院甚至出现“空巢”现象。剧院之“大”,不仅在于光鲜亮丽的外表,更在于丰富多彩的内容。国家大剧院建院10年来,累计吸引了近1900万人次的观众,售票率达88.9%。在10年的探索实践中,除了有800多个中外院团登上舞台,还推出了76部自制剧目,一手抓世界经典,一手抓中国原创,变“输血”为“造血”。当然,这并不是要让各个剧院都去制作剧目。但各地剧院,需要在剧目引进、舞台呈现上精心设计,根据剧目情况和当地实际,策划剧目、推出演出,不断探索剧目题材的丰富性和风格的多元化,推出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尤其对地方剧院而言,除了引进经典剧目之外,还可以挖掘传承本地的艺术种类、开发本土市场,更好地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生活。剧院还要善于“走出”剧院。剧院的建筑是静止的,但剧院营造的氛围是流动的。在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当下,剧院也要重视营销宣传、品牌塑造,有效对接市场和观众,让更多人体会高雅艺术之美。在地铁站,当人们与古典乐不期而遇,匆忙的脚步也不知不觉慢了下来;在医院,小型交响乐音乐会抚慰患者焦虑的心灵;在学校,经典艺术讲座以深入浅出的形式传播高雅艺术,激发出更多的火花……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艺术普及,剧院将高雅艺术渗透到城市各个角落,不但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也让高雅艺术渗入城市的血脉。当剧院融入城市,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剧院与城市才能水乳交融,为人们提供更多滋养。面对人们更精细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剧院的服务还须细化。打造剧院公共空间,推出剧院衍生文创产品,提供优质服务,大剧院服务要更注重人性化、突出体验感。比如,包括国家大剧院在内的国内外一流的大剧院,在观众等候剧目开场时,往往都会结合场地,在剧院公共空间推出小型的开场音乐会。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细节,既给提早入场的人们艺术享受,也让剧院充满了人情味。多一些这样的细节考虑,多一些人性化的服务,才会让更多人爱上剧院、爱上高雅艺术。有人说,剧院是城市的精神城堡。建好剧院这个精神城堡,才能寄托人们对优质文化资源的渴望。让人们徜徉于五彩斑斓的精神世界,剧院才能承载不同个体细致微妙的情感、容得下每个人的期待和想象。2靠什么纾解“作业压力”2017-12-26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快要期末考试了,有中小学生的中国家庭,往往弥漫着紧张气息。陪读“气到崩溃”的爸爸妈妈们,嘶吼声根本停不下来。一份《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称,中国学生日均写作业时长达2.82小时,是全球平均时长的近3倍;超过九成的家长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其中近八成是天天陪。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1.42亿人,家长翻倍,要是算上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老师们,被裹挟进“作业”洪流中的成年人,称得上浩浩荡荡。中国基础教育负担过重,几成难以痊愈的全民痛点,以至于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列为非补不可的“民生短板”。面对“痛点”,教育界一直在想办法,比如重庆教委刚刚出台新政:学校不得要求家长代批作业,试点每周无作业日。这些年,隔三差五便会有数瓢凉水泼向沉重的课业负担,却效果不彰,甚至火上浇油。比如:小升初统一考试取消了,名校选拔却偷偷考上奥数奥英了;学校减负了,社会上补课考证热却在飙升,培训班得四处“占坑”,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学生负担不降反升……原因何在?终点高悬着应试大锤,“谁减负谁倒霉”啊!教育家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道理谁都懂,孩子们就是难有自由,教师们一边诉苦一边留下如山的作业,家长们一边吐槽一边陪娃爬“山”。全民“做作业”,要是真管用,也就认了。令人遗憾的是,亿万家长亿万娃,耗费心力做的这一切,却可能是无用功。我们正置身于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转折时代。“阿尔法围棋”赢了所有围棋高手,少年天才柯洁代表人类哭得稀里哗啦;谷歌工程总监库兹韦尔预测,人类将在2045年实现永生;无人驾驶的汽车已经开上了北京五环,一骑绝尘;每周中国有4亿份外卖,取代了妈妈的味道;实体商店成了试衣间,支付宝让年轻人身上没了现金……人类习惯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正在被颠覆,很多职业即将消亡,当下的中小学生,很可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背诗做题的最后一代人类——当机器都会学习了,攒了12年的一肚子墨水,或许还不如一串代码……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常识,现在,人工智能日新月异,无数只“黑天鹅”漫天飞舞,旧的教育方式还有多少回旋余地?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针对课业负担的教育改革,不再是“技”的掂量,而是“道”的抉择。教育者再不转身,再不警醒,就不只是误人子弟那么简单了。“创新驱动”,绝不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有的地方,正在想以人工智能取代教师批改作业,这显然找错了改革的方向。要想不被新时代抛弃,摒弃流水线式“刷题”教育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刻不容缓,这样急待更加全面、综合、系统的制度安排。靠什么去和机器人竞争?生而为人最终的优势是什么?除了作业又能倚仗什么才能授人以渔?不让天真的孩子们在一盏盏孤灯下的心血浪费,不让家长们筋疲力尽地陪读,还有很多题目有待成年人去“刷”。改革节奏必须快一点,待创新去驱动我们的基础教育。3居民需要更多“健康管家”2017-12-22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从疾病为中心转到健康为中心,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日前,针对引起广泛质疑的“我国超过5亿人有家庭医生”报道,有关部门回应,家庭医生不是私人医生,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重要举措,全国签约人数目前已完成任务目标,但签约服务的推进还不平衡、服务质量仍有待提高。话题背后,折射出百姓健康的新需求。应该说,提高国民健康水平,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家庭医生是一个突破口。当前,随着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城镇化和慢性病高发等诸多挑战,以医院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难以充分满足群众需求。居民看病就医集中到大医院,“全国人民上协和”的现象,也不利于改善就医环境、均衡医疗资源、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等。从“上医院”转向“看医生”,家庭医生制度也是许多国家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然而目前,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居民认可程度较低,基层服务供给能力较为匮乏,这成为此次大家“吐槽”的重要背景。“看医生”模式,对上了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其实并不陌生。曾经,一根针、一把草,以春苗为代表的“赤脚医生”为主体,我国建立初级卫生保障制度,被称为中国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淡出历史舞台,我国医疗“金字塔”结构发生倒置,大专家主要聚集在三甲医院的“塔尖”上,社区医生身居“塔底”。但他们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知识老化、经验缺乏等问题,无力承担健康“守门人”的职责。未来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结束大医院的“战时状态”,从疾病为中心转到健康为中心,筑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家庭医生不只是一种职业的称呼,更像是一个家庭的“健康管家”,帮助居民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不生病或少生病,体现的是基层服务模式与大医院服务模式的不同。但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前景不佳、收入水平偏低,是基层家庭医生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特别是全科医生的数量不够,距离2020年每万名城乡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要从健全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入手,告别旱涝保收、坐吃“皇粮”,增加“含金量”,让家庭医生干活更有劲头。当前,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还不够,也有不少人反映只是“签而不约”“为了签约而签约”,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的个性化签约服务不足,居民获得感不强。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亟须以问题为导向,化解政策“梗阻”。比如,一些慢病患者的用药只能在大医院开,家庭医生没法开。制度不配套,政策支持不到位,家庭医生还是进不了家。去年,上海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居民只要选择家庭医生就诊或转诊,就可享有优先预约就诊、慢病长处方、延伸处方等“大礼包”。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用“政策红利”吸引居民自愿签约,才能量身打造健康服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家庭医生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坐堂医”到“上门医”,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扩大覆盖面只是第一步,服务要跟上,医生水平也要跟上。让更多家庭医生进家来,才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助力。4以高质量发展引领“新消费”2017-12-21高质量的发展不能“等、靠、要”,只有主动出击、主动变革,才能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激光雷达、手机设定扫地范围、先扫地后拖地……随着人们对智能家居产品的需求升级,“扫地机器人”也不断升级,成为很多人的网购“新宠”。这种被称为“新消费”“信息消费”的新趋势,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活力。有人判断,中国进入了“新消费时代”。消费是传统意义上的“买买买”,新消费“新”在哪里?相较于以前的“买什么”“如何买”,“新消费”更重视“买得好”“有品质”。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品牌、口碑、保障、体验变得至关重要。可以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的消费渠道、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正在变革升级。消费者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好的服务,成为“新消费时代”的追求。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追求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牵引力。“新消费”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数据最能体现。今年前11个月,全国网上零售同比增长32.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1.9%;11月,限额以上单位通信器材增速比上月加快31.8个百分点,体育娱乐用品增速保持15%以上……“新消费”发展增速加快,得益于电商平台的拉动,是内需潜力持续释放使然,也是供给体系不断完善的结果。过去5年来,伴随中国制造升级的,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中高端消费、个性化消费在共享经济、创新发展等领域不断培育新增长点,经济新动能正在积聚。应该说,消费升级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正在互相推动与牵引中,让消费者信心更足、让经济运行质量更高。步入“新消费时代”,需要进一步提升供给体系,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文化消费为例,在北京天桥剧场,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今年已至少上演了4轮,本以为能满足市场需求,可新一轮演出刚一开始,票就售罄了。优秀文艺演出买不到票只是一个侧面,映照着供给体系升级的急迫性。“花钱买健康”“换家好点的养老院”“旅途中不只买东西,还要开眼界”……养老、教育、健康等消费需求无不是“新消费时代”的增长点,补上优质产品和服务的缺口,既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又要调整供给体系的适应性与灵活性。只有创新供给的消费才能有人气,只有聚集人气的经济才有吸引力和竞争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

1 / 2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