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PPT-2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之《道德经》《道德经》演讲大纲一、前言:《道德经》介绍二、道教起源与发展三、道家思想特色及对比四、为什么要学道家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五、道是什么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六、圣人的示范及相关重点章节解读《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老子的哲学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所谓“道”,是指“究竟真实”而言,亦即万物的始源与归宿,万物的基础与动力来源;而“德”则是“道”的展开,是“道”在人生、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前言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儒家与道家是两大支柱,有时携手合作,有时分庭抗礼,形成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儒家表现深刻的入世情怀,道家呢?是出世、超世,还是别有一番用心与苦心?前言老子思想的集大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德]尼采(1844-1900)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这句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人人都知晓的、但鲜能真正理解的真理: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德]海德格尔(1889-1976)前言范曾·老子出关图相关图片老子塑像《老子》道家著作,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相传为春秋末年老子所著。《老子》現一般认为编定于战国中期,存有老子本人的思想。《老子》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一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历代关于《道经》、《德经》的次序、真伪多有争论。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德经》在《道经》前,为現存最早的《老子》抄本。《老子》提出一个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还涉及到兵法、天文、养生等方面,道教奉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历代注解达百部,主要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宋林希逸《道德真经口義》,明焦竑《老子翼》,清畢沅《老子道德经考异》等。近人马敘抡有《老子校注》、高亨有《老子注释》。现存最早的手抄本返回《史记》载(老子)“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史记》)。《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作者介绍作者介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返回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作者逸事作者逸事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作者逸事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在,牙齿都掉光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作者逸事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遇见一年逾百岁、鹤发童颜的老翁,老翁对老子略略施了个礼说:听说先生博学多才,老朽愿向您讨教个明白。他得意地说:我今年已经一百零六岁了,说实在话,我从年少时直到现在,一直是游手好闲地轻松度日。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他们开垦百亩沃田却没有一席之地,修了万里长城而未享辚辚华盖,建了四舍屋宇却落身于荒野郊外的孤坟。而我呢,虽一生不稼不穑,却还吃着五谷;虽没置过片砖只瓦,却仍然居住在避风挡雨的房舍中。先生,是不是我现在可以嘲笑他们忙忙碌碌劳作一生,只是给自己换来一个早逝呢?老子听了,微然一笑,吩咐府尹说:请找一块砖头和一块石头来。作者逸事作者逸事老子将砖头和石头放在老翁面前说:如果只能择其一,仙翁您是要砖头还是愿取石头?老翁将砖头取来放在自己的面前说:我当然择取砖头。老子抚须笑着问老翁:为什么呢?老翁指着石头说:这石头没楞没角,取它何用?而砖头却用得着呢。老子又招呼围观的众人问:大家要石头还是要砖头?众人都说要砖头而不要石头。老子又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呢,还是砖头寿命长?老翁说:当然石头了。老子释然而笑说:石头寿命长人们却不择它,砖头寿命短,人们却择它,不过是有用和没用罢了。天地万物莫不如此。寿虽短,于人于天有益,天人皆择之,皆念之,短亦不短;寿虽长,于人于天无用,天人皆摒弃,倏忽忘之,长亦是短啊。老翁顿然大惭。返回道教起源与发展1、汉初有黄老道,推尊黄帝为五帝之首,并以老子学说为治国原则。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道才受挫。2、东汉灵帝,在东方有张角,倡太平道,道师持符祝,教病人叩头思过,以符水治病。后发展为数十万人,乃发动农民起义,倡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遭镇压。3、此时,汉中有张脩,以“老子”劝导病人,使病家出米五斗,号称五斗米道。张鲁杀张脩取而代之,自号师君,使五斗米道成为他割据巴汉的工具。张鲁降曹操,受封为镇南将军。此派道次提出“太上老君”的神名,与“道教”的教名。此派有符箓派的特色,至南北朝名为天师道,发展至全国。道教基本教义:1、源自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又附会《老子》、《庄子》,并加以引申,再吸收儒家,阴阳家、谶(chèn)纬及佛教等成分,融合而成,基本宗旨为长生成仙。2、经典为《太平经》,把汉代道家关于气的学说神秘化,把养生论引申为长生说。主张通过养性与积德,如行孝、守一、含气、服药等,达到长生成仙的目的。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基本教义:3、至上神是“委气真人”,下有神人、真人、仙人、道人,组成神仙世界。受儒家“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观念的启发,提出“承负”说,谓先人的功过,积之日久,延及子孙,而有福祸之异。4、主张阴阳调和,五行当位,向往君臣民同心协力的封建太平理想。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形成内外丹结合之说。后人则进而以身为炉体,依阴阳的变化,六十四卦的运行,修养精气,结而成丹,是谓内丹。以药石炼制成丹,是谓外丹。丹成可以养性延命,乃至不死成仙。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发展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原因是:1、炼丹成仙的宗旨,迎合了贵族的精神需求;保身隐居的生活方式,受到厌世士人的欢迎;符箓斋醮的消灾治病方法及互助共济的道规,吸引了苦难中的民众。2、利用老庄之学,形成一般迷信所缺少的神学体系;又与儒学在观念上呼应,维护纲常名教,以此得到统治者的信任。3、它的养生论与医学,有科学成分与实用价值,又能包容各种观念,形成丰富的文化系统。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1.王浮《老子化胡经》。2.葛洪《抱朴子》肯定神仙必有,长生可致,集以往神仙外丹理论之大成。学道首在修德守礼:“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其次则为服用金丹上药:“升仙之要在神丹也。”然后再辅以清心寡欲、房中术、吐纳行气、草木药饵。此派代表了丹鼎派。3.陆修静综合符箓派与丹鼎派:又因弘扬《灵宝经》,被人称为灵宝派。著有《三洞经书目录》,为《道藏》奠下体例。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重要人物与作品:4.陶弘景受梁武帝信赖,有“山中宰相”之称。以存神服气为主,辅以诵经、功德。编造等级森严的新的神仙系谱。主张与儒家、佛教三教合流。5.北魏寇谦之主张“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大道清虚,岂有斯事。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其道教称为北天师道。道教起源与发展巫易史术数占卜家天文家道德家墨家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