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夫环而攻之兵革米粟亲戚畔之舜发于畎亩傅说胶鬲拂士恒外患空乏fúgésùqīpànshùnquǎnyuègébìhénghuànfá二、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①亲戚畔之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畔”通“叛”,背叛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利不如人和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故君子有不战天时:指时令、气候等自然条件,乃至政治形势等。地利:有利的地理条件。人和:指人心所向。内城外城却此、这包围城墙护城河武器装备坚固;锐利粮食舍弃、丢弃离开使……居住到了极点内外亲属父母兄弟通假字通“叛”服从得道者(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四、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使人民安居下来(不迁往别国)不依靠固定的边界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父母兄弟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凭着天下人都服从他的条件,去攻打父母兄弟都被判的人(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取胜。提出论点(1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段天时不如地利4段论述了“人和”在战争中重要的原因及达到“人和”的方法。以攻城为例以守城为例攻城一方凭借的条件:守城一方凭借的条件:攻打结果:攻城不能取胜的原因:“得天时”“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凭借的条件:守城结果:攻城不能取胜的原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人不团结)“地利不如人和”例证法总分总3段地利不如人和域民固国威天下地利不足恃,要靠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断)对比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攻城一方凭借的条件:人和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逐层论述的?得出怎样的结论?孟子提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因素的是:“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运用例证法,先举攻城的例子,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后举守城的例子论述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文章第2段守城一方凭借的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凭借的条件是什么?攻打结果是什么?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攻城一方凭借的条件:守城一方凭借的条件:攻打结果:攻城不能取胜的原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时不如地利”“不胜”4、文章第3段守城一方凭借的条件是什么?攻城一方凭借的条件是什么?攻打结果是什么?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攻城一方凭借的条件:守城一方凭借的条件:守城结果:守城失败的原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人不团结)“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得天时第2段选取攻城的例子,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攻克,即使有得“天时”,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阐明“天时不如地利”第3段同样选守城的例子,有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等优良的客观战备条件却弃城逃跑,说明这是因为失去人心所导致的失败。阐明了地利不如人和。5、孟子是怎样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又是怎样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6、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第4段内容:论述了“人和”在战争中重要的原因及达到“人和”的方法。作用:1、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2、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人和”的方法),“得道”是施仁政,施仁政才能得人心,既“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检查字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夫环而攻之兵革米粟亲戚畔之舜发于畎亩傅说胶鬲拂士恒外患空乏fúgésùqīpànshùnquǎnyuègébìhénghuànfá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①亲戚畔之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困于心,衡于虑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拂”通“弼’,辅佐“畔”通“叛”,背叛“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指不顺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③管夷吾举于士④百里奚举于市⑤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⑥行拂乱其所为⑦曾益其所不能⑧人恒过,然后能改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⑩所以动心忍性⑾入则无法家拂士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发,被任用。畎亩,农田举,被举用。举于士,指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士,狱官。市,市井之中。体肤,身体。空乏,使资财缺乏。拂,不顺。所为,所作的事。曾益,增加。通“增”恒,常常。过,犯过错。衡,通“横”,堵塞,不顺。虑,思虑。作,奋起,有所作为。征,征验。喻,了解。心,思想。性,性格。法家,有法度的士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生,生存发展。死,萎靡死亡。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②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③行拂乱其所为,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⑦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的任务给这样的人,—定先使他的思想受到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至身体消瘦,使他遭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思想活跃起来,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所没有的能力。(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安乐必将导致国家的灭亡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第一部分(1-2)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要经过一番磨练。从上述事实中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先经受艰苦磨练。思想方面:“苦其心志”生活方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方面:“行拂乱其所为”人要从哪些方面受到磨炼艰苦磨练的益处:“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第二部分(3)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正面:人处困境才能奋发反面:国无忧患将会灭亡第三部分(4)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从排比句增强语言气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个别一般(个人)(国家)共同点:人必须在困境中造就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章第一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列举了那几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第一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增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3、文章第2段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先经受哪些方面的艰苦磨练?并找出原文语句。艰苦磨练的益处是什么?(原文)思想方面生活方面行为方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苦磨练的益处是“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4、文章第3段从那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正面:人处困境才能奋发反面:国无忧患将会灭亡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和“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两句话分别从()和()两方面论证了()的道理。心理状态(内在)面部表情(外在)人处于困境能激发斗志6、请你说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怎样逐层论述的。1.先列举历史上的圣君、贤臣从底层而后被举用的事例2.再说明这些人在受重任之前都在忧患中锻炼身心而增加才能的。进一步论述从个人到国家都是如此。3.最后归纳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一词多义而之拂国发城夫环而攻之然而不胜者畎亩之中委而去之攻亲戚之所畔行拂乱其所为法家拂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顺连词,不译转折连词,但是助词,的代词,指城池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不顺同“弼”辅弼国防国家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被任用发出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内城城墙郭池去亲戚8、古今意义委域是古意:今义:外城姓氏古:今:护城河池塘古:今:离开到…去古:今:父母兄弟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今:放弃,丢弃委任古:界限,限制今:地域古:这今:判断动词主题全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篇论述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关系,强调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两方面分析,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观点。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忧劳兴国的道理。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