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分析2001-2006年全国高校本科生就业情况数据来源:(1)毕业生人数及毕业生就业率来自教育部公布数据;(2)2001年由于统计口径等原因,与其他年份差值较大,仅作参考;(3)毕业生就业率为当年年底就业率。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毕业人数114145212280338413增长率9.5%28.5%49.6%32.0%20.7%22.2%未就业本科3437526979?本科就业率70%80%83%84%85%?2001-2006年哈工大毕业生就业情况年度毕业生就业情况本专科就业率研究生就业率2001383086%118899%2002631879%127999%2003648782%165199%2004664185%204398%2005612486%316497%2006549589.5%413395.7%数据来源:(1)2001-2005毕业生就业率为当年年底就业率;(2)2006年数据截止9月1日(初次就业率)由“大学生过剩”引发的思考2003年高校扩招后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市场,毕业离校时的初步就业率与往年相比大幅下滑,只有64%。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时间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真的过剩了?求职者正在焦急等待进入招聘会场大学生真的过剩了?盛况空前的求职现场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大学生真的过剩了?雨中/眼神大学生真的过剩了?我的饭碗在哪里?“求职”两字好辛苦!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对于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多女大学生只能在许多单位无理的拒绝声中不断的寻找新的机会。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大学生真的过剩了?来自统计学的数字•毛入学率中国:22%(2006年)美国:82%日本、法国50%韩国、印度、菲律宾40%来自统计学的数字•就业市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下岗失业人数:1400万2007年各类毕业生人数:700-800万2006年未就业学生人数:80万其它新增劳动力人数:?万——2007年就业岗位缺口1400万就业难的理性分析•扩招不是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1%——80-100万;社会经济发展规模总量不足;1995-2000年,4800多万。就业难的理性分析•政府政策、制度不到位的影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户籍制度——私营、农村人事制度——束缚人才流动就业难的理性分析•思维的误区:扩招之后,整个市场,整个中国社会,对于如何吸纳这些增多的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举例:我国牛奶生产过剩和滞销解决方案:培养国人喝牛奶的习惯就业难的理性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行业、产业的差距增大,造成地区吸纳毕业生能力差距增大发达地区——为富不仁欠发达地区——就业无门就业难的理性分析•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相对滞后市场计划经济的影子低水平重复办学举例:99年争抢学生档案就业难的理性分析•大学毕生就业期望值与人才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有岗不就成本效应攀比心理地域情结就业难的理性分析•市场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三化: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四化: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问题“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各种劳动力市场没有衔接和配合缺乏整合和规范就业难的理性分析•信息化问题企业招聘成本个人求职成本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被扰乱……南征北战就业难的理性分析发布广告:多渠道,投资:1000筛选简历:大量的时间,麻烦:100面试通知:业务部门确定,时间:50实施面试:面试题准备,提问,人员安排:20确定人选:有风险,职位安排:5协商薪酬:难以一致:1到岗培训:表现不确定:?企业招聘流程个人求职流程撰写简历:时间投入:1投递简历:看广告,时间,撒网:100漫长等待:心情忐忑,重复第一步奔赴面试:面试准备,收集信息:5预测结果:失败的痛苦,难以选择:1协商薪酬:难以一致:1到岗培训:与预期不同:?来自诺贝尔奖的警醒•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原因就是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均衡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就业难的对策分析•三管齐下政府在管理上要转变职能学校在办学上要转变思路学生在就业上要转变观念就业难的对策分析•政府的职能转变20多年就业制度改革2002年中办19号文件之后32个文件“十五”期间:教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组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人事部、劳动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团中央、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部、全国学联涵盖:市场就业、就业指导、自主创业、待业、志愿者、基层就业等。就业难的对策分析•政府的职能转变历史性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精英就业”——“大众化就业”;•19号文为标志“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三到位”、“四化”;机构、人员、经费、内容、手段转变观念•最难改变的是思想观念,但是最容易改变的也是思想观念举例:78年邓小平提出开放留学,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改革开放的序幕转变观念•靠社会•靠学校•靠家长•靠自己转变观念•靠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就业市场开放;打破地方保护;规范人才市场。转变观念•靠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实效性;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市场,拓宽就业空间;加强信息化建设,服务毕业生。转变观念加强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建设;•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强化职能;服务、管理教育、引导信息服务、市场建设、就业咨询、社会实践建议:院系设立就业办公室•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40余人次培训,职业辅导月,1对1咨询室,职业工作坊,模拟面试……转变观念•靠自己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传统的职业观“没有职业的稳定,只有技能的稳定和更新”人人拥有终身就业机会转变观念•靠自己主流观念:计划经济——市场中心观念规划自我,直面市场“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60%、75%转变观念•靠自己用人单位的需求•高尚的品性•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身心健康2005全国就业情况分析•2003—2005年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比较表•2003—2005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表2005全国就业情况分析•2003—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毕业生占总数比例的比较2005全国就业情况分析•2005年不同性质单位接收高校毕业生学历比例情况表2005全国就业情况分析•2005年不同地区接收高校毕业生2005全国就业情况分析•北京61679名•广州59573名•上海55134名•深圳33629名•内蒙34583名•甘肃20724名•青海4395名•2003—2005年不同学历毕业生落实单位情况对比表2005全国就业情况分析落实单位方式项目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在校期间即与用人单位签约2005年比例40.7%40.0%39.7%2004年比例62.8%56.6%39.8%2003年比例76.7%68.2%43.3%回到生源地通过市场双向选择2005年比例7.7%14.7%15.2%2004年比例7.0%14.5%22.8%2003年比例17.1%20.0%41.3%“十一五”形势•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大幅增长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毕业生人数(万)338413464532592652毕业生增长率(%)20.7122.218.3913.1911.2910.14“十一五”形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比较旺盛的就业需求年份200520062007200820092010需求大学毕业生人数(万)514536590574580589问题•就业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工作体制运行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各单位在具体管理和运作中主动性不够,对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水平不同,特别是在完成国防科工委就业计划任务的过程中,各单位没有采取具体措施保障计划任务的完成;问题•就业工作保障条件包括机构设置、队伍建设、场所配备、资金投入和配套制度规范等不健全,使学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开拓、信息化建设、就业培训等工作不能深入开展;问题•部分院系领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视不够有些院系领导并未关心更不了解自己学院各专业的就业情况,更没有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忧患意识。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要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实现“一把手”工程,并逐步推行招生名额与就业率适当挂钩。我们呼吁院系的领导应更多的关心关注并真正支持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也同时看到,领导重视就业的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就稍好。像材料学院正在准备推出专业就业情况与专业负责人的岗位考核聘任相挂钩,交通学院则在学院内推行导师、教授包干毕业生就业制度,均达到了较好的效果。问题•就业指导工作是我校就业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就业指导工作有待于全面提高。一指导不利,形式单一;二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专业、高素质的教师少;三缺少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材;四没有形成适合学校特点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体系;问题•就业市场开发与基地建设进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毕业生就业基地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就业市场的开发缺少主动性,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规划及实施措施。问题•信息化建设水平亟需提高。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在就业培训、政策宣传、流程管理、信息交流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就业信息化管理和就业指导的功能要进行专门建设。问题•缺乏面向国防、面向基层就业以及自主创业的引导鼓励政策,对这些地区单位的宣传和就业引导不够,同时也缺少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氛围,这反映了我们就业指导思想上的欠缺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