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30页1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绪论一、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1、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的科学。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区域内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2、学科属性历史地理学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为历史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1、内容历史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地貌、沙漠、生物、自然灾害等等)、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风俗、人口等)、历史地理理论和文献研究2、方法和手段文献逻辑推证法(历史地理传世文献、近代考古发掘材料、野外实地踏勘材料)统计计量法、数理模型法、区域研究方法、现代科学技术。三、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意义(一)在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二)现代历史地理学对学术思维和观念的影响1、尽全时空观念(1)什么是尽全时空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2)如何尽全时空对所有定性文字尽全地计量和推理、建立连续的地理剖面(静态分布和动态演变结合)、将历史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拓宽人地关系概念阐释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对地理概念解释的各种观点:(1)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其他人地关系理论:“天人合一”观总结:人地关系研究的各种理论、流派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三类:①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代表。②强调人定胜天、忽视或贬低地理环境的作用,如人类中心论、生产关系决定论,唯意志论等。③强调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人地关系的适应与协调,如或然论,适应论,生态论,文化景观论,环境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天人合一观,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等。第一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第一节中国历史上近万年的气候变迁概况一、全新世大暖期(距今约8000-5000年)又称“大西洋期”,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回暖。冰后期: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晚更新世冰期结束之后的温暖时期,一般指全新世。冰后期的气候、植被分期以北欧地区最有代表性,其分期方案是由挪威植物学家A·布列特首先提出的,后经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30页2R·谢尔南德尔在瑞典加以证实,形成布列特-谢尔南德尔冰后期气候方案,从20世纪初期以来一直广为引用。二、西周(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5000年来第一个寒冷期,持续了200多年。三、春秋至西汉末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初年)温暖期。四、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寒冷期。五、唐北宋时期(公元600年至1000年左右)温暖期。六、南宋时期(1000-1200年)寒冷期。七、南宋后期至元代中期(1200-1300年)温暖期。八、明清时期(1400-1900年)寒冷期,又称明清宇宙期。思考气候脉动论有何规律?气候脉动论之规律有: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交替出现温暖期的特点:持续时间越来越短,温暖程度越来越低。四个寒冷期与四个温暖期的趋势大致相反。寒冷期愈来愈长,强度也愈来愈大。这从江河封冻的情况就可以看出,第一个寒冷期仅有淮河结冰的例子,到第二个以及后面的寒冷期就出现了长江、太湖等结冰的情况。若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看,前1000年相对温暖湿润,后1000年则相对寒冷干燥。第二节气候变迁的影响因素气候变迁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太阳黑子、人类活动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上气候的波动首先和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寒、温、热三带的分别,都是因为太阳辐射有强弱的缘故。我国领土北起黑龙江江心,南到曾母暗沙,南北跨四十九个纬度。从南到北,包括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六个热量带,其中又以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面积最广,这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讨论:太阳辐射主要通过影响气温来影响气候我国气温分布有何特征,为什么?气温分布特征主要受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影响。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随纬度和时间而变。太阳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昼长时间指白昼长短。在我国:冬季: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大于北方,昼长时间南方也大于北方,两者都是南方大于北方。因此,气温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大于北方,昼长时间却是南方小于北方。因此,南北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二、下垫面的影响下垫面就是地表的海、陆、山、川等。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由于海陆物理性质的不同所导致的表面热量状况不同,使冬、夏季在大陆和海洋上形成不同的温压场,形成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区。在这一最大的大陆与大洋之间所产生的亚热带季候风对我国气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它南起27°N,北止40°N,纵跨纬度13°;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它高原所无法比拟的。1、形成了独特的气候单元: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2、动力作用(屏障作用):冬季对西风分支,扩大季风影响范围;使西北干旱。3、热力作用:形成高原季风,使我国季风气候势力增强,更具典型性。三、大气环流的影响大气环流就是大气中主要气流的总情况,它有由西向东流动的纬向环流,也有沿着经圈的南北环流。我国广大地区气温的高低,主要决定于经向环流即西伯利亚冷气流的强弱。一般来自北冰洋的厚层冷空气先在西伯利亚北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积聚,使大陆高气压加强,当西风带较强的波动向东推进时,常使低层大陆高压分裂,导致冷空气爆发南下侵入我国,这种强大的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30页3灾害性天气。大气环流还随着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变化对我国季风起加强的作用。我国国最北端位于北纬53。31´黑龙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最南端位于北纬3。51´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陆地的大部分在20。N-50。N之间。雷州半岛在20。13´-20。57´之间。四、太阳黑子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发光圆面上作涡旋运动的灼热气体,由于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它部位要低一千度至二千度左右,因此,从地球上看去就显示暗黑的斑点,也叫日斑。近年来发现太阳黑子、光斑、日珥等的多少,象征着太阳活动的强弱,有十一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大气中的磁暴、北极光和游离层均与之有关。黑子多时则磁暴与北极光也多,游离层发生扰动。其下的臭氧层则吸收大量紫外光线,使高空的同温层温度骤然增高而影响到大气环流,从而影响地面上的温度和雨量分布。例如,当太阳黑子活动弱时,地球上盛行纬向环流;黑子活动强时,则经向环流加强,极地和热带的冷暖空气发生强烈的频繁交换,风暴增加,气温降低,说明太阳黑子是导致大规模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五、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份:“温室效应”、“阳伞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等。改变下垫面性质:“湖泊效应”、沙尘暴、“海洋沙漠效应”等。形成城市气候:“热岛效应”、“干岛效应”、“雨岛效应”、等。在以上形成气候的五大因子中,太阳辐射对不同纬度位置所接受到的热量条件,是影响气候特征的基本因素。下垫面海陆位置是决定着海陆间热力差异,造成冬夏不同性质的温压场而形成季风环流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则是通过孕育在不同下垫面、不同属性的气团的交换,来影响地区气候状况的重要条件。太阳辐射和下垫面、太阳黑子都要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化来影响大范围的气候变动,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则日益明显。几者之间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第三节气候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联系气候与人类文明有必然的联系,它既可以促进人类文明,也可以使人类文明出现倒退。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繁荣“石器时代”的称呼被考古学家用来表示冶金时代以前的漫长时期,在这段时期,各种石制工具的使用远比用其它(更软的)材料所制的工具来的多。在经典书籍《史前时代》中,石器时代被细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事实上,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中,时代的更替彼此间有非常大的不同。而且,甚至在冶金时代中人类仍不断地向新的地区扩张,因此当被提及到时,并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石器时代”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四、汉唐盛世与气候波动秦和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强盛的王朝,秦汉中国疆域广大,国力强盛,汉代文明在世界上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文明创造了条件。中国历史地理学第页共30页4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基础唐代温暖湿润的气候使得农牧业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北线北移使农产品产出多样性更明显。可供农作物生长时间增长,农作物生长周期缩短,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粮食总产量提高。唐代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中国黄河流域更是明显。研究表明,中唐以前北方地区水利复兴,将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完全恢复,并新建了一些新的灌区。特别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由于国力强盛,使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与宋代相比从总体上讲,唐代北方地区的经济仍十分发达,综合国力总的来看仍十分强盛,这为进一步开发南方地区创造了条件。据研究,唐代人口最高达7722万,每平方公里20多人。五、宋代气候变化与宋元历史发展趋势由于气候寒冷,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威胁中原农业民族。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衰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成为定局。六、明清小冰期与社会波动中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一直处于一种高压状态。由于气候寒冷,黄河流域农业经济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拓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由于气候寒冷,自然灾害频率大,社会处于十分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经济推动里和效率的转换。综合分析:温暖期产生文明和盛世、寒冷期则自然灾害频繁、战争频繁,致使人口迁移、改朝换代、经济和文化中心南移。第二章中国历史时期森林植被与沙漠的变迁一节森林植被的变迁森林植被变迁概述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分布类型进入历史时期我国现有的植被带已基本形成,从东南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与荒漠三个地带,即大兴安岭北部地区的寒温带针叶林带,东北温带针叶林,辽东以南、秦岭和淮河以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南海诸岛常绿矮林和灌丛带。历史时期森林植被的时空变迁新石器、先秦、秦汉时期的森林植被茂盛,分布十分广阔。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十分丰富。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森林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变化。唐宋时期,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森林开始被大量利用,长江、珠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森林仍保存较好。明清时期,重大工程用材形成大规模的皇木采办。近代以来,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已经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1936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只剩下8.19%。在20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后的20年间,我国森林覆盖率跌倒了历史时期的最低点。东北地区的森林主要包括大兴安岭北段的寒温带林和大兴安岭南段、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的温带森林,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在历史时期,这里长期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森林面积十分广阔。东北其他地区森林的变迁,大约经历了由南向北、从平原到山地的演变过程。华北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战国以前,除平原地区的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外,其余广大地区都还被森林和丛划所覆盖,植被情况十分良好。遭到最早的破坏是在战国以后,平原地区的森林大体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