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题目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2年4月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大学作为人才、知识和文化聚集的高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活力,培育先进文化,塑造科学精神,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等方面的历史使命。关键词: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作用;方法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和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建设者,而我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建设者正是今天的青年大学生。所以大学生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们国家民主富强事的实现;大学生的质量将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并且构建和谐社会,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可以很好地解决社会和谐的不安定因素。大学生当志愿者可以缓解一部分就业压力也可以很好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人类追求和谐美德美好传统的扬弃与超越,是对现实中国与世界经验教训的批判与反思,是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再认识与再总结。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此种社会的建设,从社会的层面看,就是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制度等的建设;从大学生的层面看,就是对大学生和谐美德的呼唤。“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后继力量。我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角度深含有对培养大学生和谐合作精神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1]二、对于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那么,大学生又应该如何通过自身行动来构建和谐社会呢?首先,大学生要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以社会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其次,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而实现的。因此,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我们应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增强我们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民族意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不仅如此,构建和谐社会还要求具有和谐精神的人去实现,作为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和谐精神,不仅包括合作精神、协作精神还要有团结精神、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而其中,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尤为重要。这也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要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构筑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同时,大学生身心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树立和谐、合作思想的大学生无疑会成为未来社会和谐的基石。三、对于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同时还必须充分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各个阶层人民能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积极的社会力量。大学生作为社会阶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其中显示出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创新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先进知识的掌握者,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有赖于大学生的拉动。从大学生群体中流溢出的科学文化精神,从大学生群体中走出的富有创造能力的人群,其自身所带有创新的活力,播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以提高民族创新能力为己任,全面发展,学习科学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形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各个领域中,全方位寻找自身所属的位置,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努力解决带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整体实力。[2](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其自身所蕴涵的文化力量,在与社会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引领和整合的作用,大学的文化辐射,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大学生应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要有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修养。除了自己所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具有适应自己将来工作需要的外语水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片面口号早已过时。列宁说的好,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所以只有全面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能大有作为,畸形片面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大学生应以一种守望的精神,入世的态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教化的责任。当前,在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多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群体要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对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发扬大学生群体创新的品格,提炼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的大学精神,并使之成为大学乃至社会的一种文化意识,塑造出适合全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大学文化所蕴涵的人文、科学、创新等精神,让它服务社会,引导社会文化潮流。要发挥各种文化沟通和融合的桥梁作用,用大学文化整合社会文化,将大学的责任、大学所崇尚的精神以及大学“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渗透到当代中国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中去,丰富和提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和品质,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抵制和消除腐朽、没落文化,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充分就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自身和谐发展和充分就业,是整个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高校毕业生而言,在他们毕业之际,能有一份让他们学有所用的满意工作,使他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消除躁动情绪,就会为全社会的和谐创造气氛和条件,也就是说大学生充分就业会有效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一、大学生就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从子女能否考上大学向上大学后能否顺利就业转变。培养一名大学生,学生个人和家庭要付出相当大的投入,可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千家万户的利益。二、大学生就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稳定压倒一切,国家没有稳定,就不能将经济和建设搞上去。大学生是较高层次的社会人力资源,同时又是非常活跃的社会群体。三、大学生就业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学生是办学的主体,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否完成这一任务,大学生就业状况就是最重要的标志。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人民群众就会对高等教育丧失信心,进而影响高校的招生工作和可持续发展。[3]四、对于大学生在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总结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本质十分丰富,可概括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4]。从根本上讲,和谐社会主要着眼于人,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实质上就是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既给当代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要机遇,又对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大学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逐步优化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大学生,需要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和谐社会要求大学生能适应多种社会角色,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为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将使大学生更好的理解书本知识的内容;书本知识也将对社会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角色意识,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为了不断战胜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首先应从“小我”走向“大我”,努力发展自己,绝不固守自我;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其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潜能,前提条件是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帮助他们掌握适应社会的本领。其主要内容有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目标的能力,高度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表现能力,持续发展倾向与高度创造力和人际关系调节的能力等。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基础。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素质的均衡性发展直接决定着人才的施展空间和人的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素质的提高,除了要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学的思想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还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而言之,在这除旧迎新的时刻,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能量。参考文献:[1]《青年论坛》: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2]人民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3]《构建和谐社会与大学生就业》来源《大学生就业》[4]新华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