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海南师范大学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学生姓名:李友伟指导老师:刘红学院:生命科学院专业班级:12园林完成时间:2013/10/20II目录摘要引言…………………………………………………………………1一、茶文化的四个层次…………………………………………2(一)物态文化……………………………………………………2(二)制度文化……………………………………………………2(三)行为文化……………………………………………………2(四)心态文化……………………………………………………2二、茶道、茶艺、茶德…………………………………………2三、茶馆文化……………………………………………………3结语…………………………………………………………………3参考文献……………………………………………………………4致谢…………………………………………………………………4III中国饮食文化之茶文化作者:李友伟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摘要: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关键词:茶中国文化饮食Abstract:Chinesetea,focusingonaproductisused.Teaisnotonlytoidentify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eaalsocarriedawaywithfancyandenjoythetasteoftea-drinking.Soakapotofteainyourbusylife,optionalshroudedinplace,pourdrinks,youcaneliminatefatigue,tiredofleanthinking,inspired,orfinesippingdrinkslower,toenjoymentofbeauty,spiritualworldofdistillationofthenobleart.Keywords:tea,Chineseculture,cuisine1引言中国是中国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中国茶树、利用中国茶叶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任何国家受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都不能否认中国是茶道宗主国的地位,否则违背了茶道的基本文明。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古史传说中认为“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脏”,理由是,“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说“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两说虽均不能尽信,但一缕微弱的信息却值得注意:“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人们越来注重它的某些疗病的“药”用之性。这反映的是一种洪荒时代的传佚之事。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从发现了茶的其他价值后才有了独立的名字“茶”。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药用发展为习常的专用饮料,还必须有某种特别的的因素,即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故巴蜀人俗常饮食偏辛辣,积习数千年,至今依然。正是这种地域自然条件和由此决定的人们的饮食习俗,使得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气,解热毒。久服成习,药用之旨逐渐隐没,茶于是成了一种日常饮料。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但“茶”字的出现则是伴随茶事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直到中唐以后的事,也正符合新符号的产生后于人们的社会生活这样一种文字变化的规律。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众说不一,西汉时已有饮茶之事的正式文献记载,饮茶的起始时间当比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化从广义上讲,分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由于茶的自然科学已形成独立的体系,因而,常讲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学。[1]2一、茶文化的四个层次(一)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份及疗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二)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例子:“茶政”——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华阳国志.巴志》: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唐代:对茶叶征收赋税:“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旧唐书·食货志》)清代:为了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三)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是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例子:民间旧时行聘以茶为礼,称“茶礼”,送“茶礼”叫“下茶”,古时谚语曰“一女不吃两家茶”,还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四)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二、茶道、茶艺、茶德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2]唐末刘贞亮《茶十德》中指出:“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中国的茶道精神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体构成,总体基调是高雅而深沉、博大而精深。各家茶文化精神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独到之点。共同特征:1.和谐与宁静儒家将中庸引入茶道;道家主张人与物、物质与精神不分;佛教禅宗主张“顿悟”2.淡泊与旷达道家主张清心寡欲、无为、简朴、不贪;儒家提倡“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佛教提倡“大彻大悟”3.礼仪与养生、清思。茶能使人清醒,所以在茶道中也吸收了“礼”的精神。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便是“克己复礼”。佛教戒律甚多,《百丈清规》中对茶的规矩也做了明确的规定。道家是神仙家,求长生、清静,认为茶对其修炼很有帮助。个性特征:儒家茶文化具有“乐感”与雅致的特点,多能“苦中求乐”。道家茶文化具有明显的避世超尘思想,强调“无为”,避世思想浓重。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禅、明心见性,以助“顿悟”而得道的特点。中国的茶道与日本茶道比较:1.茶道的源流之别中国的茶道是主体,是源;日本的茶道是分支,是流。2.茶道的内涵不同中国的茶道兼释的静悟、道的纵迟、儒的雅逸。日本茶道突出禅宗的“苦寂”,吸收儒家的“和敬”是有限的3.3茶道的美学意境有别中国茶道重视和谐、宁静、平衡与雅致;日本则要求不对称,以不平衡为前提。4.茶道的影响层面有异中国茶文化已成为全民族的好尚,而日本则是属于上层社会的。三、茶馆文化茶馆,是国人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老少皆宜、男女皆至的好去处。茶馆,在历史上又有“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等称谓。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4]早在唐代开元年间,乡镇中有煎茶出卖的店铺,投钱取饮,这是“茶馆”的初级形式。到了宋代,以卖茶水为业的茶场以十分普及,特别是南宋京城的临安(今杭州市),茶坊林立,且大的茶坊陈设讲究,挂有名人书画,插有四时鲜花,同时兼卖“擂茶”和“盐豉汤”;有的茶场是诸行业聚会的场所。明、清时品茗之风更盛行。南京著名的茶馆,除供应茶叶外,还供应瓜子、酥烧饼、春卷、水果、猪肉烧麦等“茶点”。现代,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镇,几乎都有大小不等的茶馆或茶摊。四川茶馆,有言语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四川茶馆又以成都最有名,所以有“四川茶馆甲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的说法。成都茶馆的特点是“一早、二大、三多、四高”。所谓“一早”,《茶经》中有:“蜀妪做茶粥卖”的记载,可见一千多年前,成都已有了“茶摊”。所谓“二大”,旧时成都的“华华茶厅”有三厅四院,一千多个座位,宏大壮观,居全国之首。所谓“三多”,成都不但过去茶馆林立,现在仍有茶馆六百多家。所谓“四高”,即服务质量高,方便顾客。[3]结语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4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2]王玲《中国茶文化》.[3]引自百度文库.感言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的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向您们说一声:敬爱的老师,您辛苦了!李友伟2013年10月20日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