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5年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水力发电只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煤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汽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2分)(2015•广东)下列所贴的警示标识与存放的物质的是()A.乙醇B.一氧化碳C.浓硫酸D.氢氧化钠考点: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乙醇是一种易燃液体,故正确;B.一氧化碳是一种有毒的气体,故正确;C.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正确;D.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应该贴腐蚀品标志,故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标志说明是否一致考查相关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相关物质基础知识的积累.3.(2分)(2015•广东)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鸡蛋、水果含有蛋白质B.甲烷属于有机物C.纤维素属于合成材料D.液态氧属于氧化物考点: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A、水果中含有维生素;B、甲烷属于有机物;C、纤维素属于天然存在的物质;D、液态氧属于单质.解答:解:A、水果中含有维生素,故错误;B、甲烷属于有机物,故正确;C、纤维素属于天然存在的物质;D、液态氧属于单质.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难度不大.4.(2分)(2015•广东)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A.澄清的矿泉水是纯水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质C.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D.填埋垃圾不会导致水体污染考点:硬水与软水;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矿泉水是混合物进行分析;B、根据过滤只会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会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进行分析;C、根据肥皂水在硬水和软水中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D、根据垃圾会造成水体污染进行分析.解答:解:A、矿泉水是混合物,不是纯水,故A错误;B、过滤只会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会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故B错误;C、肥皂水在软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少,在硬水中产生的泡沫较多,可以鉴别,故C正确;D、填埋的垃圾会造成水体污染,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就考查的内容来看不是太难,但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有较高的要求,对水的本质认识能做更深入深入的理解.5.(2分)(2015•广东)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的是()A.浓盐酸有挥发性B.HCl分子在运动C.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D.Y杯内发生了置换反应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反应类型的判定..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A、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解答;B、根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解答;C、根据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是蓝色溶液,HCl分子运动到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碱性消失解答;D、根据HCl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中和反应解答.解答:解:A、浓盐酸有挥发性,能够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故对;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因此HCl分子在运动;故对;C、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是蓝色溶液,HCl分子运动到滴有石蕊溶液的稀烧碱溶液中,和氢氧化钠反应,碱性消失,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故对;D、HCl和氢氧化钠反应属于中和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错.答案: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的特征及其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实验现象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2分)(2015•广东)某无土栽培的营养液中含有磷酸钾(K3PO4).其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A.﹣3B.+1C.+3D.+5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磷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磷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3+x+(﹣2)×4=0,则x=+5价.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7.(2分)(2015•广东)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厨房煤气管道漏气,马上打开抽风机B.冬天关闭门窗用煤炉取暖C.实验桌上少量酒精着火,迅速用湿布盖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浇水灭火考点:防范爆炸的措施;一氧化碳的毒性;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用煤炉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通风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常见的灭火措施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煤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等易发生爆炸,关闭阀门、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降低温度,防止发生燃烧或爆炸,打开抽风机,可能产生静电,故错误.B、用煤炉取暖,为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应通风,故错误.C、打翻燃着的酒精灯,应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正确.D、锅里的油着火了,应立即盖上锅盖灭火,这是因为盖上锅盖可以隔绝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立即浇水灭火,油会附在水的上面,继续燃烧,故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要根据具体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用什么方法进行灭火.8.(2分)(2015•广东)图示为某些物品对应的pH范围,其中显弱碱性的是()A.小苏打B.杨梅C.栗子D.菠萝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随着pH的减小碱性减弱.解答:解:杨梅、菠萝的pH小于7时,呈酸性,栗子、小苏打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并且栗子的pH更接近于7,碱性弱,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液酸碱性的知识进行,酸性溶液的pH小于7,碱性溶液的pH大于7,中性溶液的pH等于7.9.(2分)(2015•广东)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再分B.煤和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D.铁、碘、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考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常见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分类;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B、煤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C、催化剂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变二不变”,一变是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二不变是指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保持不变;D、根据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而原子只能重新组合,是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故选项正确.B、煤和石油是远古时代动植物在地下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生成的,所以煤和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B错误;C、催化剂可改变反应速率,即可加快或减慢反应速率,故错误;D、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铁、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铁、锌属于微量元素,钙属于常量元素,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实质、能源分类、催化剂的应用、人体所需元素,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10.(2分)(2015•广东)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B.电解水时在正极产生氧气C.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D.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考点:电解水实验..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较少;与负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是氢气,较多;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据此结合分解反应的特征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B、电解水时,与正极相连的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C、水的化学式为H2O可知氢、氧元素的质量比=2:16=1:8,故选项说法错误;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水分子中不能含有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分解反应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1.(2分)(2015•广东)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B.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C.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D.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解答;B、根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解答;C、根据灭火的原理解答;D、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变进行解答;解答:解:A、燃烧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纯净的氢气能够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故错误;B、燃烧必须同时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故错误;C、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可以隔绝氧气,所以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正确;D、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故错误;答案:C点评: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12.(2分)(2015•广东)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实验操作现象结论A向收集满CO2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体积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溶液变红CO2能与石蕊反应B往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硫酸有气泡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C在某无色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离子D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镁条与盐酸产生气体更快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强A.AB.BC.C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证明硫酸和可溶性硫酸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专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B、根据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分析;C、根据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分析;D、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解答:解:A、根据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且能和水反应产生碳酸,使塑料瓶内压强减小,因此该实验产生的现象为:瓶子变瘪,溶液变红,但不能得出结论:CO2能与石蕊反应,故A错误;B、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不能产生气泡,而氢氧化钠变质的产物碳酸钠能够和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故B正确;C、氯化钡能够和硫酸根离子或银离子结合产生沉淀,因此不能说明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SO离子,故C错误;D、把质量相同的镁条与锌粒同时放入相同浓度和体积的盐酸中,不能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因为选择的两种金属的形状不同,故D错误;故选项为:B.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涉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