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一)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农业恢复、发展:农具革新、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兴修、荒地开垦、产量提高、畜牧业发展等手工业恢复、发展:丝织、制瓷商业日趋活跃:城市、货币、外贸1.表现: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生产方式农耕化改革的影响大市小市四通市北魏都城洛阳孝文帝时铸造的铜钱——太和五铢2.原因:①孝文帝政策开明、开放②农业生产力进步③民族融合的推动④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相对稳定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一)促进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三)促进北魏政权封建化1.尊儒崇经,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表现: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三)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1.对鲜卑:2.对汉族:鲜卑优秀文化精华融入牧民变农民,贵族转地主,政权封建化生产农耕化,生活习俗汉族化。吸收畜牧经验;生活习俗融入鲜卑色彩、丰富饮食服饰文艺、注入勇武彪悍民族性格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习俗、文艺语言汉族化龙门石刻、“魏碑”体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封建化•封建生产方式、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形成、确立过程•核心是指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来说主要指生产方式由游牧到农耕的过程。民族融合不同民族在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心理特征等民族特征趋同,形成自然同化。由于古代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高于少数民族,因此民族融合以汉族为核心。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1)和平友好交往•民族迁徙,某些改革、政策推动。•(2)战争•联合斗争;相互战争我国古代三次民族大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2、魏晋南北朝时期,•蜀国诸葛亮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加速西南少数民族封建化。•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越族同汉族的生活方式已经差别不大。•大批中原人口南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3、宋元时期,•战争频繁,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时,民族融合达到高潮。•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带动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和女真人,与汉族杂居,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更有大量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一.对少数民族:促进社会(文明)转型二.对汉族: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精华吸收少数民族优点,丰富汉族文化、文明:如吸收先进畜牧经验、注入勇武彪悍民族性格、丰富饮食服饰文艺1.生产方式:农耕化(游牧、渔猎经济到农耕经济)2.社会制度:封建化(原始、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3.生活习俗及文化:汉化三、对中华民族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巩固国家统一中古民族融合的意义一.对鲜卑:促进社会(文明)转型二.对汉族:融入鲜卑文化精华吸收先进畜牧经验、注入勇武彪悍民族性格、丰富饮食服饰文艺1.生产方式:农耕化(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北方经济恢复发展2.社会制度:封建化(牧民变农民,贵族转地主;)3.生活习俗及文化:汉族化三、对中华民族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为隋唐统一创造条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启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先进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可以从哪些视角来评价孝文帝改革•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历史潮流标准)•全局(整体)利益(广义民族利益)标准•——主体标准•局部利益(狭义民族利益)标准•——辅助标准材料:对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过十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二国,实权分别落入高欢、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文缛节,丢掉的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谈谈你的看法。简评孝文帝改革(6分)孝文帝改革的顺应民族融合趋势,推行汉化政策;不仅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促进了鲜卑族的农耕化、封建化;而且推动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整体进步,为隋唐重返大一统奠基。成功的原因: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源)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雄才大略。•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对蒙古:•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清朝:•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对中华民族:•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12分)•示例一:•变迁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变迁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变迁信息三:东汉时,台湾尚无官方名称,唐代称台湾为流求•说明:汉唐间逐步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台湾纳入中央王朝版图。••变迁信息四:与东汉相比,唐代西南出现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说明:汉唐间西南地区不断开发,藏族等民族崛起•变迁信息五:与东汉相比,唐代版图向北方拓展•说明:汉唐间北方民族在大融合过程中逐步农耕化,唐代国力更加强盛•变迁信息六:东汉版图不如唐代广阔•唐代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国力更加强盛。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