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新民主主义论》素闻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高名,但遗憾久久莫能拜读,此番应老师之邀,一览主席其文,正好了却一番心愿。览毕,顿觉主席其文亦非什么新鲜论调,我于初中高中之时,亦已从历届政治教材中略知一二。此番读罢,大体可以算是旧事重提,可谓温故,知新则不敢妄称。。主席其文开门见山,开篇先发出轰天一问:“中国向何处去?”随即又表明:“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此后则着力分析中国的历史特点,最终引出一个相当有道理的结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我认为,这是毛主席运用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去看待世界形式的一个最好表现。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自从一九一四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起了一个变化”。这也就是所谓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别。毛主席看待问题并没有一概而论,而是从历史的总结中,辩证地看到了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性质发生了质变,从而不再是孤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而是融入到世界革命的大潮流中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当时的世界革命和中国革命,都已经由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所领导起来,已经不再能与以往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等量齐观。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和苏联的成立,无产阶级开始以摧枯拉朽之势掌控着世界革命,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在这种浪潮中,成为带领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当无产阶级从资本家手中接过革命大旗之时,无论中国革命,抑或是世界革命,都掀开了新的一页,也就是所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那么在这样的新革命里,哪些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势力呢?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为什么民主主义革命会出现新旧之分,究其根本,就在于代表旧生产力的资产阶级无法彻底完成这场革命,而必须由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接手。中国的资产阶级无法摒弃其固有的软弱性、妥协性,一部分人与封建残余结合成官僚资本阶级,一部分与帝国主义结合成叛国汉奸,还有一部分人孤掌难鸣,又无法发动群众。惟有无产阶级,要求彻底地革新社会,要求彻底地消除旧世界的黑暗,也惟有无产阶级,有这样的魄力和勇气,发动全社会的所有阶层,去和所有危机中华民族的势力做殊死斗争。而“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这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但毫无疑问,论及最最根本的中流砥柱,非无产阶级莫属。在提出了这种破天荒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后,毛主席又为我们指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要掌控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但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仍十分落后;同时还要实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做到“平均地权”。一言蔽之,就是中国的经济要“节制资本”“平均地权”,绝不能“少数人人所得而私”,也绝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的国家绝不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不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而是几个阶级联合执政的过渡性国家。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旧民主主义建立的国家,历史证明这样的国家必将走入帝国主义的死胡同,必将丧失其原有的民主气息,故而新的民主主义必须拒绝建成这样的国家。而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一蹴而就,故而必须先建立一个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执政的过渡性国家,再从此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和国。这是相当科学的见地,对日后新中国的建国方案起到了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文化问题上,毛主席下了相当重的笔墨。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2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统一战线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谈完这些,毛主席着重又驳斥了某些“资产阶级专政”的论调,强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绝对不是为了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存在的。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都不允许中国这样做。依国际环境而言,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这样的道路。毛主席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正因为资本主义快要死了,所以才要扩张,才需要殖民地。如今的帝国主义是希望将中国变成殖民地的,他们不会允许中国走他们的道路,发展成和他们一样的国家。他们“断绝了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路”。其次,社会主义也不会允许中国走这样的道路。帝国主义是中国的敌人,中国要独立,必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无产阶级的援助。妄想在中国战胜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之后,又建立一个将要成为与社会主义为敌的帝国主义的国家,“岂非完全的梦呓”?依国内环境而言,中国资产阶级应该在各式各样的内斗中获得了必要的教训。资产阶级自身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民主主义革命,又无法发动广大群众,最后要让无产阶级站出来代其完成历史任务,本身就是一件羞耻之事,不聊某些资产积极脸皮厚极,非但恩将仇报,还想一家独大,独享革命成果。在各种反共的内斗中,资产阶级已经吃到了苦头,理应明白到了,无产阶级不是犹如资产阶级一样的软弱的阶级。想借用完我们的力量就把我们踢开,建立一个自己专政的国家再来剥削我们,显然是拿全国人民的智商来开玩笑。从此得知,把中国的未来交到这样低智商厚脸皮的资产阶级手中,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都是不同意的。最后,毛主席为了彻底让顽固派无话可说,深刻地阐释了新旧三名民主的区别:第一,旧三民主义主要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对外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的内容。第二,旧三民主义是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纲领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纲领。第三,旧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的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使私人资本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同时,毛主席又科学地指明了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第一,相同的是,新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才有了两个政党合作的基础。第二,不同的是:1、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并不相同。2、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3、宇宙观的不同。4、革命彻底性的不同。无法辩证地看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那么国共合作不过就是一句空话。而事实上,能带领中国人民顺利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并最终奏响社会主义的凯歌的,只有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了共产党的带领,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胜利,也就没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繁荣昌盛.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从理论上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大问题,从而架起了从贫穷落后的半殖3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桥梁。在建设新民主主义的实践中,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发生嬗变,并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这个理论经过了孕育、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首次提出和使用了马列经典著作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论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历史地位,较全面、系统、深刻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从而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他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国有为目的的革命。因此,这种革命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629页。)。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前提,特别强调在新民主主义政治条件获得以后,大力发展经济事业、充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性。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和经济结构作了深入分析,比较充分地肯定了新民主主义阶段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意义,进一步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国家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的任务、意义和条件,更深刻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历史必然的重要性。此时,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1947年至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又进行了补充和发展。1947年12月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毛泽东从新的角度概括了新中国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发展并不危险的重要观点,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在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嬗变建国后新民主主义建国纲领已全面实施,这时,毛泽东更多的是思考和强调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和设想,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发生了嬗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期限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此状况非短时间内所能改变,社会主义社会所需的物质文化基础也非短时间内所能建立,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新民主主义社会这种“真正适合中国人口中最大多数的要求的国家制度”(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957页。)不仅要存在,而且要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随着建国后形势的发展,毛泽东对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考。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15年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的判断,改变了已为全党所接受并写入《共同纲领》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首先不再认为在民主革命成功后与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之前应有一个努力发展经济的相对稳定时期:其次是由410年到15年以后采取社会主义政策,实行向资产阶级全线进攻的突变,改变为从现在起就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政策,使社会主义因素一年年增加,争取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完成这一过渡的渐变过程。但事实上,仅用3年时间就已完成了过渡。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心任务的变化作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中心任务,即发展生产力,完成资产阶级国家在资本主义阶段完成的工业经、商品化、社会化,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创造必要的物质文化条件,毛泽东是十分明确的。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外国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72页。)。并规定城市中的其他工作都要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总之,在建立了人民政权和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注:《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1319页。)。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处理经济关系问题时,毛泽东却开始偏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考虑问题,特别是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则倾注全部精力搞“三改造”,而对“一化”却弃置不顾,为了急于消灭非社会主义经济,只注重向社会主义这一必然趋势的迅速发展,而忽视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