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府的内涵:一般意义的政府:是社会管理机构,广泛性、非自愿性、垄断性、合法性国家机构的政府:国家进行阶级统治、政治调控、权利执行和社会管理机关非国家机构政府:由社会需要产生并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一般意义上的政府:抽象意义上的所谓超越国家和阶级,超越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征服国家机构的政府: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它和国家、阶级、政府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是政党争夺的对象。非国家机构政府:社会需要产生,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权力机构,是无阶级社会的政府。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的历史演进:线索:①政党关系②宪政关系(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制度下形成的立法行政司法国家机关间的关系)A:制度构建时期(49-56年):㈠党领导地位的确立:⒈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德:道德高度自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⒉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党路线由乡村转向城市(革命党—执政党)法理:人民政协通过《共同纲领》建国初临时宪法制度:党组制、党委制、请示报告制三、党组织体系:⑴建立健全党中央层面的组织机构⑵政府中建立党组织(党委制、党组制)⑶党的地方组织建立完善⑷党的领袖㈡宪政结构(初创—确立)1954年⒈《共同纲领》初步描述新中国宪政框架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⒊中央人民政府(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最高权力机关)⒋政务院⒌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⒍人民最高法院⒎最高人民检察署B:动荡时期:(57—78年):Ⅰ.57—6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㈠党政关系:党政不分,认党代政局面形成⒈意识形态和道德:超高的道德要求,共产主义无私与社会发展状况不符⒉路线:开端良好,中间反复,最后转向,法理:制度缺乏,无建术,法理和制度缺失⒊组织体系:1958年后,政党政府化中共组织日益政府化即执政党在政府的专业管理机构之外你,在党内成立对应政府部门各机构管理政府事务⒋领袖:对党政不分起重要影响,民主制受到极大破坏㈡宪政结构:遭破坏⒈人大地位削弱⒉政府越过人大直接向党委负责⒊司法机关形同虚设Ⅱ.67—76文革十年㈠党组织的两极聚散:一方面,从上往下领袖个人专断,民众对其个人崇拜越演越烈;另一方面,从上往下处于无政府状态,党组织涣散⒈意识形态和道德:主张无产阶级专政,继续革命⒉路线:阶级斗争为纲法理:非法理制度:无制度⒊组织体系:遭严重破坏、专断、个人崇拜、⒋领袖:毛泽东个人观点,助长文革“左”倾C:78年后制度重建发展时期:㈠党政关系:不断改革完善㈡宪政关系:重新构建发展一、中共组织体系:自上而下三级,中央、地方、基层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党最高权力机关):⒈中央委员会: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最高政治地位中央政治局中央军事委员会: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机关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构⒉地方组织: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县、旗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⒊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二、党委制:党委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三、党代表任期制:㈠常任制理念:⒈使党的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最高权力机关⒉是落实党内民主政策的重要举措㈡常任制的特征:⒈届内定期召开,至少年会制⒉党代表具有相应职权⒊有常设工作机构⒋使党代会享有党内最高决策权、监督权四、党政关系改革原则: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㈠执政党组织仅是一个政党组织,不是国家行政组织㈡执政党在权力有限的前提下加强对国家行政的有效监督㈢执政党与政府的关系应将重点放在协调政治与行政,而不是只放在行政上㈣执政党的思想领导与人事安排权的变化五、党政关系历史演变及其历史规律:㈠历史演变:⒈49年前,政党国家化⒉49—53年,执政党与政府定位清晰(党委制、党组制)⒊53—57年,两者关系倒退,(修正税制事件),党进行全力回收,“反对分散主义”⒋58年,政党关系一元化,财政小组、中央领导⒌文革时期,畸形发展⒍79年文革后期,有所调整、改革完善⒎80年,政党分开⒏90年后,以党统政㈡历史规律:⒈体现中共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变化⒉作为党政关系明显带有经验性质⒊反映党的最高决策层的核心人物对于中国政治形势判断与选择决定当时党政关系现状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二、人民代表大会运行机制评价:㈠人大法律地位与实际地位不相称㈡人大监督困难:⒈不能监督违宪行为⒉执法监督力度不强不够⒊司法监督疲软⒋财政监督㈢原因:⒈结构原因:①全体会议②常委会议③多层选举④戴帽代表⒉体制性原因:①党委制②政府冲突③法院④检察院⒊人为因素:①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思想启蒙不够②公民素质不高⒋对策:①法制观念普及②优化人大运行外部环境③加强人大自身建设④借鉴国外会议经验三、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程序:⒈设立选举组织机构⒉划分选区⒊登记选民⒋提出代表候选人和确定正式候选人⒌宣传介绍候选人⒍差额选举与组织投票⒎确定当选:候选人以两个半数当选,及全体选民半数参加投票,和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才当选四、人大会议制度有哪些㈠全体代表会议的会议形式:⒈预备会议:在人大正式会议召开前,由全体代表参加的会议,任务是选举主席团和秘书长⒉主席团会议:主席团由预备会议产生,是人民代表大会组织者⒊全体会议:是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行使权力的基本方式⒋代表团会议㈡常委会是代表大会的常设权力机关,闭会后,经常性问题有常委会解决⒈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处理委员会日常工作,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⒉全体会议:是常委会全体人员共同参加的会议,是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主要议会形式⒊分组会议:将到会的常委会组织成员分成若干小组开会,对会议议案审议⒋联组会议:开会形式与正式会议基本相同㈢专门委员会的会议形式:属于权力机关常设工作机关,属于权力机关内部机关,但自身无行使实体权利能力,不能对社会直接作出有法律约束的决定五、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大比会议期间的常设机构㈠存在原因:适应国家管理事务的专业化和复杂化趋势发展起来的,集中各方面专业人才,专门研究有关政府部门活动,研究政府政策从而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㈡完善:⒈加强委员会自身建设:①数量增多②设置要调整领域分合③改革其人员构成,组成老中青相结合,改变二线思维,轩更多年富力强的专家学者,任职方式逐步实行专任制⒉给予更多权力:①加强拟定审议法案权利②加强其监督权力③加强其调查研究权力⒊加强对其监督:①体制内(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代表)②体制外(选民的舆论监督)六、乡镇人大存在的问题:⒈思想观念陈旧⒉运行机制不畅通①工作业务不熟悉②领导力度不够第四章:第一节:组织原则、行政区划、政府职能一、组织原则:“议行合一”含义: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意志,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政府从属于人大权力,合一于人民主权。议行合一:中国强调立法机关权力至高无上,强调国家权力集中统一性和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作用的单向性困境:1.三权分立:行政低效率2.议行合一:执政党权力大,立法机关地位不能实质化,权力被架空,走向政党合一的道路二、行政区划:国家为了实现自己职能便于进行管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将国家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并建立相应各级分层管理的区域结构三、政府职能:㈠历史演变:⒈49—78年,特征:全能政府,认为政府完全理智、无所不管。在政治统治上,阶级专政职能突出(57-77年,极左)。在政府统治上,政府职能单位化,政府-单位-个人⒉78—92年体制内微调,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84-88政府改革,仍为计划经济,计划为主,市场为辅⒊92年至今,市场经济,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职能仍是有限政府。93年通过一个决定,97年党的十五大要求转变政府职能,98年朱镕基政府机构改革,03-08年机构改革㈡配置(政府职能配置)⒈纵向层级化(从上往下):①宏观层次:中央和地方之间各级职能配置分功能②中观层次:政府下设部门以及各部门内政府职能的配置③微观层次:政府的工作人员承担相应职责⒉横向部门化:(平面的)方式:综合职能配置(国家发改委)、专业职能配置(农业部)、临时职能配置(突发事件)㈢政府职能转变(因为经济职能转变):⒈途径:①简政放权:(有所为有所不为)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②公共服务市场化:资源短缺将部分公共服务外包出去(在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借助市场手段达到政府职能)必须加强政府监督④拓展第三部门发展空间(消费者协会)⒉问题:①自身思想观念未解放(不放权)②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体制性问题)③利益上的问题(根本问题),不想失去权力和利益⒊应对方法:继续改革第二节:中央政府(国务院)一、大部制改革的含义:对职能相同或相近的政府机构部门进行整合归并,采取综合设置以减少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从而提高政府效率二、评价:利:①利于集中整合资源,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政治部门以本部门利益为出发点)②机构大量精简为行政协调开辟一条新的途径③缓解职能交叉的矛盾④有力推进决策执行分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不利:①整合问题,部门原有作风习惯不易一体化②领导职能设置、职数配置、当官能上不能下③增加内部管理难度,增加内部管理成本,顾此失彼,效率低下三、国务院的概念:及中央人民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四、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三权一责即为全面领导权、最后决定权、人事提名权㈠行政首长权责制和党委制对比:行政首长权责制党委制权责主体行政首长个人集体而不是个人领导层关系上下级关系全体成员地位平等决策原则行政首长个人决定少数服从多数决策责任个人负全面责任集体负责㈡总理产生方式:不得连任超过两届五、国务院职能配权:垂直管理㈠含义:中央政府将一些部门的人财物控制由地方上收到国家或省级政府,是这些部门不受到地方政府控制而完全听命与上层机构㈡弊端:①形成部门保护主义,市政府部门垂直化②弱化地方政府职能,打击政府积极性③淡化对垂直管理部门的监督,导致腐败和权力的滥用④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以及垂直管理部门之间关系紧张,妨碍依法行政目标实现㈢解决方法:对垂直管理加强监督;改善与地方政府关系;科学界定垂直管理领域第三节:地方政府:一、省级人民政府:现状、地位、职权、派出机关㈠范围:23个一般省、5个民族自治、四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㈡直辖市政府:(天津、重庆、北京、上海)直辖市设置特点:⒈直辖市设置是人为的,其行政区划相对属于变动之中,而一般省设置基本基于历史文化因素,相对处于稳定之中⒉主要在一些具有明显的政治和地区重要性的城市,一般省政府设置则是具有特别的行政意义,主要考虑自然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⒊主体是城市政府,一般省政府兼管城市和农村⒋基本上是本行政区内唯一的功能完备的地方政府,而省政府则下辖更多低层级的政府⒌作为直辖市所辖的行政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层级和数量较少,而省政府则较多二、市级人民政府:㈠副省级人民政府:⒈副省级城市:是指百万人口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烟具重要地位,行政级别上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特大城市。(15个特大市)(5个计划单列市)⒉计划单列市:国家在下达国民经济计划指标时,国务院各部门对各项计划的编制和下达都把这些城市的指标单独列出,直接下达到这些城市,并抄送这些城市所在的省政府并构成所在省计划数字的一部分⒊宗旨(思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治经济生当分开发展㈡地级市政府:(“市管县”体制)⒈定义:地级市政府领导县级人民政府体制⒉背景: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经济实力的加强,城乡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⒊目的:以城带乡,以城市为依托带动周边各县共同发展⒋途径:①地市合并:地区行政公署与该行政公署驻地的地级市政府合并,建立新的地级政府,以领导周边各县②划县入市:从周边地区划一定的县归地级市政府领导③建市领县:该地区原来并无地级市,将县级市升级为地级市,由新建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