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文论1、积极(宝贵)的背景:把所写的人物纳入到一定的环境中。是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环境思想的萌芽和基础,也是恩格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著名论断的先声,其内涵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应处在以个别形态体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某些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具体环境之中,而不能脱离这个环境而独立存在,简言之,人物是环境中的人物,环境是人物的环境。2、关于“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要求无产阶级文艺要通过明确、自然、生动和优美的艺术形式,把最真实、进步的无产阶级思想内容反应出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达到无产阶级文艺的理想境界。其暗含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3、文学是美的是指文学是“按照美的规律”和方式掌握世界的。是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而整体性、形象性、情感性、想象虚拟性和非物质功利性,是其基本的审美特性。4、反对自然主义(恶劣的个性化)创作倾向,即“恶劣的个性化”恶劣的个性化是恩格斯对当时正在流行的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创作倾向的概括,即“恶劣的个性化”。具体表现在,在创作原则上鼓吹自然实证论,反对唯物反映论;在人物塑造上,鼓吹用生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塑造人物性格,反对从社会关系之中理解和把握人物性格;在艺术表现上鼓吹照相式、复印式、反对艺术概括和典型化。5、关于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典型人物不仅要有充分深刻的人物特征(即做什么、代表性),而且还要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即怎样做、个性刻画),是普遍性与个别性、丰富性与特征性、深刻性与独创性相融合的,完满的、有生气的性格整体。6、关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莎士比亚《亨利四世》等剧中的环境,作家在剧中通过和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社会有广泛联系的福斯泰夫,把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社会的种种人物引进剧中,从而为前台表演的王公贵族,提供了一幅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背景,恩格斯借此说明,在非主流题材作品中,作家要巧妙为在情节发展中,通过某些人物为纽带,把主要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揭示出来。7、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指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生活,从而真实地揭示出现实关系,达到真相与真义、现象与本质、现实与理想三者的融合。具体说来,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应该具备客观现实性,直接现实性,现实合理性和现实整体性等品格特征。8、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批评理论的基本精神和态度热爱文艺,了解作家;理论修养,艺术素质;严肃认真,实事求是;指出得失,提出建议;9、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作品、观点、学说中体现出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中的自我修身,良心的自我发现和笃信“基督”等为核心内容的落后乃至反动的方面。10、列宁称赞“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肯定他的作品“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列宁所讲的是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特别是直接从文艺与革命的关系上来分析、研究和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的。托尔斯泰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表现了俄国革命的力量和弱点。11、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内涵: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尺度和标准,对文艺现象进行科学公正的批评的总原则和总观点。12、论“莎士比亚化”概念:“莎士比亚化”就是指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即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典型化塑造出一系列典型形象,自然而然的表现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深刻反应出特定时代的现实关系和某些生活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从这种概括和总结中提炼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具有普遍意义。特征: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的现实人物的真实描写,揭示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给作品的人物提供真实地反映现实关系和时代特点的特定环境,即典型环境。从而显示出现实和历史的真实,使作品具有深刻思想认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莎士比亚化”,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语言的明快、朴实、生动,富有生活气息。13、论“席勒式”。概念:“席勒式”是指席勒创作中部分地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从观念出发,以主观观念的演绎代替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写,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创作倾向。特征:创作的出发点是观念而不是现实;把作品中干的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传的传声筒”;对拉萨尔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他忽视艺术思维的情感性、形象性的特点,离开剧情的发展。“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的意义: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深入生活,洞察生活,体验生活,把握生活的本质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观。14、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理论)(1)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悲剧问题;把悲剧纳入到整个社会结构中;从根本上解决了悲剧的社会根源和悲剧冲突的问题。(2)审美特征:从题材来源看,具有社会必然性,是社会现实关系的反映,是历史本质规律的反映,是社会新与旧,真善美与假恶丑进步的、革命的势力,同落后的、反动干的势力之间斗争的反映;从悲剧冲突看,具有正义毁灭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不可实现;从形象特质看,具有美好性格性,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社会功能看,具有崇高审美性,以“悲”的方式给人以崇高的审美感受,从而使人们更好地面对生活、认识生活,依据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法则,创造和追求更美好的生活。(3)意义:为我们全面系统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对我们的悲剧创作和批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我们要坚持“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观点和原则。15、对典型的经典性概括:什么是每个人都是典型,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是恩格斯对典型的经典性概括,在恩格斯看来,艺术典型就是一定的“单个人”,而一定的“单个人”就是黑格尔典型论中的合理成分——“一个这个”——而黑格尔所说的“一个这个”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是一个以个别形态存在的性格整体,换言之,使个性与共性,丰富性与特征性,深刻性与独创性相统一的性格整体。16、关于现实主义的论述:这是恩格斯关于现实主义的经典阐释,在他看来,现实主义要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不仅要有现象的真实(细节的真实),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本质的真实(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做到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现实主义还要有典型性,不仅要人物的典型性,还要有环境的典型性,要做到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统一;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典型性的前提和基础,典型性是真实性的升华和归宿,二者要在审美高度上做到完美融合。17、党的出版物原则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来说,写作事业不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是党的事业;党的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自由的写作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的;党的宣传机构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党的出版物必须接受党的监督;党对写作事业的领导,必须充分注意写作事业的特殊性。18、关于“三融合”原则(1)从构成层面上来看,是意蕴、形象、语言的融合;(2)从构成要素来看,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融合;是倾向性与真实性的融合;是内容与形式的融合。(3)三融合是恩格斯根据“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提出来的全新的无产阶级文艺理想,也是在思想深度,现实内容和艺术表现等方面给无产阶级文艺提出的高标准,也就是说未来的无产阶级文艺要尽可能的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倾向性和真实性、内容和形式的完美融合。19、黑格尔在艺术典型的个性描写方面,必须有3个特征丰富性:即一个艺术典型应该是许多性格特征的充满生气的总和;明确性:在诸多性格特征中,必须有一个主要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坚定性:即始终一贯地“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根据自己的意志发出动作”,而不是“让外人插进来替他做决定”。其内涵着文艺作用内容与形式的审美辩证关系:内容在先,内容决定形式,表现在内容决定形式的性质,内容的发展决定形式的发展变化;形式反作用内容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在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相对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