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东区1、2号地块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总结报告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10月26日上东区1、2号地块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总结报告审定:龚兵权审核:林明博项目负责:王增学报告编写:杨佳明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7月29日证书等级:综合甲级编号:190126—KJ地址:福田区福中路福景大厦中座20~22楼电话:8369595683695859目录一、工程概括............................................................................................1二、编制依据............................................................................................3三、监测内容及目的................................................................................3四、主要技术要求....................................................................................4五、监测仪器设备....................................................................................4六、监测方法............................................................................................5七、基坑变形监测情况..........................................................................101监测总结一、工程概括拟建的上东区1、2号地块场地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滨海大道与新洲路交汇处之南西侧,场地北侧与新洲九街相邻。场地东侧、南侧、西侧均与村民自建房(6~14层)相邻,据了解场地近邻无地下室。场地内将修建商务公寓及住宅等高层建筑。拟建建筑物高度约100m,地下室2层,设计地坪标高为6.5m。1、2号地块间为拟建的新洲七街,基坑开挖时,1、2号地块连通。基坑平面呈矩形分布,东西宽约85m,南北长约150m;基坑底周长473m,基坑底面积12362m2,坑顶高程5.0m~7.2m,坑底高程-2.3m,基坑深7.3m~9.5m。本基坑处于中心城区,周边均为建筑物与道路,地下管线密集,环境复杂。基坑北侧坑顶距用地红线仅1m,用地红线外即为新洲九街的人行道,人行道下(距离坑顶1.0m~2.5m)埋设有电缆管沟及电信管线。基坑西侧坑顶距建筑红线0~5m,其北地块的红线已经穿过现有建筑,南地块的用地红线紧邻现有建筑;该侧沿建筑墙脚外1.2m分布有一条污水沟,埋深1.0m,基坑西南角有一化粪池,深约2.5m。该段建筑物的基础均为条形基础,埋深2.0m~2.5m。基坑南侧坑顶线距用地红线约1.4m,该侧民房距离用地红线1.5m~3.3m;沿建筑物墙脚2.0m处分布有一条排水沟,2.5m处有一条自来水管,排水沟宽0.4m,深0.6m,自来水管埋深1.2m;该段民房的基础形式为条形基础,埋深约2.0~2.5m。基坑东侧坑顶距用地红线1.0m,该侧建筑物距用地红线2.3m~17.4m;基坑东南角有一栋2层楼的配电房,2号地块东北角有一化粪池,埋深2.5m(紧靠用地红线),2号地块东侧用地红线下有一条高压电缆线。受深圳市嘉葆润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对其拟建的新洲七街项目进行基坑监测工作。1、地质情况根据场地勘察报告,场地原地貌为剥蚀台地及冲洪积阶地。拟建场地内堆放较多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场地高低起伏不平,但高差不大。钻探点地面标高4.91~7.56m,高差变幅2.65m。拟建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为:2①人工填土层(Qml):杂填土:褐红、褐灰、深灰等色,主要成分为碎石、碎砖块等建筑垃圾混杂少量生活垃圾组成,块径约1~9cm,局部位置为素填土,局部含少量填石,为新近堆填,局部地段堆填时间较长,结构松散~稍密。场地内各钻孔均见此层,层厚0.70~4.00m。②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粗砂:褐黄、灰黄、浅黄色,砂为石英质,分选性较差,局部相变为中砂,不均匀含少量粘性土,局部混杂砾砂等,饱和,稍密~中密状态。层厚0.50~5.80m,层顶面埋深0.70~3.50m,层顶标高1.77~5.53m。③第四系残积层(Qel):砾质粉质粘土:褐黄、褐红杂灰白等色,由粗粒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不均匀含石英砾17%~43%左右,原岩结构尚可辩,湿,可塑~硬塑状态。层厚1.40~23.20m,层顶面埋深0.90~8.80m,层顶标高-2.53~5.73m。④燕山期粗粒花岗岩(r53):场地下伏基岩为中生代燕山期粗粒花岗岩(r53),根据钻探揭露和岩石的风化程度分为全、强、中、微风化四个带,各风化带的特征描述如下:1)全风化粗粒花岗岩:褐黄、褐红等色,岩石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具残余结构强度。除石英外,其它矿物已风化成土,岩芯呈土柱状,湿,坚硬状态,合金钻进易。场层厚1.00~19.40m,层顶面埋深12.00~25.10,层顶标高-18.77~-5.14。2)强风化粗粒花岗岩:褐黄色,岩石风化强烈而解体,结构大部分破坏,裂隙极发育,除石英和钾长石外,大部分矿物已风化成土,岩芯主要呈土状、底部砂状,手可折断,合金钻进易,干钻不易钻进。揭露厚度2.90~36.60,层顶面埋深13.60~31.20m,层顶标高-24.87~-6.74m。2、场地地下水场地内地下水根据其赋存介质和埋藏条件不同可分为两类:(1)存在于第四系冲洪积粗砂层中的孔隙水,其含水量较丰富、透水性较好,属强含水层,为本场地主要含水层。(2)存在于基岩强、中风化层中的裂隙水,其含水量及透水性主要受地层裂隙发育程度控制,总体上看为弱含水、弱透水层,埋藏较深,具微承压性。其它地层为相对隔水层或弱含水层、弱透水层。场地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迳流方向大体由西向东流动。钻探期间测得钻孔综合水位埋深1.20~2.85m,标高3.46~5.46m。本基坑支护设计采取桩锚(撑)+桩后水泥搅拌桩止水帷幕。基坑周边为道路与民房,3基坑侧壁安全等级为一级。二、编制依据1、《深圳地区建筑深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JG05-96;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4、《建筑了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5、现场实地踏勘了解的相关情况及相关工程经验。三、监测内容及目的1、监测内容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和本工程特点,需进行下列结构及环境项目进行监测:①基坑顶的水平位移监测;②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③道路沉降监测;④桩身应力监测;⑤预应力锚索支锚力监测;⑥内支撑应力监测;⑦桩后土体测斜;⑧基坑周边建筑物倾斜观测;⑨立柱沉降监测;⑩地下水位观测。2、监测点布设支护桩顶每隔20m~30m布置水平位移监测点,共计21个;建筑物观测点设于周边建筑物拐角点,具体数目可以根据现场情况确定;道路沉降观测点设于周边道路侧,共4个;水位观测井设于坑顶附近,共8个,深度进入坑底3m以上;测斜观测孔设于坑顶附近,共8个,深度进入坑底5m;桩身钢筋应力观测点,共5根桩,每根桩上每隔2.0m基坑内外两侧应力计对称布置;锚索(管)支锚力观测共计4处,每处每排锚4索(管)均设置观测点;支撑轴力观测点共3个,立柱沉降观测点共3个,具体详见监测平面布置图。3、监测目的进行基坑支护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基坑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变形情况,以及基坑周边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倾斜等,了解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是否对周围建筑物、道路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在预知可能出现危险的情况下及时报警,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使基坑施工最大可能地处于安全经济的情况下顺利进行。监测数据是判断基坑是否安全,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得重要依据,因此,进行基坑安全监测十分的必要;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监测反馈信息进一步的优化设计,以实现信息化施工。四、主要技术要求1、观测精度①变形观测精度要求不低于规范中二等精度;②轴力、压力、应力:振弦式传感器量程的1%;③水位:监测误差小于±20mm;2、监测频率及工期旋挖桩施工期间,沉降监测5次;基坑土方开挖、支护施工期间,沉降、水平位移等监测,每周2次;地下二层土建施工期间,每周监测1次;地下一层土建施工期间,每两周监测1次。基坑建筑物倾斜观测,每栋测2个断面,施工期间,每月观测1次。遇有台风、暴雨等异常情况应适当加密监测。3、预警值及允许值根据基坑工程安全等级,桩顶水平位移控制值为3.0cm,地面道路沉降控制值为3.0cm,预警值均为控制值的80%,建筑物沉降及倾斜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执行。5五、监测仪器计划序号仪器设备名称/型号仪器设备性能数量备注1全站仪/SET1130R3(日本)测角±1″,测距±(2+2ppm×D)mm1水平位移、倾斜观测2水准仪/Dini120.3mm/km1沉降观测3配套铟钢条码尺24SWJ-90型钢尺水位计1水位观测5数字直读式伺服加速度测斜仪CX-06A≤±4mm/15m深度;灵敏度0.02mm/8"1测斜6振弦式频率读数仪2应力、支锚力监测7理正岩土工程系列软件1计算分析-1-512×30钢筋六、监测方法1、控制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建立根据设计及规范要求,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控制基准点为参照,根据工程进度及现场通视情况,建立阶段性浅埋工作基点,形成相对稳定、可操作性强的监测系统。工作基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进行埋设,标石按图示制作。并定期对工作基点进行复核。2、监测点制作(1)水平位移点:在选定的监测点位置上,将30-50公分长的螺纹钢筋打入坡顶土体,顶上刻十字,周围浇注水泥砂浆固定;桩顶监测点采用冲击钻钻孔,打入测量标志,周围浇注水泥砂浆固定;或用火药射钉枪打入测量标志,对监测点标志进行同一编号。(2)沉降点:建筑物沉降监测点采用钢筋制作的标志,标志形式为弯钩式。在选定的沉降点位置上,直接在主体钻孔将监测标志插入然后用树脂类胶体固定或用1:2水泥砂浆填充固定,并对监测点标志进行同一编号。(3)测斜点:首先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孔点定位,用地质钻机成孔至要求深度,孔径110mm,然后将斜测管(孔径70mm)封好底盖逐节放入钻孔内,并同时在孔内注满清水,直到放到预定的标高为止。随后在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空隙内回填细纱,管顶高出地面200~300mm,在管口端用增加内径不小于100mm的保护套管,保护套管顶与侧斜管顶在一个水平面上,管口部分用混凝土墩子固定,保证管口段稳定性,并做好防损标志。若现场施工土体测斜孔有困难,可将个别测斜管安装在桩体钢筋笼上。201260-2-埋设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管子的纵向旋转,在关节连接时必须将上、下管节的滑槽严格对准,以免导槽不畅通。埋设就位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一对凹槽与预测量的位移方向一致(通常为与基坑边缘相垂直的方向)。测斜管固定完毕或混凝土浇注完毕后,用清水将斜测管内冲洗干净。(4)水位点:首先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孔点定位,采用地质钻机成孔至淤泥下卧层2m,成孔直径150mm,钻进时采用跟管钻进,成孔后用清水洗净,安放测管,管材用Φ50mmPVC管。每孔安放三根水位管,每根测管下部有长度为200mm的滤水管,其上钻有直径6mm圆孔,外包土工布,底端密封。测管壁与钻孔壁之间用干细砂充填,边拔钻孔套管边填细砂,细砂填至测点以上200mm,改用膨润土球充填并捣实至上一测点位置以下400mm。按上述方法第二安装、第三根测管,各滤水管深度应与孔隙水压力计埋设深度一致。安装好后,测管上加盖防止雨水进入,编号并做好保护标志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