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因地制宜,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取得新成效乡镇市政基础设施是乡镇居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是乡镇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乡镇污水处理是改善乡镇生产、生活环境的工作重心,因此,要加强乡镇污水处理、水源地保护工作,提高乡镇地区污水处理能力,完善乡镇排水体系的建设,促进乡镇循环用水体制的实现。但对于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来说,社会经济条件差,村庄分散,生活污水量小是其显著特点,在乡镇建设中,乡镇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是难题,也是乡镇环境治理的关键,其模式的选取和工艺的确定关系到处理设施能否持续有效的运行,关系到乡镇治污能否真正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与环境效益。针对乡镇分布散、水量小等特点,2011年以来,我局在乡镇治污实践中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重点介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的多元化污水处理模式和工艺。平昌县位于巴中市东南部,全县下辖43个乡镇,15个社区,520多个行政村,大部分乡镇缺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回顾几年来乡镇污水治理的历程,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面临技术、建设和管理的机遇与挑战,已经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效。一是建立乡镇污水治理的正确思路,这一工作思路就是:分区实施、因地制宜;厂网共建、先网后厂(佛楼镇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村镇联通、集中统筹;资源整合、循环利用;创新机制、监管结合。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县乡镇实际。依照这个思路进行乡镇治污,实现了污水的集中收集处理,改善了生活环境,基本解决了脏乱差、污水横流、夏季蚊蝇滋生等问题。二是选取乡镇污水处理模式,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选取因我县各乡镇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别,使得污水处理方式不能过于单一,应根据具体地形特点、风俗习惯和社会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元化污水处理模式。经过典型调研,专家论证,在总结旧经验的基础上,试点村污水处理选择两种模式:分散处理模式、集中处理模式。1、分散处理模式分区收集生活污水,每个区域污水单独处理。采用小型污水处理设备、自然处理等工艺形式。本模式具有布局灵活、施工简单、管理方便、出水水质有保障等特点。适用于规模小、布局分散、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村庄污水处理。较多应用在村镇布局分散的地区。如江口镇杨柳村小宁寨采用的农户分户式污水处理设施。2、集中处理模式收集所有农户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一处设施进行处理,采用自然处理、常规生物处理等工艺形式。本模式具有占地面积小、抗冲击能力强、运行安全可靠、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适用于规模大、经济条件好、村镇聚居点比较集中的乡镇或村污水处理。主要应用在村庄分布密集、紧凑的平原区。如云台镇生活污水处理厂,该厂采用了A2/O工艺,占地面积不足2亩,可实现日处理生活污水800t,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标准。三是确定乡镇污水处理的工艺,乡镇污水的特点是分散、量小,水环境容量小,管理水平低,对乡镇污水处理工程方案应要求工艺简单,净化效果有保证,运行维护简便。乡镇的小规模污水处理系统组成如下:污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收集系统主要根据乡镇布局和地形由处理模式来决定,而处理系统则关键在于处理工艺的确定,面对我县的实际状况,主要依据以下原则来确定:1、按照受纳水体功能区要求,确保水源地水质和供水安全,如荔枝社区生活污水处理站,该站位于县城刘家河饮用水源保护区上游,为保证县城居民饮水安全,采用了MBR膜工艺,占地面积2亩,可实现日处理生活污水300t,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标准,且将出水口设置在小角楼欢乐谷以下,实现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水零排放。2、以处理规模、水质要求定工艺,根据日处理水量、排放标准要求的要求确定处理工艺,如五木镇生活污水处理站,五木镇污水排放量较小,且污水站附近不存在环境敏感区域,采用了厌氧-好氧+人工湿地的处理工艺,占地面积2亩,可实现日处理生活污水300t,出水水质达到一级B标标准,既达到了污水处理效果,又最大限的降低了污水处理站运行成本。3、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尊重乡镇建设的客观规律,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类型的乡镇,应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提出不同的治理标准。我局组织开展了多项处理工艺的研究。在分散和集中处理模式中,主要确定了生物接触氧化、厌氧生物滤池、湿地、MBR、A2/O等处理工艺及组合,并分别应用在全县多个乡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乡镇生活居住环境。四是确定乡镇污水处理的标准,按照受纳水体功能区要求,根据现有标准设计出水水质要求。1、水量标准,乡镇污水排放与城市相差较大,不能照搬城市污水处理的思维和套路,乡镇污水量包括农民生活污水量、公用建筑排水量等。生活污水定额应根据当地采用的用水定额,结合村内给排水设施水平和居住条件等因素确定,经过对典型乡镇水量的测算,选取污水排放系数为:0.75-0.85。2、水质标准乡镇污水处理后尽可能就地回用,出水达到相应的景观、农田、蔬菜浇灌等回用标准。如没有回用条件需要排放的,出水水质达到四川省《四川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190-93)中水源地和非水源地的相应标准。接下来,我局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加强乡镇、村、社区治污工作不动摇。在保护我县水资源、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从工艺选择、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坚持“低投入、低成本、重回用、易管理”的原则,建成“建得起、用得起、管得起、有长效”的农村工程。二是从开发—排放的单向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变。村镇污水量小,就地回用符合农村地区实际,将农村治污与再生利用结合起来,合理科学的使用水资源,将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水达标排放”的单向式直线用水过程,向“资源—产品—污水处理达标再生利用”的反馈式循环用水的过程转变,促进农村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三是规范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监管。运行管理单位建立规范的操作规程和工程运行管理记录,并对未来管理人员进行认真、系统的培训。一方面使已建工程得到有效、规范的管理,另一方面为将来的工程提供可靠数据。同时,出台监管政策,对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进行监管,以确保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发挥效益。探索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科学确定污水处理成本,制定污水处理的收费机制,促进农民对污水处理运行情况的监督,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