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课”与“磨课”——促进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环节。新教师初入工作岗位,往往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少,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课堂教学,较为轻松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培养新教师的重点。在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完善,推出了“摩课”与“磨课”两种方式,促进了新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一、教师在“模仿”与“反思”中提高。摩课,就是观看、模仿优秀教师、专家教师的课,反思自己的课。摩课活动中教师的“反思”至关重要,要反思优秀教师的讲课风格、要反思优秀、专家教师驾驭课堂的技巧和方法,从如何导入、激发兴趣,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到如何面向全体、分类指导,如何传授知识、锻炼技能、培养方法,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等等,甚至于优秀、专家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新教师的眼里都极有魅力,值得一摩。摩课中新教师既要看优秀、专家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听他们的说课,主要是设计思路、意图,这样就改变了听课只是单向接受的缺陷,让新教师了解课堂设计依据,更有利于他们反思的深入和在自己课堂中的运用、体验。摩课是为了新教师的反思,看别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在比较中反思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课异构”的摩课方式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同课异构”,即:让新教师精心准备上一节课,然后再观摩优秀教师的同一节课,在比较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得失。这种方式便于学习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精神实质,便于更好的借鉴,便于更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滴水学堂认为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优秀、专家教师对新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后者掌握理解大量课堂教学知识和技巧,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高。二、教师在“磨砺”与“建构”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好课还需磨砺出。“磨课”,即:同一节课,新教师先上成型课;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进行反思,在平行班级上提高课;再次在优秀、专家教师引领下反思,上完善课。“磨课”并不是要磨炼出一节精品课,而是通过这一过程,通过优秀、专家教师集体智慧的引领,帮助新教师深入反思自己的课堂、重建课堂。优秀、专家教师的引领不是就课说课,而是深挖形成课堂现象的根本原因,帮助新教师反思,使他们的反思能够不只停留在思维的表面上,能找到自己的根本缺憾,之后进行“教学改进”和“教学重建”,在实践中体验,付诸行动之中。例如在“磨课”活动中,一位新教师精心准备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首先上成型课。学校邀请镇语文教研员并安排学校骨干语文教师组成听课小组进行指导。教师准备充分,课上的十分投入,师生互动效果也很好。但是,听课小组在听取了讲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并和他充分交流后,指出教师把本课定错了位,本应是略读课文,却按照精读课文进行处理,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没能够揣摩好教材,教学目标不明确,听课小组又对精读课文、略读课文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了详尽的指导。讲课教师在反思中写道:通过备课组活动及大家的研讨,使我得到启发:备课前要精心研究教材、教参确定教学目标,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调整教学目标,重新撰写教案后上了提高课。通过听课小组的指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还对提高课进行了全程录像,教师通过观摩教学录像,把教学录像作为镜子,观看自己的“表演”,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这样,不仅能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能激发自主培训自我提高的内在需求。教师在反思中写道: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没能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很多地方都有“填鸭式”的教学痕迹。2、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首先,要把我的语言进行提炼,做到字字珠玑,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很明确,要很有针对性,而且要适合学生。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了解学生的能力,要充分的相信学生,避免过多的赘述,提高课堂效率。3、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究其原因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调整教案后,搜集了许多针对性较强的评价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将整个课堂分为三大块为:自学——交流——积累。又上了完善课。听课小组进一步点评。通过这次磨课活动,新教师真正了解并基本掌握了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并找到了自己存在课堂教学不足的原因,明确了在今后课堂教学中的重点着力点。就这样,新教师在反复磨课活动中依靠优秀、专家教师和个人的共同力量,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并及时改进自己的课堂,逐步实现构建自己课堂模式,形成自己课堂教学特色的目的。作文课上的奖励办法主题一:奖励■抓住你了每周都努力“当场抓住”表现好或做好事的学生。让被“抓住”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和所做的事写在纸片上,然后把纸片放入一个“好事罐”里。每到星期五,从“好事罐”里随机取出几张纸条,给被选中的学生发小奖品。■红黄绿卡制每名学生都有一张绿卡、黄卡和红卡。每一天一开始,所有学生都持绿卡,如果出现行为问题,则相继收回学生的绿卡、黄卡。如果学生在1周内都能保持放学前拥有绿卡或黄卡,在星期五便奖励他们25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可以在自由时间内玩耍、玩电脑或户外休息。■发奖励券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奖励券,如穿校服、按时交作业、获得其他教师的表扬等。学生的奖励券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以领取“奖品”,如跟教师一起吃午餐,从奖品盒里抽取奖品,星期五获准喝软饮料、吃爆米花,等等。随着1学年时间的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学生要获得更多的奖励券才能得到这些“奖品”。到学年末,即便没有奖励,学生也可能表现得很好,这时教师可以时不时给学生“意外的奖励”。■答题奖励将招贴纸裁剪成小的纸片,把有趣的题目写在纸片上,用一个大信封装起来,把信封挂在一个小黑板的旁边,小黑板上写“?”。如果全班学生都表现得很好,或得到了其他老师的表扬,或有特别出色的课堂表现,就从信封里取出一张纸片,把它贴在小黑板上。如果学生们回答对了纸片上的题目,就给全班同学一个特别的奖励。■惊喜!将SURPRISEE(惊喜)这个单词写在黑板上。课堂上,如果出现学生吵闹或未经允许离开座位,便从末尾开始擦去一个子母。如果出现所有人都表现得很好,则按顺序添回被擦去的字母。结束时,如果这个单词是完整的,那么就给学生们一个惊喜的奖励。(可用一句中文来替代“SURPRISE”,如学生正好需要学习的成语或诗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多姿多彩的“奖品”·让学生和他最喜欢的人一起吃午餐·教师给学生的家长打表扬电话·使用彩色粉笔·给图书管理员做帮手·邀请其他班的一个朋友来班里共进午餐·按自己的意愿换座位·跟老师共进午餐·在游戏中做主持人·读书给低年级的学生听奖励学生的十条建议:1.奖励制度要尽量简单。如果过于复杂,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且费时间。2.给学生的奖励要对他们有意义。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是特别有效的一种奖励。3.用奖励来促使学生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4.循序渐进,一次只聚焦一个行为,让学生们一起来选择。5.特别奖励那些表现出责任感的学生,把课堂管理的任务逐渐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6.一开始可以奖励得比较勤一些,然后逐渐减少,一直对学生保持高要求。7.对学习成绩要保持一贯的奖励。8.随着学生的进步,逐渐提高获得奖励的标准。9.奖励要及时,迟到的奖励不会起作用。10.对于那些有严重行为问题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对制度进行调整,经常性地对他们进行小奖励效果会更好。滴水学堂认为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的去吸引孩子,奖励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做一个会备课的老师备课,是教学流程中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教师备课能力的强弱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教学水平的高低。所以,很多教师都期望能找到一个备课的窍门。那么,如何备好一节课呢?首先,要建构自己的思想这是备好一节课的源头问题。因为“没有理念,心灵便没有可以依据的东西。”(苏格拉底语)当教学没有可以依据的思想的时候,课堂就容易变成一个跑马场。有了思想,教师就能跳出一门学科、一个学段的限制,心中的格局就会高远许多。有人说:格局有多大,就能走多远,把这句话移植于教学中,来形容我们视野与教学的关系也很有道理。那么,如何变得有思想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条途径:读书。任何一个思想者都是站在一批思想者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教师的成长绝对离不开读书,尤其是读教育理论。因为读书可以让别人的智慧直接变成自己的思考,而这些智慧和思考累积的多了,就会发生由量到质的转化,也就形成了自己所谓的思想。读人。一个年轻的教师要成长,向名师、同事学习也必不可少。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理论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所有人借鉴,尤其是教师这个群体。在读人的时候,特别建议老师们要跳出学段阅读,不仅仅和身边的同事、和小学的老师们交谈,更要和中学甚至大学的老师们交谈。由于知识结构不同,他们的思维特点和阅读视角也和我们有着比较大的差异。走进并吸纳这些不同是帮助我们建构思想的很重要的因素。思考。阅读带给我们的是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能把这些智慧变为自己的思想。把教学中的成败得失、与学生交往的酸甜苦辣记录下来,并运用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得到启迪的过程,就是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深入升华的过程。所以,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善于动脑、勤于动笔的人。其次,要有解读文本的智慧个人认为:所谓的文本解读是教师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力,在自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下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一、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花费精力的事情,被不少教师在备课中所淡化。其实,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是备好一节课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呢?(1)纯净的读。所谓“纯净”的读,就是在阅读文本以前,不要翻看任何参考书,不要搜索任何与文本相关的资料,不要和任何人去交流看法,就是一个人干干静静地读。这样做的目的是不让别人的理解影响你的认识,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文本,这样做的结果是对文字的所有感悟均是由自己的心中生发。(2)仔细的读。所谓的仔细,就是要我们深入到文本字词句和标点中去思考,甚至研究,并把自己在阅读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批注在旁边。这一阅读环节的目的是读懂每个词语、每个句子的意思,对文章的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说,要全面理解字词句段篇的基本内容。二、.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歌德在谈到阅读的时候说过一句经典的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隐藏了很多很多的东西,甚至隐藏了作者最真实的想法,或者还隐藏着连作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东西。有人说:文字是个罪恶的漏斗,它漏掉了语言中很多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就要还原他,要赋予它新的生命和活力。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文章。那么如何听懂文字背后的声音呢?(1)对着文本提问。不要把文本当做圣经一样去崇拜,不要因为是教材上的文章就认为不会出错,更不要认为文章传递给我们的情感、美德都应该是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接纳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所呈现的人文价值是有偏差的,或者说是不完整的;教参的解读也往往把同类的文章归类打包,置于统一的人文价值观之下。而此时,教师的价值就是把片面的补充完整,从共性中读出个性。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最简便的途径就是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一字字一句句地问,你就会听到文字背后隐藏的声音。曾经执教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的《检阅》一课。第一次试教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放在“关注残疾人就应该给他们和普通人同样的机会”这一层面上,这也是文章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文字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边读书边思考:“同学们为什么让博莱克参加这次检阅?”“作者和编者想弘扬的是什么?”“博莱克该不该参加这次检阅?”“艰苦的训练会不会带给他其他的伤害?”“同学们讨论要不要博莱克参加检阅时博莱克在哪里?”“队员们为什么让他站在第一排?”“为什么没有人征求博莱克的意见?”“博莱克自己什么想法?为什么文章一字没有?”“博莱克参加不参加这次检阅应该由谁来决定?”“博莱克在检阅中应该站在队伍的什么位置应该有什么来决定?”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看到了文本呈现的意义上的缺失,尊重残疾人绝不仅仅是“给他和普通人一样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