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框架刘献君学习和研究的感悟:•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是无限的。•不能用无知去研究未知。•有多少资料做多少东西。•结论应该是“长”出来的。•问题偏大,理论偏多,资料偏虚,方法偏乱。•两种问题;•两种意义;•两种理论;•两种文献。做一件事要产生多种功能。工作、完成、发表(法拉第座右铭)。人的一生有做不完的事,首先要抓住关的,影响自己一生的事。很多事情别人都可以代替,唯独学习,谁也代替不了。一、研究方法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研究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这种探究应该进入公众的批判领域。”(斯腾豪斯)简言之:“研究就是公开而系统的探究”。与“随意性问题解决”不同,研究必须使用科学方法。研究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研究方法涉及以下概念:方法论、方法、技术;理论;范式(学科范式、理论范式、研究范式);视角(理论视角、研究视角);研究框架、理论框架、分析框架,概念框架、技术路线;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归纳法、演绎法,等等。以上这些概念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矩阵式的而非直线式的关系。方法论→方法→技术。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一般方法论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三维综合纵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经验规律总结法实验技术测试技术问卷访谈技巧电子计算机技术情报记录技术统计技术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体系(本人90年代初设计)范式是“学理研究”所应遵循的,是对整个研究而言的。范式是一个研究共同体,是以一套大家公认的话语、公式、概念、定义,结论以及方法所构成。教育学的范式:学科范式。凯洛夫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一般原理;教学论;教育论;学校管理。我国教育学学科范式:讲坛教育学,论坛教育学、地坛教育学。理论范式:自然实在论的理论范式;人文价值的理论范式。研究范式:量的研究;质的研究;哲学思辨。视角,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角度。视角,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指理论视角。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学科理论出发进行研究,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我们观察世界的所有方式取决于我们所持有的理论观点。”例:对“教育规模为什么越来越大”这一问题,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冲突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现象学,功能主义等不同理论视角出发,会得出不同的解释。理论框架研究框架分析框架理论框架——概念体系;分析框架——技术路线。方法论方法技术演绎法归纳法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思辨研究实证研究二、教育学生存的空间与教育研究方法的特点鲁迅:“谁能弄清中国历来的教育是怎样陶冶人的,其功不在禹下。”教育学生存的空间:教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人的生成发展问题,即人的可塑性问题。教育是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引导与塑造。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发展问题。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1)人是肉体+文化的复合体。四种物质形态:物理物质;化学物质;生命物质;复合物质形态。老子:“人之患在我有身。”(2)人有两次生成。(3)人有两重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4)在人的面前有两种世界:现实世界——由现存的一切事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可能世界——以事物可能存在的现状呈现于人的精神、思想之中。人的活动——要以他所拟设的可能世界去取代现实世界。教育——对可能世界的把握。(5)人是两种存在实然存在——对象性存在。应然存在——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即按自己的需要,通过对象性活动,去超越各种被给定的对象性关系,实现应是的目的。(6)人是两种东西(物质,精神)的高度统一体。(7)人有两种属性——人性、兽性。(8)人充满了“二律背反式的自我矛盾”人依赖着自然,又要不断去否定自然;人要与物区别开来,又必须同物结为一体;人以自我为中心,却又只能在他物中去实现自我;人本属软弱的动物,却有能力与大自然抗衡;人的生命很有限,生存的价值却可以是永恒的;人受制于必然性,却又能够同时享受自由;人并未走出自然,却完全超越了物种的局限。教育是一种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现象:非决定性;不可逆性;非线性。方法论上:自然科学——说明;人文、教育——理解。世界上万事万物是相通的。人与人之间有一条秘密通道,从最真实的自我出发,可以抵达任何人。三、教育研究中的四个基本要素研究过程(基本环节):确定问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教育研究中的四个基本要素:问题,理论,资料,方法。四个要素相互联系,来回穿梭式互动。“方法是连接问题、理论、资料的纽带”。1.问题。(1)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始于问题”。(库恩)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沙抢法)。问题是研究的发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2)问题从哪里来。历史发展中;现实状况中;现有理论中;多种矛盾中。皮亚杰:“我们从理论上的考虑出发,是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唯一的办法是从事实开始,因为事实迟早会使理论上的考虑成为必要。”(3)如何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研究秘决;“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发现问题的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实践归纳和理论演绎两种。实践归纳是人们在教育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经验梳理、分析、概括和归纳,从而发现需要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理论演绎是人们以理论思维的一般性为基础,将有关学科理论揭示的基本问题,通过演绎“迁移”,而具体化到教育研究中。发现问题要“疑”。“思想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做学问要在无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陈献章)(4)提出“问题”中的问题。①把领域当问题。地方大学研究;学分制研究;中国教育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素质教育问题研究②把现象当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③把假问题当真问题。大学的政治性格;水变油;永动机。④模糊问题。网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生适应性研究。⑤无研究价值的问题。穿皮鞋和穿球鞋学生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⑥不是“未决问题”。前人或他人以探讨或解决了的问题。⑦没有核心问题。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彼此之间缺乏内在逻辑。要有一个核心(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又可以分为若干子问题。(5)确定问题边界(问题窄化)。研究学校乱收费问题,要界定:公立学校,私立学校;义务教育,非义务教育;重点学校,非重点学校;城市,农村。(6)把实践问题转化为理论思维的课题。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都是具体问题,作为学术研究,不可能仅仅就这些具体问题展开研究,有一个转化问题。打老婆——家庭暴力。开会习惯性的座位——教师在场域中的位置。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中的具体问题——教师利益、权力——权力诉求与大学治理。校园建筑作用——情境化。(7)问题偏大。做博士,硕士论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理论。(1)不能用无知去研究未知。科学研究就是要运用现有的理论、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从而发现规律和新的知识。•科学理论是一种或一组规律性的陈述,使用某一学科的专门词汇加以表达,是对学科研究的现象给予真理性的表达。目的在于一般的理解力以及这种理解力的进一步增长。•实践理论提出自己命题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中的事业,指导相关领域内的实践决策。(2)理论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一个体系。理论由几个概念组成,不同的联系,组成不同的理论。如:量的增长必然带来质的变化。(3)关注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是判断、推理和进行论证的基石,是学术探索的结果。理论研究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概念的界定。概念界定:在多种含义中选择、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概念界定之后,要一以贯之,具有同一性。(4)理论的作用①理论对经验的先行激发作用。经验的产生对于理论有强的依赖性。②理论对经验的共时建构作用。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理论成为经验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③理论对经验的事后解释作用。理论审查经验的性质,作出评价。理论解释经验的内容。理论要具有解释力。理论指导着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对研究结果的解释。①理论提供一个框架。研究者以此为起点来追寻研究问题。②理论具有综合功能。将观点和个别的经验信息,整合为一整套的思维框架,使认识更深刻,意蕴更博大,应用范围更加广阔。③理论能提供一个或多个可检验的普遍性判断,并在实践和深入研究中使用这些判断。(5)两种理论。理论视角。理论框架。(6)理论偏多。大家开始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但在研究过程中,往往搬来一堆理论,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仅仅将各种理论往那里一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研究中,要经过反复比较、思考,找到与解决问题适切的,具有解释力的理论。3、资料(1)有多少资料做多少东西。用资料来回答问题。通过数据(资料)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否则,“空口说白话”。“应该根据现有的经验的材料来考察和研究家庭,而不应该通常在德国所做的那样,根据家庭的概念来考察和研究家庭”。——(马克思)(2)资料收集要全面、翔实、客观。资料来源:文献(历史、政策文本,个人资料等);实地调研(定性数据,定量数据,docta)。避免的问题:①只重视、选取符合自己需要的数据,摒弃和自己想得出的结论相悖的事实。②影响研究对象,引导其按自己的需要提供资料。③改变或编造数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④不重视定量数据。(3)结论与资料之间应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结论应有资料支撑。资料不应与结论脱节。用资料证明结论的可靠性。不能自话自说。(4)掌握资料分析方法。定性研究的几种分析模型:①时间顺序或生命历程模式。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自然发展过程,要经历开始、中间、结尾的过程。②循环模式。现象的不断更新和重复往往会导致加速度的产生③社会类型模式。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并在该环境中发生互动的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④社会行动和互动模式。比较行为的差异⑤社会环境或场景模式。对发生在这些社会场景下的特殊文化和活动的描述。个案研究中的资料分析(参阅《教育研究方法导论》)①诠释性分析。严密检查个案研究资料的过程,以便找出用来描述并解释正被研究的现象的构成,主题和模式。将资料库分段;开发类目;给分段编码;给类别系统归类;得出结论。②结构性分析检查个案研究资料的过程,以识别对话、文本、事件或其他现象中的模式。③沉思性分析。研究人员主要依赖于直觉或判断来描绘或评价正在研究的现象的过程。(5)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对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分析中,“生长”出科学的结论。提出新的核心概念。“失范”——涂尔干《自杀论》。“异化”——马克思《资本论》。“风险社会”——卢曼《风险:一种社会学理论》。“场域”——布迪厄“自我互动”——米德“印象管理”——戈夫曼“仁”——孔子“教学服务型”——本人“重学轻术”(地方大学定位)——和飞(6)资料偏虚。博士论文写作中的突出问题。用“虚”的资料,加上看到的某一时髦说法,加在一起,“贴”上一个结论。4、方法。方法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方法是从已知领域过渡到未知的一座桥梁。•方法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工具,还是一套严谨的程序。•作为理论的方法是方法论。•作为工具的方法,是指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技术手段。•程序即从提出问题或假设开始,经过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只有程序合理,结论才可能合理。方法偏乱,乱在哪里。(1)没有方法。停留在“随意性问题解决”,拍脑袋,一般经验总结。(2)方法不适切。方法无所谓好坏,关键是适切,适合所要研究的问题。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回答很有意义的问题。(3)所列方法不在一个层面。有的博士论文列的方法:归纳法,文献法,比较研究,问卷调查,访问。四、分析框架理论框架研究框架分析框架这是着重介绍分析框架。对任何事物分类,首先要有“标准”。面对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材料,没有分析框架,研究无从下手。分析框架是从一个理论出发,针对要研究的问题所提出的基本研究思路、工具,它是理论和问题两者之间的桥梁。分析框架是探究和分析经验事实最有力的工具。•具体而言,分析框架是一组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