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但一直没抽时间来拜读,今天读了这篇论文转变了一些对伟人毛泽东一些看法,过去由于毛泽东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犯的一些错误的,个人误以为毛泽东对社会的建设方面没什么厉害的建树。《论十大关系》让我认识到了毛泽东不仅在革命的军事理论方面思想深刻认识深远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也有着深刻辩证的开拓和总结性的思想认识。从两个方面融合起来来说明一下读《论十大关系》后的感受,一方面说一下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毛泽东的个人品格和思想的魅力,另一方面说一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毛泽东从本源上来说是一名书生,可是他并不像一位书生,因为他有着哲学家的思想,战略家的眼光,更像是思想家,军事家。毛泽东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毛泽东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个人觉得我们的领袖善于思考而很注意总结,他能从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对革命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于是有了毛泽东军事理论中关于建设人民军队和发动人民战争的这一空前的伟大的军事观点。思想家的伟大在于他睿智和深刻的认识,毛泽东对中国的社会各阶级及革命的具体形势和路线有着很深刻和长远的的认识,正是这一认识使得的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走向了正确和光明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求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就像一个站在时代之巅看时代,跳出战争看战争的人,具有对时代和战争清晰长远的思想认识,这些使他成为了时代的领导者和革命的领袖。从毛泽东对十大关系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会辩证的科学的分析和看待问题的人。在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首先就认识到了农业,轻工业的基础地位以及农业轻工业对重工业的促进作用。毛泽东指出,在稳步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科学地定位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提出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在保障人民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发展重工业以便重工业更多更快的的也更稳固的发展的长远的观念。这是符合当时中国当时的经济条件的比较科学的发展方案。在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上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地,以便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国防建设是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的条件的,在强调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时,提出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把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问题上,提出科学的统筹兼顾的方针政策,就是三者的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既要提倡艰苦奋斗,又要关心群众生活;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上,辩证的论述了中央与地方的统一与独立的关系,要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地方的权力,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党和非党的关系问题上,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问题上,必须分清敌我,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是非关系问题上,对犯错误的同志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要允许人家犯错误,允许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从讲述中还可看出毛泽东善于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此为鉴,科学的对待,学其之长,避其之短,辩证地学习,改正其错误更好地发展自己。在处理农轻工业与重工业上避免苏联的只重重工轻视农业的错误做法,在处理国家与农民关系上注意照顾农民利益,避免了苏联模式对农民的挖苦。在处理中央与地方上不能学苏联将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的死死的,一点机动权都没有的做法,主张学习西方一些资本主义的制度经验,注重发挥地地方的积极性,不能将地方框得太死。在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主张各民族平等友好相处,团结互助,纠正苏联不正常的民族关系。在论述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提倡学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要反对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一概照搬。可见毛泽东对学习的看重和他弃其糟粕,存其精华的辩证科学的学习方略。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我们的伟人毛泽东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卑不亢,谦虚谨慎,不骄不馁。在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的条件下,鼓舞群众鼓起劲来,“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不可骄傲翘尾巴,主张一贯的学习作风,“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认识上的局限性,毛泽东未能明确提出“对外开放”这个概念。但他的学习外国的思想已明显地显示出他外为我用的思想。这思想对指导今天的对外开放,无疑有积极的意义。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开创性的见解和思想。《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实事求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可见毛泽东已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以苏联为鉴,走了自己的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取得成功,同样必须走自己的路。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是毛泽东思想灵魂的体现。他的这一思想,引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为邓小平探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依靠力量的理论打下了基础。提出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设想毛,提出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反对官僚主义、精简机构、实行多党合作以及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观愿望。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协调区城经济的思想。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模式基本上是仿效苏联的。在所有制结构上,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在产业结构上,过于偏重工业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是高度集申的中央集权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毛泽东意识到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已越来越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了。国此他强烈要求摆脱苏联的经济模式,改革经济体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经济体制。毛泽东长期致力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挫折,但也得出了许多重要成果。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都就吸取了毛泽东的有益成果。;《论十大关系》体现了坚持从实际出发,辩证的看待和处理中国面临的十大重要关系,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指导性意义,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论十大关系》读后感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以此为起点,开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最初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涉及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探索有别于苏联的经济模式这一方面谈一点心得体会。众所周知,建国初期,因为国内国外、主观客观等一系列因素,我们学习和模仿苏联的经济模式来搞我国建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学习与模仿带有一定的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是二、三十年代苏联实行“一五”“二五”计划中逐步形成的,是在国际形势日益恶化,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严重威胁社会主义苏联的生存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后有限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关设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主要特点是:1、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实行了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为前提,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2、在经济制度上,消灭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3、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由国家行政手段调节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在运行机制上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这一模式在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战中曾显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1940年初步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用10年左右时间,跑完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路程,并在50年代初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强国。这更增强了对我国的吸引力。因而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过程中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基本形成了,它明显带有苏联经济模式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目标与苏联相同即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以行政调节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只剩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两个层次;取消市场,实行粮棉等重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生活;分配领域中实行低消费,高积累并趋于平均主义。但是毛泽东从来就不是个教条主义者,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他始终认为苏联的建设是先例可循,但不能照搬苏联经验,应该从中国实际出发。证实毛泽东这种态度的最好实例,就是中国走了条和平的而有别于苏联的镇压和剥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突破苏联经济模式的思想就愈来愈明显。《论十大关系》就是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曾说过:“建国后,前8年照抄外国经验,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应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他还说“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总结批判充分暴露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更加明确了,如何避免苏联走过的弯路和如何突破苏联模式的问题便提上了议程。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们还想走?”提醒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要引以为戒。促使我国必须突破苏联模式更强烈的动因,则是仿效苏联给自己带来的诸多问题。我国采用苏联经济模式在“一五”计划期间对有效地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对发展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五”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这种模式的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体现在:1、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难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多层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拖了生产力发展的后腿;2、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中央集中过多,国家统的过死,压抑和限制了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和机动性;3、在经济运行中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调节作用,既影响了流通又影响了生产;4、在分配上存在着重积累轻消费的现象,影响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这些都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说明苏联模式已不能适应包括苏联自身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有别于苏联的具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经济模式。主要有:1、在工业化道路上,不是以重工业挤轻工业和农业,而是农、轻、重协调发展。苏联工业化道路是以重压轻,以重挤轻,用剥夺农民的办法,通过工业品和农副产品的剪刀差实现高积累来发展农业,结果造成重工业的片面发展和农业、轻工业的落后。中国“一五”计划直接受苏联影响,对农业和轻工业重视不足。毛泽东对这种情况深为忧虑,及时纠正了这种错误认识,指出必须用多发展些农业、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他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这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提出的这种与苏联不同的实现工业化的道路的具体途径,使50年代中期我国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处理得比较好。2、在分配上,提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在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一条中,毛泽东指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人和工厂,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国家和职工的关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