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历史发展进程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背景,明确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一、深刻理解、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这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1、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内涵越来越充实。纵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历史,发展观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现代发展观的转变。具体来说,就是理论界认为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四代发展观。第一,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20世纪50—60年代,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观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人们将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种发展观源于“二战”后发展经济学的兴起,是发展经济学早期的发展观。它根据对发达国家的经验总结,认为只有促进经济增2长,落后国家才能实现追赶的目标。在理论和认识上也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第一”标志,因为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尺;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形成了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实践证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并不能体现收入分配的改善和社会结构的完善,不能反映技术进步的变化,相反,却出现了高增长下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学术界将这种现象归纳为“有增长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在理论上确认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差异,统一了增长不等于发展的认识,认识到发展不仅要有量的增长,还要有质的变化。第二代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即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综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如美国学者发动了一场“社会指标运动”,提出了建立经济、社会、环境、生活、文化等各项指标在内的新的发展价值体系。联合国第二个十年(1970—1980)发展报告指出: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福利设施的改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在制定这个发展报告时,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反映了对发展作为一个多方面变化过程的认识。第三,以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为核心的第三代发展观。在20世纪80年代及其一段时间里,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逐步成为主流发展观(发展=可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又推出了《新发展观》一书,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综合发展观。综合发展3观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组织与经济的合作作为新的发展主题,把发展看作是以民族、历史、文化、环境、资源等内在条件为基础,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水平、文化观念、社会转型、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综合发展过程。这种发展观的局限性在于强调了当代发展的各种综合协调,但没有考虑到后代的发展空间问题。把本该属于子孙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空间占用了。80年代初,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随后这个概念逐渐被一些国家和官方文件使用。可持续发展作为完整的理论,吸收了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为代表的“增长极限论”的观点,吸收了《第二个2000年》和《没有极限的增长》等论著中的一部分观点,还包括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中阐述的有关理论。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研究报告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观念的各类国家所普遍认同。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类的代际关系,即这一代与后一代人的关系问题,与此相关联,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再一次提到了人类的面前,可持续发展观强调以未来的发展规范现在的行为;换言之,就是使发展成为在今天是现实的、合理的,同时又能使明天的发展获得可能的空间和条件。因此,可持续发展也是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的发展。第四,以“人类发展”为核心的第四代发展观即现代发展观(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一种更新的发展观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了其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自那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都坚持发表《人类发展报告》,仅仅十多年时间,人类发展的概念和思4想已经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它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关于发展的思维定式,同时也直接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政策议程和行动日程。那么,什么是人类发展呢?1990年的首份《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一个权威性和影响深远的定义:“人类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民众的各种选择的过程。从原则上说,这些选择可以是无限的和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但是在发展的各个层级上,三个最基本的选择是:使民众享受健康长寿的生活,获得知识和获取体面的生活水准所必需的各种资源。此外,还有许多为众人所重视的选择,范围从政治、经济和社会自由到从事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机会,以及享有个人自尊和人权得到保障。”人类发展的定义随后得到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根据最新的定义,“人类发展涉及创造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民众可以充分实现他们的潜力并导向同他们的需要和利益相一致的建设性的和创造性的生活,人民是各国的真正财富。”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民众所珍视的生活而扩大他们的选择。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提出的定义保留了原有定义的精华,同时对发展的目的的界定更加集中于人类生活的改善,强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增进人类幸福、自由、尊严、安全、公正、参与等。人类发展概念的提出在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来看,人类发展将民众置于发展的中心位置,提出发展应当是民有、民享、民治的过程。所谓民有,是指通过营养、卫生和教育等而获得人力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源发展;民享强调经济增长的收益应当转化为全体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治意味着民众能够参与和影响那些塑造他们生活的决策的过程。人类发展概念倡导者认为,民众应该成为发展的受益者而不是发展的工具,更不应该成为发展的牺牲品。人类发展概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要把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以人为中心,其最终目的是改善所有人的生活,为此要增进全人类的福利、自由、尊严、安全、5平等和参与等,实际上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三个方面的目标。人类发展概念倡导人类幸福、自由、公正、安全、尊严、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普遍价值,关注减少贫困、性别平等、维护和平、消除歧视、保障人权、保护生态环境等重大问题,争取人类发展的运动成为争取人类进步的努力的一部分,具有激励各种社会运动的作用。因而把发展观的视角从“物”转向到“人”,转向到人的要求的满足和人的发展,强调经济与政治、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作为主题,提出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要求,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共同体成员的全面发展。人类发展概念的倡导者并不满足于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他们还运用这一概念设计出衡量人类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即:①由人类发展指数(人的寿命、受教育程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②反映性别不平等的性别发展指数;③反映在政治经济参与和决策地位上的赋权尺度;④衡量发展中国家人口贫困状况的人类贫困指标四大部分构成;用来评估各国人类发展的平均成就并行国别排名。因此,一年一度的各国人类发展水平、国际排名引起了各国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2、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础。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和观念,是党的执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进步水平。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刻而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并积极吸收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诸多新成果,站在历史的、历史的高度,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是提出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立足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6的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矛盾突出等,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第一,人口多是考虑我国一切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我国有13亿人口,总量大,今后三十年仍将处于人口的增长期。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但是人口素质较低,义务教育没有全面普及。据统计,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5%,全国人口中仍有文盲、半文盲4300万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年,而美国是13.4年,韩国为12.3年。另外,我国的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而且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以3%的速度持续增长,现已达到1.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照联合国标准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龄化社会,我国在2000年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就已超过7%,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已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外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万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美元,(2008年为3000多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我国就业压力大,城乡每年新增加1000多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还面临着农村两亿左右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我国工业化又已进入中后期,即使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但由于就业弹性系数下降,我国已面临长期的巨大就业压力。人口多的基本国情,决定改善民生的任务特别繁重。第二,资源相对不足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左右,人均耕地、人均草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左右,人均能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7左右。7同时我国又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但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低,可持续发展观念不强,资源利用的效率不够,浪费极为严重,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例如,我国综合能源利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