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浅析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色彩叙事作者:杨琦来源:《报刊荟萃(上)》2017年第10期摘要:2014年上映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主题相对沉重和严肃,但该片的镜头却大量运用了色彩的元素进行表达和叙事。本文以这部影片为例,分析了该片叙事中色彩手法的运用,总结色彩叙事在电影中的功能。关键词:布达佩斯大饭店;色彩;叙事一、《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色彩叙事概述首先,这部电影的结尾定格在黑白影像上,全篇原本是色彩性极强的风格呈现,但是结局以悲伤的调性收尾,古斯塔夫先生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别人而不幸遇害,所以这家饭店才被泽若继承,色彩瞬间由鲜艳转为阴郁的黑暗色调,观众突然之间被带入了一股浓郁的忧愁和伤感的氛围之中,而那座屹立于雪山之中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了一个逝去了的美好时代的象征,成为了人类文明的永远的栖息地。其次,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题风格呈现出了一种清新的浪漫主义色彩,穿着灰色制服的狱警和犯人,穿黑色礼服的杀手,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谷,黝黑的夜色,所有的色彩呈现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人性的贪婪与邪恶、秩序与落魄,庄严和恐怖全部通过色彩画面的转化呈献给观众,使得整个电影的构图和画面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二、色彩叙事的功能1.运用色彩间隔故事线索一部电影主题的传达通常是用多个小故事贯穿一起组成一个大故事来进行表现的,所以要想正确清晰的表达电影主题,对每个小故事线索的正确掌握也是关键必要的。在现代的电影作品中,多故事线索已经成为主流电影作品的表现形式,由于故事复杂且线索繁多,如何让观众自己进行区分每一个小故事,知道每个故事在表现什么,成为一个电影传播突出的问题。电影色彩参与到叙事结构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故事主题来确定主题色彩基调,例如当表现一个温暖主题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运用相关暖色调的色彩语言来进行渲染,如果故事是表现残酷或者恐怖主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运用与残酷、恐怖相关的色彩语言来对故事进行渲染氛围,这样的使用方法是通过不同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来对应,让色彩充当语言来进行叙事,让观众很容易能够明白不同故事的线索如何来进行区分,每个故事是从哪一帧画面开始的,故事里会讲述到什么,可以让观众有一个提前心理预感。运用色彩语言的这一功能对电影故事线索进行间隔区分,让观众对电影的叙事更容易了解掌握。2.增强视觉连贯性龙源期刊网通过色彩的作用可以让本来很乱的故事线索能够串联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故事情节。有时候色彩加入到电影叙事中能够产生一定的情节预知的作用。主观色彩在贯穿故事情节的时候虽然不能完全掌控具体发展的走向,但是它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观看的时候会对剧情的发展产生一种期待和一种先入式的故事情节预期。通过主观色彩的表现也可以让观众了解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导演想通过主观色彩表现一个什么样的电影主题,然后带着自己的预感来更好的了解到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中,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主观色彩增加了电影叙事的整体上的视觉连贯性。3.调整电影节奏我们观看电影时通常会发现一个现象:有时候电影色彩与叙事不同时进行,或者是色彩与叙事同时进行相关表现,这是色彩对电影节奏的调整控制。色彩在影视作品中进行叙事时候能够产生一定的调整控制的节奏。色彩出现在叙事之前可以加快叙事节奏,出现在叙事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放缓节奏的作用。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都会运用色彩色调变化这个功能,让作品的表现节奏游刃有余、收放自如。有很多动画影视作品,色调变化也对叙事节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里约大冒险》中的色彩就充当了加快叙事节奏的功能,这部作品中色彩变化总是先于电影情节的发展,不同角色在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色彩来进行凸显。观众看到色彩的变化也会产生好奇心来继续接受电影叙事的发展。在许多文艺类型的电影中,色彩可以起到放缓叙事节奏的功能,让观众可以安静的欣赏色彩带来的画面的美感的同时逐渐的接受故事的叙事,让电影叙事放缓,从而抒发情感。例如电影《聂隐娘》中,导演安排了大量的空镜头,色彩柔和,表现了中国水墨山水美轮美奂的画面。观众在欣赏这些唯美画面的时候,叙事的节奏就短暂得到放缓。观众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也可以得到短暂的休息,色彩的这个功能让电影的叙事保持一个合理稳定的节奏进行表现,也可以间断的刺激观众的情绪,来更好的掌握观众持续观影的心理。三、结语在影片中从人物衣着配色到家具装饰配色和建筑外观配色都深受地域性的影响。在中国电影作品中例如《红高粱》《黄土地》《聂隐娘》等这些具有典型代表中国文化艺术的作品都蕴含丰厚的民族性色彩。中国是个大国,地域性和文化性的差异也为艺术文化作品的营造了巨大的想象和环境空间。典型的地方特色建筑、自然风光、民族服饰、风俗习惯等都可以成为电影创作的灵感来源。例如我国敦煌壁画色彩用色雅致另外还有一些民间年画、壁画、宗族寺庙艺术都极富民族色彩。如果能在电影作品中增加这样的民族色彩元素突出民族色彩的特点,我认为不仅能够增加电影作品的画面美感与感染力,而且还能提高电影作品的整体的艺术表现力,让电影作品对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更重要的显著提升了作品的辨识度,也让这种具有典型民族色彩文化的作品有了代表特征。增强对民族色彩文化的挖掘与研究,是提高我国电影作品色彩表现力度的重要保障。参考文献:龙源期刊网[1]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452[2]爱森斯坦.爱森斯坦论文选集[A].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440[3]张旭博,韦斯安德森电影创作模式及作品风格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4]席艺洋,镜头美学与叙事的“织”与“拆”——《刺客聂隐娘》中唐代日常性的视觉文化想象[J].影视评论,12-17[5]王燕子.电影色彩的互文性[J].艺苑,2010(03).[6]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02)[7]贝拉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