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学习心得体会友谊学校历史备课组通篇阅读并认真学习了《莆田历史中考考试说明》,作为去年也担任九年级历史老师的我有很深的体会,下面就结合我所任教的毕业班以及自身经验,简要谈谈我的几点感悟:1、掌握课标,研究《说明》。考试说明的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跟去年是一模一样,这个是首先要肯定的。要认识“课标”的重要性。课标是我们学习和备考的依据,就要准确使用。要把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紧密地结合,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核对该课对应课标内容标准。从掌握每一个学习主题的要求,到每一课的知识点的落实,都要贯彻到位,只有解读课标,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2、根据考试说明把这两部分分开,让学生能更好地复习。总的复习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凸显历史学科的特色与教育功能;有利于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学以致用;为学生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3.归纳出历史复习教材专题及热点专题,比如可以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以及一些热门及敏感的话题。要认识“课标”的重要性。课标是我们学习和备考的依据,就要准确使用。要把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紧密地结合,通过对课标的解读,核对该课对应课标内容标准。从掌握每一个学习主题的要求,到每一课的知识点的落实,都要贯彻到位,只有解读课标,明确教学任务,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4、扎实训练,重在落实。要抓基础,力争检测课堂化,要时常检测过关。教学生要以不变应万变,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到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的一种素质。5、注重理解,强化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其核心是历史思维品质,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敏锐性等,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6、研究课堂,提高效率复习课不能上成重复课、练习课、满堂灌、放羊课,要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依据《考试说明》,立足教材,做到知识要点题目化、题目试卷化。长时间、高强度、集中化的复习往往使学生筋疲力尽,产生记忆模糊的现象。教师针对这种由于死记硬背而造成的记忆和理解上的缺陷,改变“一言堂”老师从头讲到尾的复习方法,构建高效的复习课历史教学模式。7、研究考点,突出重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中考考点中的基础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一是要注意不出现知识的疏漏,二是复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三是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的系统复习,四是特别注意中外历史的交融,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外历史相互影响。进行总复习时,已经完成了初中所有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外历史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整体思考意识。如在复习两次工业革命时,就一定要提到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其次,在复习中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解题方法的培养。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一般而言,总复习的课时大体为20-30课时。这对于六本教材的知识总量而言非常仓促。但决不能因此只关注知识的梳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为三种不同的水平。记忆的认知水平,即知识层次的能力,包括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归纳、比较等多种能力。理解的认知水平,即技能层次的能力,包括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正确识读图表、阅读包括古汉语在内各类材料的能力,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根据材料做出结论的能力及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等。思考的认知水平,即运用层次的能力,包括依据有关史料,通过个人思考,产生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得出相关结论,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对其它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的能力。6、以人为本,激发兴趣研究学生,发挥学生备考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上历史课;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学习方法、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备考信心,使学生忙而不乱,保持心态平和。在中考复习中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对能力较低的学生,要以强化其解析材料的能力为主。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以强化批判思维的能力为主,通过对知识的深挖和拓展,培养其迁移能力。复习中要树立既关注潜能生,又关注优生,帮助差生的整体学生观,才最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达到中考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