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欣赏一.填空题(10)。答题要点:作者、回、版本、几部分《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据很少的有关资料记载,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东原(今山东东平,有说是山西太原),流寓杭州。生活在元末明初,约在1315—1385年之间。明末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说罗贯中是施耐庵的门人版本▼今存最早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刻于明中叶嘉靖壬午年(1522),共24卷,240则。▼明后期出现《李卓吾批点三国志》,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由单句调整为双句。★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进行了较大修改增删,并逐回评点,定名为《三国志演义》。此后至今,毛氏评改本成为最流行的版本《三国演义》的内容框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42回)写汉末动乱、军阀混战,曹操统一北方。•第二部分(第43—106回)写赤壁之战,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长期混战约70年。•第三部分(第107—120回)写司马氏篡魏立晋,灭蜀灭吴,统一中国《水浒传》作者明代有四种说法:……当代主要有两种说法:1.施耐庵作;2.施耐庵作,罗贯中修改三、版本现今流行的主要有两种版本:▲100回本《水浒传》作者署名:施耐庵罗贯中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依据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杭州容与堂刻本,此本最接近原貌。▲71回本《水浒》作者署名:施耐庵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依据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金圣叹“腰斩”为70回的版本。另:现在也印行明末120回的《水浒全传》内容框架:前一部分(第1-42回)主要写“官逼民反”、“奸逼忠反”,各路好汉被“逼上梁山”。中间部分(第43-71回)主要写宋江上山之后领导起义军打土豪、打官军的战争,梁山起义事业兴旺发展。后一部分(第72-100回)主要写宋江带领起义军受招安、征辽国、打方腊,直至悲惨结局,反映了“奸阻忠归”、“奸害忠亡”的尖锐斗争。(29回)《西游记》作者《西游记》的作者,迄今尚存争议,一般认为是吴承恩。吴承恩,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其生卒年约1500-1582年。《西游记》的故事框架《西游记》全书共100回,其故事框架大致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1—7回),写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这七回写得极为精彩。(花果山仙石灵台方寸山拜祖师)第二部分(第8—12回),这5回是过渡性部分。主要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还阳,令僧人陈玄奘去西天取经。第三部分(第13—100回)共88回,是全书主体,详写孙悟空等人护助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儒林外史》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县人。出身于科举仕宦的名门望族,其父辈开始衰落。长篇小说《儒林外史》,共55回《红楼梦》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生活于康熙末年至乾隆中期《红楼梦》的版本有两个系统:★一是传抄的八十回“脂评本”《石头记》★后又用过《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等名称。这些传抄本大都有“脂砚斋”的评语,因而称之为“脂评本”★二是刊行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高续本”或“程高本”)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第一次排版印刷,通称为“程甲本”,第二年又对甲本作了一些修订,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这两次排印的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也称“高续本”或“程高本”,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原作,后四十回是高鹗续补。《聊斋志异》•蒲松龄去世五十年间,《聊斋志异》以手抄流传。•乾隆三十一年(1766),赵起杲刊刻《聊斋志异》,即“青柯亭本”。这是最早的《聊斋志异》刊本,是200多年来通行本的底本。•当代《聊斋志异》主要版本•张友鹤等辑校的“三会本”《聊斋志异》,共收作品491篇。(会校、会注、会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朱其铠主编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共收作品494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二.名词解释•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产生于明代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罗贯中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产生于清代的《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分别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话小说和世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影响极大,被称为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三言”、“二拍”解释“三言”是明末冯梦龙编著的《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合称,每部小说集包括40篇作品,共120篇。“三言”中包括宋、元、明三代的作品,其中明代作品约占三分之二。•“二拍”是明末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两部拟话本小说集的合称,实有小说作品78篇,多是由凌濛初个人创作。•“三言”、“二拍”主要是描写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在艺术上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全面成熟,并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三.简答题《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一、虚实结合的艺术构思,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统一。•《三国演义》的描写“七分实事,三分虚构”。(清代章学诚《丙辰札记》)作者运用现实主义为基本创作方法,在提炼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尽量以陈《志》和裴“注”等史载为依据,描写了三国时代真实的历史框架、重大事件、主要人物,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同时又虚实结合、广采野史和民间传说,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进行加工、改造和虚构,使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充实、富有典型特征,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二、艺术结构既宏伟复杂又严谨完整。《三国演义》“陈叙百年,该括万事”,人众事繁,矛盾复杂,在叙事结构上,既要照顾历史事实,又要注意情节的连贯,其难度很大。而作者在总体上采用了史传的编年体结构方式,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来谋篇布局和叙写,形成一条主线贯穿、多线组合的线性结构,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众多人物叙写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其艺术结构十分宏阔而又严谨完整。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矛盾为主要内容,着重抓住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主干,重点突出蜀汉集团,特别是把诸葛亮的活动作为描写的中心,精心撰构无数故事,使全书成为一个波澜壮阔而又严密精巧的艺术整体。三、善于描写各种各样的战争《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见长,全书共描写了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既写了规模宏大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三大战役,又写了许多具体的小战斗。这些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都各具特点,绝少雷同,战争在作者笔下千变万化。《三国演义》描写战争,着重描写战争双方的智谋较量、力量对比、优势劣势的转化、战略战术的运用等,从而揭示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小说还将战争描写与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交织在一起,气势磅礴地反映出三国时代的历史画卷。四、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众多类型化、特征化的人物形象1.人物性格出场定型,然后通过不同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反复皴染,不断强化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2.善于运用对比、烘托、夸张和侧面描写等艺术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3.善于通过描写激烈的矛盾冲突和传奇性的故事情节来表现人物性格4.善于运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典型化的细节刻画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简明生动的浅近文言。宋江形象:《水浒传》所着力描写的梁山起义军领袖宋江,可以说是“忠义”的化身。他既追求江湖之“义”,又追求“忠君报国”,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这双重思想性格在宋江身上纠缠在一起,曲折地变化和发展。而“忠君报国”、“忠义双全”、“青史留名”则是支配宋江一生言行的主导思想。宋江既是促使梁山起义事业发展兴盛的重要因素,又是导致梁山起义事业变质、失败的重要因素。从文学角度来看,宋江是《水浒传》中描写的比较成功的一个悲剧典型。《水浒传》通过对宋江形象的描写,大力宣扬了“忠义”观念,尤其是突出宣扬和歌颂了封建时代的忠君报国思想。上山之前:郓城县押司,“刀笔精通,吏道纯熟”,却不被重用→涉足江湖结交豪杰仗义济困,“及时雨”→私放晁盖、杀阎婆惜东躲西藏不上梁山,→浔阳楼题反诗,法场获救,不得不上梁山。上山之后:率起义军三打祝家庄、打青州、闹华山、智取大名府、踏平曾头市→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力争招安,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屡放俘将、跪拜高俅→受招安→北征辽国→南灭方腊,损兵折将,被奸贼毒害“死于九泉,忠心不改”,“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宋徽宗为宋江等人封侯立庙作者赞颂其“忠义双全”“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水浒传》的艺术成就一、在人物塑造方面《水浒传》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描写人物形象时的类型化、模式化,达到了初步的个性化、典型化。(一)善于扣紧人物不同的身份、经历和遭遇,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并能写出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冲突和环境制约下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二)善于对人物进行对比映衬描写,突出表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主要人物:鲁智深与林冲的对比(三)注意多方面、多层次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写出性格相近人物“同而不同”的个性特点。李逵、鲁智深、石秀等人都表现出粗豪、急性的共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别。▼二、在语言艺术方面《水浒传》以民众口语为基础,对其进行润色和提炼,形成口语化、个性化、形象化、通俗生动的文学语言。(一)人物语言人物语言达到了个性化的高度,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二)叙述和描写语言精练准确、生动传神、通俗有趣、富有表现力三、在结构艺术方面《水浒传》有独自的特色和成就。《水浒传》描写百川汇海式的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历史和规律,反映“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奸逼忠反”的主题思想,决定了它在总体上采用百川汇海式的艺术结构。孙悟空形象孙悟空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最主要的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作者的主观意图是想通过塑造孙悟空形象来宣扬明中后期时兴的“三教合一”化的心学;▼但在具体的描绘中突破和超越了预设的理想框架,将孙悟空塑造成了一个桀骜不驯、英勇反抗、斩妖除恶、才智非凡、活泼乐观、坚韧顽强地追求自由平等与崇高理想的神话英雄形象。▼孙悟空是有个性、有理想、有才智、人性美的象征。《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其一,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等浪漫手法,超越时空、超越生死及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神异奇幻又植根于现实的艺术世界。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多有神通广大、变幻莫测的本领;描写的故事或上天入地,或翻江倒海,或兴妖除怪,或祭宝斗法;描写的环境则是天庭地府,龙宫冥间,仙洞佛境,险山恶水。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了一个奇幻美丽的艺术世界。而这种奇幻世界,又深深地植根于人间现实,让人感到真实。因为小说中“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其二,塑造艺术形象做到了物性、神性、人性的融合统一。小说塑造了很多似人非人、似兽非兽、似妖非妖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多是动物(或植物)的精灵,具有真实的动植物的自然属性,同时他们又具有奇幻的神通广大的本领,还富有真实的人的思想性格和社会属性。作者圆熟地运用物、神、人“三结合”的方法,而以表现人性为主体,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幻中有真的生动艺术形象。其三,情节和语言都具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从其故事情节来看,《西游记》善于以游戏笔墨把生死攸关的事情和战妖斗魔故事写得轻松自如,充满幽默和风趣▼《西游记》的语言也体现了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揭露和批判八股科举制度的弊端与腐朽,是《儒林外史》的中心内容。《儒林外史》揭批八股科举制度这一中心内容又分四方面:1.揭露和讽刺读书人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的种种丑态言行以及造成这种情况的社会原因。周进、范进就是作者描写和讽刺的科举迷中的突出典型。(2.揭露八股科举制度摧残了读书人的宝贵青春,使他们成为头脑简单、浅陋无知的庸才,考中得官后,就成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八股科举制度的得力工具3.揭露八股科举制度使一些读书人灵魂麻木、精神堕落,道德败坏。4.揭露和讽刺科举制度派生出的一批沽名钓誉的假名士的丑恶行径。《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一、着力描写了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