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一、建构主义的发展(一)从一则寓言谈起故事的启迪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二)建构主义在学习理论中的位置客观主义行为主义信息加工理论奥苏贝尔皮亚杰维果斯基布鲁纳建构主义客观主义把知识和意义看成是存在于个体之外的东西,是完全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的,而学习就是把外在的、客观的内容转移到学习者身上。建构主义强调意义不是独立于我们而存在的,个体的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学习是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和社会互动过程。从现实缘起来看,建构主义的许多观点是针对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而提出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习得的知识存在很多重要缺陷,比如:不完整:过于空泛,过于脆弱。惰性:无法在需要的时候进行运用。不灵活:无法在新的相关情境中迁移应用。二、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所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和解释事实。(一)知识观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二)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本身便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每一个“顽童”都有一个七彩的经验世界。(三)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共同体: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三、建构主义的两种取向: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个体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者个体是如何建构某种认知方面的或者情感方面的素质的,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是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心理学家(Anderson,Greeno,Reder,&Simon,2000)的共识:个体认知过程和社会互动过程在学习活动中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有些条件下,学习者可以通过脱离情境的方式来有效地学习抽象知识,但有时情境化的学习方式会更好。关于情境性认知的研究和关于个体内在认知过程的研究分别揭示了学习活动的不同侧面的规律。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一、生成性学习(一)理解的生成过程Wittrock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二)意义建构的有效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的可理解性2.学习者的先前知识水平3.学习者的建构性加工活动(三)促进意义生成的策略1.当前所学的不同知识成分之间的联系。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2.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先前知识之间的联系。举例类比&比喻证明述义解释推论应用二、认知灵活性理论与知识的深化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Spiro等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有两个特点:概念的复杂性&实例间的差异性。针对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领域的划分,Spiro等人认为,按照学习所达到的深度和水平的不同,学习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级知识获得&高级知识获得。Spiro等人认为,建构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级的知识获得,其核心任务是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三、探究性学习(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基本假设:学和做、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应用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学习者可以在“做中学”,“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各种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核心思路。探究性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基于项目式学习基本做法: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单元-项目,每个项目围绕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基本环节:提出驱动性问题、形成具体探究问题和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过程、形成和交流探究结果、反思评价。(二)设计型问题&解释型问题设计型问题:针对某种实际问题提出某种可行的设计方案。设计型问题往往需要学习者综合更多的相关知识来生成某种实践性方案,更有利于实践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解释型问题:针对某种现象提出一定的理论解释,说明其中的规律性关系及其原因机制。解释型问题要求学习者更多地聚焦在集中性的主题上进行深入的加工,提出某种理论解释,更有利于习得超越具体实践情境的原理性知识和基本的认知技能。(三)跟进性探究跟进性探究:跟进性问题解决,是指随着理解的深化而不断发现和解决更深层的问题的过程。跟进性问题解决是开放性的探究活动的核心过程。小结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组建当前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以及当前内容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而生成对知识的理解。建构性学习应该以深层理解为核心目标,而深层理解的体现之一是能够在复杂的、结构不良的情境中综合地、灵活地应用知识。为了建构深层的理解,应该将学习活动设置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通过跟进性探究来进行持续性的知识建构。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一、活动参与&文化的内化(一)内化理论:学习作为社会文化的内化过程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有意识地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自下而上的知识从具体水平向知识的高级水平发展,走向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概括,从而形成更明确的意义理解,更有意识地加以应用。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二)活动理论:学习是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实现的活动:主体与客观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感性实践过程。活动和知识之间存在着相互反馈、相互作用的关系。活动在内化过程其关键作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的一个核心特征。人的活动是在社会关系系统之中发生的,是社会性实践。实践共同体:围绕特定的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具有三个维度的重要属性:活动领域、社会圈子&实践方式。(三)支架性教学支架性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教学活动的中心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与成人以及同伴合作互动的环境。二、认知学徒制&情境性学习(一)认知学徒制认知学徒制: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1)学生观察专家示范某种活动(2)在教练的辅导下,学生尝试进行这种活动(3)随着活动的进行,外部支持、引导逐渐减少(4)学生不断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过程策略进行思考,用语言进行总结(5)学生对自己的进展过程进行反思,将自己当前的活动表现与最初的表现做比较,与专家的做法进行比较(6)学生以新的没有尝试过的方法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二)情境性学习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体现在实践共同体成员的活动和文化之中,学习者通过对该共同体的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形成这种知识。(1)真实任务情境(2)情境化的过程(3)真正的互动合作(4)情境化的评价(三)锚式情境性教学锚式情境性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三、知识建构共同体一个知识建构共同体是以一个思想的形成和持续改进为关注点的团体,其成员通过建构性的互动过程发展对于共同体有价值的思想。在知识建构共同体之中,学习者共同完成“思想”的生成和持续改进过程。学习者针对共同关心的探究领域发现和界定需要理解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形成初步的见解,并将这些见解作为观念对象在公共知识空间之中公开,而后相互对彼此的见解进行评点、质疑、改进、丰富和汇总,并延伸出新的问题。知识建构共同体的互动方式具有以下特征(1)关注问题,而非知识单元或主题。(2)追求思想的持续改进,而非得到标准答案或结论。(3)关注集体知识,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知识。(4)强调去中心化的开放互动,而非权威控制的互动。(5)强调知识建构的广泛“渗透”性。小结学习不简单是学习者个人完成的认知活动,而且同时是一个社会建构过程。学习是通过活动参与而实现的文化内化过程。学习者通过逐步深入地参与蕴含着某种文化的实践活动而理解有关的活动方式和规则,建构有关的知识技能。在此过程中,教师、更为成熟的社会成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脚手架”,引导、帮助学习者完成自己所不能独立完成的活动。学习者之间也可以互相提供知识和帮助,互为脚手架。借助这种认知师徒关系,学习者可以在真实性的活动中逐步内化为高级的知识技能。第四节建构主义的教学应用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Access)设计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Spiro等人提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获得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也应该使学习者能够从不同途径通达意义,获得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每一次通达会获得不同的意义建构。2.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设计支架性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教学活动的中心作用是为学习者提供与成人以及同伴合作互动的环境。3.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设计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学习者首先看到一种问题情境,他们要先运用原有的知识去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他们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常常要进行合作、讨论。4.自上而下(top-down)的教学设计即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二、建构主义教学的主要特点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2.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4.强调提供实际的案例和情景5.认为教师的作用只是帮助和促进作用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