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课题《归去来兮辞》与陶渊明的归隐情怀学科语文学段:高二第一学期年级高二相关领域教材书名:《语文》必修五出版社:人教社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围绕着两位大家对于陶渊明的评价,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归去来兮辞》中体现的陶渊明归隐情怀的内涵,并由此带起对陶渊明其他相关诗文的学习,在整合这些诗文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于陶渊明归隐思想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归去来兮辞》的思想感情。二.学生情况:1.《归去来兮辞》已经上过两节课。第一节课,反复诵读文前小序和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第二节课,补充介绍有关的背景知识,对文章内容进行进一步梳理,让学生领会陶渊明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复背初高中曾经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桃花源记》,《饮酒》其一其五,《读山海经》其十。进一步诵读课文,力争能背诵。补充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丰富对于陶渊明的认知。2.学生的认知情况分析。学生对陶渊明归隐的内涵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认识,一般都认为他这样做是为了排解在现实中的痛苦,陶冶性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远离官场的污浊之后,陶然于山水间,追求一种悠闲、逍遥、怡然之乐。应该说,陶渊明的归隐中有这样的情感存在,但这不是全部。学生们没有认识到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他热爱田园并不单纯是出于热爱自然山水,陶冶性情,而是在政治威压下,对于自我人格尊严的坚守,对于独立自由的精神家园的坚守,而且在他怡情山水的背后,深藏着心中的难以言传的忧愤。正是基于学生认识上的这种欠缺,才设计了这次专题课教学。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探究,交流教学手段:课件,打印的材料。技术准备:制作课件,打印诗歌材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学生通过自己对有关材料的学习、整合,能进一步体会感受陶渊明的归隐诗文中表现出的“质朴、真纯”的思想感情,认识陶渊明归隐的内涵。②通过专题探究,在深一层理解陶渊明诗文中表现的复杂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过程与方法:强调过程的学习和小组探究,围绕一个专题对多个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通过小组交流,形成自己的认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陶渊明真实、质朴的人格魅力,特别感受他面临困厄仍坚守品性的执着品格,体会他身上承载的中国文人追求独立自由的理想,探讨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问题框架本课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1.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评价陶潜: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对此,结合《归去来兮辞》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鲁迅对于朱先生的评价,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对于鲁迅的观点,同样结合《归去来兮辞》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3.关于他的归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逃避说,自得其乐说。结合提供的相关诗文谈谈你的看法。4.陶渊明的归隐在现代社会还有意义吗?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引入课题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书写的是陶渊明想像自己回到田园后心中的欣喜和愉悦,可以说,这篇文章是陶渊明和官场诀别的宣言书,也是他归隐情怀的集中释放。今天我们结合这篇文章探究一下他的归隐情怀和他归隐思想的内涵。在学之前,我们先打开书,把课文齐读一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陶潜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齐读全文以及文前小序把学生带入到上课的情境,并熟悉课文,为回答问题做准备归隐乐忧质性自然猛志常在高洁的品行不舍的追求坚守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第一步:关于朱光潜“静穆”说的探究陶渊明是一位伟大隐者,也可以说,他是一颗极其闪亮的“恒星”,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以来,他的追星族可是不少,今天我们就看一位他的忠实追随者——朱光潜先生——是怎样评价陶渊明的。(读投影内容)“静穆”是一种豁然大悟,得到归依的心情。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朱光潜先生对于陶潜的评价,根据这段文字可以见得,朱光潜先生认为陶潜浑身是“静穆”,他没有阮藉、李白、杜甫、屈原的金刚怒目,愤愤不平,那你觉得,从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中,我们读出了陶渊明的什么特征?(回答问题)质性自然,热爱自然。安然、闲适。悠然自得、超然物外。安宁、平和、闲适等等。通过提问,让学生概括自己对陶渊明的一般认识。为下文的探究做准备。下面我们就以《归去来兮辞》为例,谈谈你对朱光潜先生这句话的理解。注意用文中的语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根据。让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在问题的引导下,加深对陶渊明认识。以下部分为老师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结果。生:学生1,在第二段,“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还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这些就是说,他回到田园后,安然闲适,悠然自得,陶然于田园生活的一种,一种……师:(老师补充)一种闲适,一种愉悦之中。对吧?他写田园生活的句子,写出了他的悠然自得,这是一种静穆。生:学生2,在第四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句话是说,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就是说他乐天安命,超然。师:(老师补充)他乐天安命,超然,顺随自然,这是陶渊明的一种人生追求。生:学生3,我觉得还有第三段“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或命巾车,或棹孤舟”,他可以一个人,坐着小车,在山里面慢慢的行走,他没有那些当官者的排场,他很恬淡很自然。师:就是说,他“无案牍之劳形”,却有游园玩水之乐,是吧?老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确实看到了陶渊明安宁、闲适、悠然、超然等“静穆”的特点。第二步:看投影,之后再读课文,在大家基本达关于鲁迅“并非完全静穆”说的探究。这篇文章确实有很多地方体现了他静穆的一面,那还有一位大师,针对朱光潜的评价,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打投影)这位大师是鲁迅,大家也熟知,他是这样说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有点针锋相对哦。你觉得鲁迅说的有道理吗?从这篇文章中你能看出他不静穆的一面吗?就是不平和、不恬淡、不悠然、不闲适、不超然的一面。他还有别的情绪在里面,你从《归去来兮辞》这篇课文中看出来了吗?思考并准备回答问题。成一致的情况下,给出另外一个不同的观点,对学生形成一个刺激,激发他们深入思考的愿望。以下部分为老师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结果。生:学生5,鲁迅说的陶潜并非浑身是静穆,可以从第三段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还有第四段的“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看出。他的意思是,他不甘心于这样平静下去,他其实也想在官场里闯出点事业。师:“在官场里闯出点事业”,这是现在年轻人的话啊,你是想说,他也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对吧?生:对,所以我觉得他并非浑身静穆。师:咱们大家看他说的第一句,“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是他在什么情况下有这样一种感慨?生:学生一起回答,春天,万物生机勃勃。师:看到万物生机勃勃,可是他却想到的是什么呢?生:学生一起回答,自己生命将要结束。师:他想到自己生命逝去的一种伤感,这种伤感肯定不是闲适。还有张壮同学说的第二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看着很坚决,但是如果我们了解陶渊明的身世背景,就应该知道,这种坚决背后也有一种不甘心在,对吧。生:学生6,第三段“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我感觉,他归隐应该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在官场上得不到重用。师:“世与我而相违”,他和世事是格格不入的,所以你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他选择归隐,他的心情应该是什么样的?生:学生6,他并不是很情愿,有一种不甘心。师:有一种不甘在,回到田园,有一种忧闷在,有一种忧愁在。好,请坐。接着他刚才说的那句话,我们往下看,“悦亲戚之情话”,下面一句是什么?生:“乐琴书以消忧”。师:“乐琴书”,回家弹琴,是什么琴来着?生:无弦琴。师:对,是无弦琴,还有读书,为了“消忧”。他已经回到田园了,为什么还忧?还忧什么?生:学生思考,没人回答。师:这篇文章中写得特别明确吗?生:不明确。师:不明确。但是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陶潜回到田园,确实有“乐”的一面,(板书“乐”)他为什么回到田园感到怡然自乐,感到超然?生:质性自然。师:(板书“质性自然”)。他爱自然,爱丘山,所以他感到了一种快乐。但是如果我们细读文章会发现,在这“乐”的背后,有一种隐隐渗透出来的“忧”。(板书“忧”)第三步:提供两组新的素材,对以上两种说法进行深入探究。这是他在刚刚要归隐田园时做的一篇文章,喜悦更多一些,读完之后,感觉那种忧愁、忧虑要少一些,我们下面再看一组文章,这组文章是陶渊明归隐之后所作,有的作于归隐后的第二年,有的写于归隐后第八年、第十年,那时候他已经是五十岁左右了。我们看这两组文章,再来看这两个评价,是不是有不同的感受。学生7读《饮酒》齐读《归园田居》学生8读《归园田居》学生9读《杂诗》齐读《饮酒》学生10读《杂诗》齐读《读山海经》(老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提供的诗歌中有一部分没有学过,通过朗读,初步了解内容。从这两组诗,我们再看朱光潜和鲁迅对陶潜的评价,你更同意哪一个?三个人一组先讨论,说一说你同意的原因。学生分组分析诗歌,探究哪一个评价更准确,并结合诗歌寻找理由。提供问题,提供学习材料,但是不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自我发现能力。以下部分为老师学生共同交流探究结果。生:学生11,我觉得我比较同意鲁迅的观点,因为从《杂诗》其二可以看出来,“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是说没有人和我应答,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这是说,他心里是有一些苦衷的,但是,却没有人能跟他一起对答。然后还有“乃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想起有志不得施展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这是说他想做官,(老师提醒,不是做官,是想……)是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志向,但是没有适合他的那种机会,所以我觉得他还不是全都“静穆”的。师:你是说,他归到田园之后心里仍然有一种知音难觅的伤感,这种伤感可以见得他心中是有不甘的,他是有痛苦的,对吗?(学生肯定)所以你认为鲁迅说的更有道理。生:学生12,我替张勤补充一点,后面的那句“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有志不获骋”是说他是有志向的,但是因为当时官场的压制和政治的腐败,让他没法在那种制度下把他的做官表现得更,更……(学生思路有些不连贯)师:(老师补充)就是他没法把他自己“济天下”的愿望实现,是不?生:学生12继续,这句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志向没有实现。师:没有知音,还没有实现的机会。所以他心中的悲凄、悲愁就更加明显。生:学生13,我同意鲁迅的意见,因为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陶渊明应该有达济天下的雄心,但是在《杂诗》其五中有一句,“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这是说我未来不知还有多少时光,也不知何处是我的归宿。他已经归隐了,但是心中仍然想着兼济天下,所以他心中并没有完全的静穆,所以我同意鲁迅的意见。师:好。这句话应该调过来说,中国古人追求的是先“穷”还是先“达”?生:学生13,应该是先“达”。师:所以,应该是“达则兼济天下”,如果做不到的话,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穷则独善其身”,但是这时的陶潜并没有心情的平和,他心中还有“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这样的一种伤感,一种忧愁、忧愤。生:学生14,《读山海经》其十最后一句话“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表明他实现壮志的好日子最终未能等到。从这可以看出,他在以前的时候,也是有雄心壮志的,所以我也赞同鲁迅的观点。师:也就是说“良辰讵可待”这样的时机,他不是不想要,而是……(学生补充,没有等到)对,是等不到,所以他才会有这样的忧愤。师:咱们刚才说了,他归隐田园感到愉悦,是因为他有“质性自然”“爱丘山”的一面,那我们刚才读的两组诗,大家好像都看的是右边的一组,那左边的一组诗你觉得写的是什么?生:学生自由回答,“静穆”“质性自然”等。师:对,重在写田园之乐。从这三首诗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田园生活中是很快乐的,而且这个田园生活,和咱们在《归去来兮辞》中学的田园比较,这个田园写得更真切,更真实,他的那个茅舍屋前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