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欧洲服饰及中国服饰文化比较13级服饰一班:田苗苗2013229102二.中国中世纪服饰文化特点1.魏晋南北朝2.隋唐五代3.宋辽金4.明代一.欧洲中世纪服饰文化特点1.宗教的影响2.经济的影响3.建筑的影响目录一.欧洲中世纪服饰文化特点1.宗教的影响2.经济的影响3.建筑的影响1.宗教对服装的影响在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对服饰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早期盛行禁欲主义思想,无论男女的服装都不露体,遮盖严密、层层防护的宽衣大裙,使服饰脱离了与人体密切结合的关系独自存在或只为上帝而存在,最终导致不论权贵平民,服饰外形单一,其着装都是一个完全十足的宗教信徒形象,与希腊罗马那单纯、自然、质朴、充分体现人的自然之美不同,中世纪的服装造型夸张、装饰华丽,这种强调修饰之美的审美标准,最终导致人成为服饰的奴隶——不是服装去适应人,而是人适应服饰。另一方面,由于反禁欲斗争的高涨,人们渴望服装不断变化。人们往往以“荣耀主”为借口,制造夸张耀目的结构和装饰,这反倒使服饰的面料、色彩和造型不受个人因素的局限,成为独立突出的因素而受到设计师的关注,从而扩大了设计师的构想空间,因此也就为打破传统穿衣打扮的狭隘设计意识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即使是对日益更新的今天,仍有巨大的启发意义。2.经济对服饰的影响由于当时战争比较少,人们都过着和平的生活。在精神物质方面都有所提高,有了对美的追求,人们开始追求对服饰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服饰在经济的影响下得到了发展。以当时贵族为例,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3.建筑对服饰的影响中世纪,欧洲建筑特点深深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服装设计,包括服装的外轮廓造型、细节设计、服装配饰等都受到哥特建筑的影响。人们对中世纪建筑等艺术样式的贬称有“野蛮之意”。哥特式建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尖。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建筑之所以有这么显著的特点是因为:当时宗教盛行,人们在精神上都寄托于宗教,人们受宗教的影响比较深;其次是由于自然原因,欧洲积雪相对较多,这样建筑成尖形容易积雪融化后流水,从而使建筑不容易被压坏。因为如此哥特建筑才不断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在服装产业方面。城市建筑的发展带动着西欧服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衣服和材料复杂化了,妇女也开始参与服装业有关的各种行业。分工细了起来,出现了花边装饰、发饰制作、裁剪和成衣、毛皮缝纫、皮带扣和饰针制作、染色业、鞋类加工和手套制作等专业部门。服饰也开始趋向更为复杂和精细。3.建筑对服饰的影响哥特式时期,无论男男女都喜欢穿这种秀气的软皮做的尖头鞋,人们以其长为高贵。男子的尖头长度按等级不同有严格的差别。据说王族鞋子尖头长度为脚的2倍半为使细长的脚尖挺起,鞋尖装有填充物,甚至用铁丝加固。由于过长的鞋尖有碍行走,就用金莲子束于膝部,鞋尖的长度在14世纪达到高峰,最长可达1米左右。这些种类繁多的帽饰,充分表现出了人们对美的创造力和当时社会对审美的开放性。这也是服装古今、东西的交叉点。这对于现代高级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总体上来说,哥特风格在男女服饰的整体轮廓上,在衣服的袖子上,以及鞋子的造型上、帽子的款式上等都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形态。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出现了又高又尖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这一时期对于服装上最大的影响就是十三世纪受哥特建筑风格的影响裁剪上出现了新突破,宽衣直线裁、平面裁,使用了“省”的制衣原理,构成了以前不曾有过的侧面,出现了近代三维空间、窄衣型。人体曲线呈现被呈现出来,促使人们不断的追求美观。拜占庭时期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建筑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拜占庭时期早期的拜占庭服饰基本沿用了古罗马帝国的服装样式。随着基督教文化的展开及普及,服装的外形渐渐趋于保守、呆板,而服装衣料的种类及加工技术却逐步提高,丰富的装饰纹样及色彩搭配,成为拜占庭服饰的一大特点。女装丘尼卡长袍(stola)披风(paenulla)短斗篷(chlamide)拜占庭帝国的女性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的,甚至还要遮住脸和手。男装丘尼卡达尔马提卡(dalmatigue)帕鲁达门托姆(paludamentum)=短斗篷+一块装饰面料(tablion)达尔马提卡通常由整幅布裁成十字形对折,或由两块T字形布缝合,中间留领口。在款式结构上没有男女差别,但女式达尔马提卡长及脚踝,而男式达尔马提卡要短得多。材料通常选用克罗地亚优良羊毛制作,有时也用亚麻或棉织物。最初式样简单,后来,衣服上面的装饰逐渐丰富,面料上刺绣精美的纹样。使用者也从原来以平民为主,转为当时社会上有较高地位的基督教僧侣阶层。4世纪以后的达尔马提卡达尔马提卡+帕利姆帕利姆源自帕拉,拜占庭帝国早期,帕利姆和达尔马提卡一起作为外出服装穿着。头巾贝尔和达尔马提卡帕鲁达门托姆(paludamentum)拜占庭时代最具特色的外衣。是一种沿用自古罗马军用外套式样的,用长方形织物制作的斗篷大披风,其差异显示在长短的变化上。在胸口处缝上一块四边形的装饰面料,叫做“塔布里昂”(tablion),上面常绣有金色纹样。帕鲁达门托姆——斗篷丘尼卡+帕鲁达门托姆斗篷罗马建筑特点罗马式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并因其结实的质量、厚重的墙体、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於装饰的连拱饰而知名,显得雄浑而庄重。每座建筑有明确、清晰的形式,并且常常采用规则对称的平面,所以在与随後的哥德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尽管有地域特徵和材料差异,这一形式仍可以在欧洲各处被识别。罗马式时期所谓“罗马式时期”(Romanesque),是史学家对欧洲各国受古罗马文化影响的这一建筑样式的称谓,后泛指这一时期的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罗马式服饰是日耳曼文化吸收基督教艺术和古罗马艺术后形成的,是从古代宽衣向近代的窄衣过渡的一个阶段。罗马式并不是古罗马式的翻版,而是以古罗马式为主,以希腊式、拜占庭式为辅,再加上受基督教的普及所产生的宗教精神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泛化的风格。鲜兹:白色麻织物的内衣,有窄长的紧身袖子,袖口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布里奥:一种颇具特色的大喇叭袖筒形衣裙,领口呈倒三角形,有缘边装饰,其特点是具有细密绵长的褶皱外观,面料轻薄,臀跨处有带状饰物,松松地围绕两圈,在腹前打结下垂并缀有缨络。外衣布里奥通常比内衣短,长及膝,所以从领口、袖口和下摆可以看到露出的内衣。曼特尔(mantel)是一种类似托加,主要遮盖肩膀、胳膊和背部的无袖外衣,起着保暖、挡风沙和装饰作用。其平面结构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和半圆形的,又有带帽和不带帽的等不同款式。穿着方法根据其具体款式可分为胸前搭系,肩上搭系和套头式三种,面料选用锦、缎,并常以金银线作缘边。哥特式时期服饰所谓哥特式时期的服装指的是12世纪中期开始于法国,至14世纪末遍及全欧洲的一种与建筑风格相仿的服装风格类型。13世纪是哥特式风格服装的盛期,14世纪以后哥特式风格服装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而衰落,但在北欧地区仍延续到16世纪以后。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哥特式服装的特征:垂直线和锐角的多方面运用,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哥特式初期,男女服装造型的性别区分不明显,都以宽敞的筒形为主。13世纪,女装出现了“省道”(Dart),通过立体化的剪裁手段展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确定了三位空间的窄衣基型。14世纪中叶,男女服装造型开始分化,男子服装上重下轻,富机能性;女装上轻下重,富有装饰性。划时代的裁剪法哥特式服装典型样式:科特(cotte)修尔科(surcot)豪伯莱德(houppelande)勃艮第女装普尔波万(pourpoint)一种紧身外衣,由过去束腰紧身衣丘尼克发展而来,较之原来的样式有所加长,小圆领口、收紧的袖口和裙下摆常有饰边。男子衣身较短,少装饰;女子衣身较长,而且裙摆有很多褶皱,腰带系得较高。科特(cotte):修尔科(surcot)一种装饰性的外衣,男女样式接近,有无袖、半袖、长袖式样。男子衣身较短,两侧开衩到胯部,便于行动。女子服饰多为喇叭口的半长袖,露出里面的紧口袖,富有层次美,与之对应的裙摆也很宽大,呈喇叭状。男子的修尔科男子修尔科的袖子常在腋下开口,胳膊可从这口伸出来,让袖子垂挂在肩上。科塔尔迪(右下为男子)杂色服—装饰有家徽图案的科塔尔迪修尔科-托贝尔二.中国中世纪服饰文化特点1.魏晋南北朝2.隋唐五代3.宋辽金4.明代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佛道思想成为时尚,“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宽衣博带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轻松、自然、随意的感觉,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女子服饰则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同时,民族间战乱频繁,却也给了各民族在服饰上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机会,各民族服饰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妇女服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男子服饰主要为胯褶及两裆等。左图穿杂裾垂髯服的妇女(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北魏漆画屏风)。右图为戴小冠、穿裲裆的男子(河北景县出陶俑)。男女服饰特点男子魏晋以来,社会上盛传的玄学与道、释两教相结合,酝酿出文士的空谈之风。他们崇尚虚无,藐视礼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羁。在服饰方面,魏晋时期的男子已很少穿传统的额审议,他们穿宽松的衫子,衫领敞开,袒露胸怀。女子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主要发型为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发髻形势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势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撑假发的杈子,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服装商承袭秦汉的遗俗,有衫、裤、褥、群等形制,后逐渐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紧身的衫褥或者袄,衣衫以对襟、交领为多,领、袖都有缘边;下着长裙,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位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给人以俊俏潇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