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维新派在政治实践领域和思想领域都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是先进知识分子和开明地主,少部分清王朝的中下级官员或卸任官员,有些人还曾亲身感受过西方文明。早期改良派的革新思想一、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二、批判顽固守旧势力,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兴“贩运之利”、兴“艺植之利”、兴“制造之利”三、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民共主的议院政治。评价早期维新思想政治主张:体现了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的进步性。又表现出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反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却幻想着要对侵略者实行“战胜于无形,驾驭于不兵”的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在华特权。对侵略者的本性认识不清。反对封建专制,却主张保留皇帝,没有完全否定和彻底摧毁君主专制的决心。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科技理论,但有强调“中本西末”,说明早期改良思想没脱离浓重的封建思想文化的羁绊。肯定:为谋求独立、兴旺、繁荣而提出。有爱国热情和民主主义色彩。除了主张振兴民族资本以自强,早期维新思想家还推崇西方议会民主制度只停留在鼓吹宣传各自思想上,没实践戊戌变法后,维新思想体系成熟完整,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组织,践行了维新主张,影响更加深刻。重点介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分析各自的政治主张,并简要评价其思想价值与历史局限。第四章戊戌维新的政治思想第一节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一、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二、戊戌维新的政治主张三、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二节梁启超的自由民权思想一、维新变法思想二、自由民权理论第三节谭嗣同的维新思想一、谭嗣同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二、“冲决网罗”的社会批判思想第四节严复的自由思想一、以进化论为指引的维新思想二、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思想第一节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一、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二、戊戌维新的政治主张三、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康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康有为自幼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和浓厚的程朱理学熏陶。康有为的西学渊源当从结识张鼎华并接触西学书籍开始,而在游历过香港之后,更是深感西方法治文明的先进。康有为的思想从古文经学转向今文经学,尤其推崇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这也成为他政治哲学的思想起点。一、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有二:一是以公羊三世说和西方进化论为基础的历史发展观二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他的维新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特色,即“托古改制”的论证策略。康有为观点:进化论的历史发展观自由、平等的民权理论、以及“托古改制”的论证策略。二、戊戌维新的政治主张1895年,康有为在京师发起了“公车上书”,此后屡次向光绪皇帝上书主张变法维新。1898年,光绪帝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史称“戊戌维新”。核心纲领:用君主立宪代替君主专制,以日本为榜样,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资产阶级民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改革方面,主张废除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开启民权、设立议院,建立三权分立的权力运行原则;首先提出设“制度局”的主张,主要职能议政决策。由皇帝任免官员,同皇帝共同议政。架空军机处,掌握决策权,进而向议会制过渡。“富国为先”,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富国、养民、教民的措施,建议朝廷扶持民间农工商业、鼓励创新,重视科学技术。“移易民心”,改造文化教育。国家的强弱,取决于人才的多寡和兴衰。发展新式教育、培育新式人才是改变中国经济落后、国力颓废局面的重要途径。效仿日本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三、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大同思想则是完美政治理想。形成也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从1884年大致写成《大同书》,1913年《大同书》发表甲、乙两部,直到康有为去世八年后的1935年该书全部发表。全书共30卷,20余万字,其政治思想包括人类社会的问题与理想境界、大同理想的制度设计等主要方面。“苦乐”“平等”“仁爱”分析人类社会的问题。人类的痛苦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因此要通过实现平等来消除差别,以达到仁爱。仁爱以平等为前提,平等程度越高,仁爱便体现得愈加强烈,人类也就更为高尚,仁爱就是大同世界的根本标识。《大同书》中提出,“大同”应当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人平等并实现民众自我治理的理想社会在经济上实现了财产公有,根据社会需要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在社会结构上实现人人平等,消灭阶级。《大同书》一方面体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政治价值的追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缺乏现实态度的乌托邦主义。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大同理想对戊戌维新时期中国政治变革也没有起到实际的影响和作用。第二节梁启超的自由民权思想一、维新变法思想二、自由民权理论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5年,梁启超参与其师发起的“公车上书”运动,全身心致力于维新事业。在随后的20余年里,梁启超成为《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以及《新民丛报》等刊物的主笔,极力宣传变法维新与君主立宪思想。出任袁世凯的司法总长,但因不支持袁世凯复辟而与之决裂;出任段政府的财政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任教,致力于史学研究与教学工作。优秀的政治活动家和政治思想家,梁启超著作等身,《饮冰室合集》,在哲学、政治、历史、经济等诸多领域里都有重大的理论贡献。梁启超9个子女个个成才•梁思顺长女:善诗词•梁思成:建筑学家,第一届中国院士清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普林斯顿大学名誉博士•梁思永:考古学家,第一届中国院士清华留美预备班哈佛大学•梁思忠: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教官弗吉尼亚陆军学校西点军校英年早逝9个子女个个成才•梁思庄次女:图书馆学家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梁思达:经济学研究南开大学•梁思懿三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从事对外联络工作燕京大学参加革命1941留美学美国历史•梁思宁四女:南开大学投奔新四军革命•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专家,199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17岁留美普渡大学辛辛那提大学(硕博)一、维新变法思想维新派观念里,救亡图存是变法维新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动力。梁认为,西方国家之所以强大就在于积极求变,中国也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主动进行改革。批评洋务派中体西用没有触及中国的根本问题,变法的目的在于使国家富强,因此必须变革政治体制。人民获得民主权利则是国家富强之根本,真正的求变是“以群为体,以变为用”。梁启超的变法主张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经济,振兴交通,打破经济发展的阻碍;第二,废科举,兴学堂,改革官僚体制第三,建立法制,完善中国的法律体系第四,开民智,实行君民共主;第五,设立报馆,翻译西方书籍,宣传变法维新。二、自由民权理论梁启超政治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的自由民权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以进化论思维为前提的政治发展观认为人类社会必然从低级走向高级,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三世六别说”民主政体是人类政治制度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理想的政治生活。2、自由民权观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在于专制制度下的国民没有自由可言,中国欲富强则必须伸张自由,四种自由:政治、宗教、名族和生计自由。而建立民主政体是中国政治改革的核心问题中国应该建立像日本一样的君主立宪制度,其中,开议院和制定宪法是关键。“开民智”是前提,学校要培养学生民主之智,并以西方政治观念教育民众。立宪法是开民智的目的,开民智是立宪法的前提,二者密不可分。立宪和共和是两种不同的民主形式。根本问题是如何构建民主制度基础上的自由民权。3、民治思想关注民主自治对于国家的积极价值,并论述了政府与人民的权限划分问题,认为这个权力界限不是永久固定的,它应随着文明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政府的职能仅限于保护国民自由权利不受他人侵害,只有当人民自由受到侵犯时,政府才有干涉的必要。还包括地方自治,与传统意义上得地方割据不同,要在中国建立类似西方的联邦制度。第三节谭嗣同的维新思想一、谭嗣同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二、“冲决网罗”的社会批判思想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他并不热衷科举考试,更喜欢四处游历,接触到一些西方知识。他在浏阳设立卫学会,讲新学,又开设算学格致馆,介绍西方科学知识。1898年,康有为推荐谭嗣同进京觐见光绪帝,并获得军机章京的职位。谭嗣同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并称“军机四卿”,实质上同康有为等人成为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改革的核心骨干力量。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他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和康广仁从容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主要著作《仁学》,后人将其他著作整理编《谭嗣同全集》出版。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谭嗣同维新思想的理论基础谭嗣同的《仁学》具有超强的哲学思辨气息,他试图通过形而上学的论证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主要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以“仁”与“通”为核心的本体论。世界万物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的联系,事物因相通,相互维系,相互吸引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宇宙的本体和世界普遍的规律性,他称之为“仁”;世界万物普遍联系不同事物之间之所以能“通”,是因为有所谓“以太”的作用。另一是“器道观”与“日新”说。谭嗣同批判顽固派的固步自封,创造性地颠覆了传统的器道观,提出并论证了“道器一体”认为中国必须全面学习西方,不仅要学习科学技术,也要变革政治制度,这样才合乎社会发展需要。“日新”说批判了封建传统观念的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要求我们不断打破旧有规则,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发现规律,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创建新的政治制度。二、“冲决网罗”的社会批判思想谭嗣同在《仁学》中提出要冲决一切网罗,打破陈腐旧式的政治专制与道德压迫。所谓“冲决君主制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的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认为它的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为统治者在精神上压迫民众服务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规范必须被废除,民众才有精神上的解放。谭嗣同不遗余力反对封建专制,揭露封建帝王都是独夫民贼,只会用尽一切办法奴役人民。君主专制制度实质上就是强盗政治,受压迫和奴役的民众必须奋起反抗,冲破专制制度的网罗。第四节严复的自由思想一、以进化论为指引的维新思想二、以法治为基础的自由思想严复(1854-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幾道,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军舰驾驶,1877年保送到英国留学。英国的民主运动、天演论思想以及功利主义思想家密尔都给了严复极大的影响。归国后在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任总教习、会办总办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主张变法维新,反对君主专制;1897年他在天津创办了《国闻报》,成为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阵地。戊戌政变后,严复乃殚心译书,想通过翻译西方思想家的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先后翻译了耶芳斯的《名学浅说》、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和《群己权界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甄克斯的《社会通诠》以及赫胥黎的《天演论》,后世称为“严译八大名著”。1912年,严复任北京大学校长、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等职。1916年袁世凯死后,严复开始赋闲生活,于1921年病逝世于家乡福州。除了他的译著之外,今存《严复集》。一、以进化论为指引的维新思想严复深受达尔文、斯宾塞和赫胥黎等人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的影响认为社会制度从低级向高级衍化发展具有正当性,所以落后的封建制度必然会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严复主要从思想文化层面思考中国落后的原因,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文明的内在精神,即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西方社会在学术生活上追求“黜伪而崇真”,在政治生活中坚持“屈私以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