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1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标: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这次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3、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第2课最可爱的人课标: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⒈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了解)。⒉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目的),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英雄人物: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他们发扬了爱国主义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2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⒊结果:抗美援朝战争的取得胜利(标志:《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⒋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第3课土地改革课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⒈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②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③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④意义: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课标: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⑴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3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⑵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⑶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⑷成就: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一批现代工业企业建成投产,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大为改观;粮、棉连年增产。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⑴制定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第5课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夫人社会主义改造;2、实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3、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社会变革,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通过农业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赎买等多种形式进行的。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课标: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4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良好开端: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指出当前国内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①大跃进:是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运动。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结果: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结果:严重脱离了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原因还有: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的行为)⑶失误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⑷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⑸左倾错误的纠正:①对国民经济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结果:从1962年开始,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二、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957—1966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如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等)。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英雄模范人物:“铁人”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雷锋、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们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第7课文化大革命复习目标: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5简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法制和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复习知识点:一、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原因:毛泽东对当时阶级形式错误的估计;2、1971年,林彪叛逃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3、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1976年粉碎“四人帮”;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复习目标: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复习知识点: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背景:真理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思想基础:邓小平发起拨乱反正的思想解放运动;3、主要内容:(1)思想上:会议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2)政治上: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组织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从这次全会揭开序幕。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一、法制建设的成就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6⒈法制建设的任务: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护改革成果,切实保证人民行使民主权利。⒉1982年新宪法,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⒊1986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了民事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⒋1979年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作较大修订。(有效地保证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发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⒉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82年又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⒊新时期又制定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政策(包括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⒋实行政治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改变现行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改革中实行政企分开,同时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第9课改革开放课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发展商品经济。⒉农村的改革: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县等地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包产到户逐步完善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7意义: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乡镇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条件。此后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⒊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各地办起了大批乡镇企业,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⒋国有企业的改革: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②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目标: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效益。作用:这些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提高了企业的效益。⒌民营企业的勃兴: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