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政学1.市政的含义:指城市的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促进城市发展、解决各种城市公共问题、有效地管理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城市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以及城市公民、利益群体等对公共政策的各种影响活动。市政的内涵:这个定义所揭示的市政的内涵有如下几点:(1)市政的核心主题是公共权力机关。(以公共权力机关来表示市政主体的广泛性和权威性,体现了我国市政的特点。除涵盖了国家政权机关作为市政主体外,它还肯定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2)市政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公共政策。(3)市政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实现公共利益。(4)市政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2.市政的特征:(1)政治性,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2)整体性,市政是一个由各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3)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4))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方面的静态结构,它更是一个有序的动态过程(5)双重性,市政要力求将国家整体利益和本市局部利益协调一致,其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3.现代市政发展的趋势:1、市政问题复杂化城市中广泛存在的贫穷、不平等和两级分化、地方腐败蔓延和暴力上升问题,是城市问题成为全球性的普遍问题,使得市政问题越来越复杂。2、市政职能的变化全球化和信息化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形态。今后市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是为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各种快件、高效的公共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3、政府的角色改变以前政府是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配置的猪蹄,现在政府往往承担城市发展推进者的角色。4、市政管理手段现代化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市政管理手段也日益现代化,主要表现为市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4.城市的发展阶段:(1)原始城市阶段(2)封建城市阶段(3)近代城市阶段(4)现代城市阶段市政学是研究城市公共权力机构,特别是城市国家行政机关对城市有关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市政学也就是研究市政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城市市政学、城市政府学和城市管理学是市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市政学是城市政治学、城市政府学和城市管理学三者有机结合的科学。市政学的研究对象:(1)市政学要研究市政主体,市政主体是城市公共管理的责任承担者。(现代市政更多体现了治理的理念,城市治理强调市政管理中城市利益相关者对城市发展的广泛参与,注重政府与企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伙伴关系。)(2)市政学要研究市政客体。即市政管理内容。(3)市政学要研究和探索市政管理对策和规律。由此可见,市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包含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在内的各种市政现象。作为一门学科,市政学不能停留在对某种现象和过程的一般描述上,而要探究这种现象和过程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即客观规律。市政学就是研究市政现象、市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5.城市的含义:城市是指那些人口集中稠密,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人口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中心地位的区域,属于社会、经济、地理概念。2.城市的特征(1)城市要素的高度聚集性。(2)城市运行的复杂性。(3)城市系统的开放性。(4)城市文化构成的异质性。(5)城市管理职能的区域中心性。城市的发展历程:原始城市阶段、封建城市阶段、近代城市阶段、现代城市阶段。3、现代城市发展的新环境1)全球化与本土化:现代城市新的政治环境2)新技术和“新经济”:现代城市新的发展形态3)资源更新与创新:现代城市发展的新动力4)新管理与新治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思潮6.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和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农村的地理扩散过程.。(三条途径:原有城市的扩大、非城市去向城市区的转化和新建城市三条途径)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什么推动城市化的发展)(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市场化是城市化的作用机制(5).制度性安排是城市化的现实支撑5、城市化的表现形态:1、集中型城市化和扩散性城市化2、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3、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8.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1).在发展动力上,采取以政策型调控为主,工业化带动为辅的机制(2).在发展模式上,出现“乡村城镇化”和“人口城市化”的双重模式(3.)在发展形态上,出现了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迁移的半城市化现象(4.)在发展布局上,出现城市地区分布不均衡现象9.城乡一体化概念: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城乡职能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等内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趋势:1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区域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群成为城市化发展重点。3城乡二元结构逐渐向城乡一体化转变4城市国际化程度逐渐加强5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10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的原则:(1)坚持与产业升级同步提高、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原则(2)坚持市场调节为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的原则(3).注重城市化内涵发展、坚持提高竞争力的原则(4).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适宜人居的绿色城市化原则(5).坚持城市发展模式多样化的原则11.城市群的概念:城市群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各类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托交通网络组成的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统一体。12.我国基本六大城市群:京津唐、辽中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1、市政组织体系是指参与市政活动的各种组织主体,包括城市政权组织、政党组织、政治社团和其他非营利组织等。大体分为两类:国家政权机关,包括立法、行政、司法三个权力机关;二是非国家政权机关,主要包括城市中的政党、政治社团等组织。2、国家政权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非国家政权机关的市政组织: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政治社团、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市政过程:是指市政组织体系中的国家政权机关与政党组织、政治社团等多元主体围绕城市管理活动的运行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围绕城市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环节的活动过程,也是管理城市公共事务,解决城市问题和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的过程。市政决策过程1)(最主要的)主体:市委、市人大、市政府2)市委是重大决策的核心主体;市政府一般被认为是市政决策的最主要主体;而人大的决策更多的是一种确认性的决策。3)我国市政决策过程的改进:市政决策应当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加以改进。首先,市政决策主体以执政党为核心,但并非由执政党包办。其次,市政决策中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最后,应当把市政决策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化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避免市政决策的任意武断、个人专断,充分保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整版:市政决策应当按照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加以改进。首先,市政决策主体以执政党为核心,但并非由执政党包办。(在市政决策的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划分党政在职能上的分工,执政党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在重大决策中发挥领导和引导作用,其他食物应当充分授权城市政府,以发挥城市政府专业化管理的特长,灵活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问题。);其次,市政决策中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咨询作用(如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等吸纳相关专家参与城市规划制定与管理,提高市政决策的科学性);最后,应当把市政决策的各种主体之间的关系以法律化的制度形式固定下来,避免市政决策的任意武断、个人专断,充分保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市政监督过程含义:是指市政监督主体对城市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履行行为与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的监察与督导过程。监督方式:1)外部监督:政党监督、权力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2)内部监督:上下级、平级之间的监督;审计监督;监察监督;预防腐败。6、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公民参与的地位和作用一、公民参与的作用:(一)公民参与对于城市公民个人的意义:1)有助于表达公民自己的需求,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有助于提供公民自我发展与选择的基础3)有助于增进和发展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动的力量,解放个人的潜能,建构有效能的公民,在参与的过程中纠正现代公民对于政治的偏见(二)公民参与对于城市社会发展的意义:1.)有助于调整社会与国家的结构关系,改变国家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的现象,增强社会的自我治理能力,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二者合理边界的确定2)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3).有助于塑造规则意识和诚信观念,建立合作关系网络,促进社会资本积累,为城市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三)公民参与对于城市政府治理的意义:1.)有助于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强化公众监督,遏制腐败,保障公共利益2.)有助于促进公共政策质量的提高和政策的高效执行,提高管理效率3.)有助于促城市是管理的民主化,提升政府的民主化水平,推进其民主化进程4).有助于增进公众对于政府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合法性。我国市政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1公民参与缺少制度基础,也少有法律保障。使得公民参与缺少系统性而呈碎片化状态。2城市政府推行公民参与往往是在外力推动和媒体传动下的被动行为,公民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形式化、表演化色彩,有被操纵的风险。3公民参与的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相关技术少,公民参与的效果不尽如人意。4公民参与的角色定位还比较单一,更多的是把公民限定为决策信息的提供者抑或公共服务的消费者,对于公民作为依法行政的监督者、市政管理绩效的评价者、市政管理的合作者和公共物品的共同生产者的角色重视不够。市政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完善与提升方法1)进一步完善公民参与的基本条件2)充分保障公民参与的代表性3)综合考虑公民参与的正负效应:(a)管理成本增加(b)特定群体参与追逐特殊利益,会导致更广泛的公共利益的缺失(c)公民参与中的保守力量和既得利益者有时会阻滞对城市发展有利的改革市政体制市政体制:即城市政权的组织形式,是规范城市内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城区市的政党组强与国家机构之间以及城市的国家机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的各种法律、规章和惯例的总称。它的本质是围绕政治权力的配置,处理城市中的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市政体制的内容:1、城市政府与其上级政府之间的关系。2、城市政府于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的其他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3、城市的代议机构、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之间的关系。4、城市的国家机构与政党组织、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5、市级国家机构与所辖区、县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的市政体制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特点:(1)多数城市不辖区县,市县分离,建制性质单一。(2)城市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地位,普遍拥有自治权力。(3)市政体质类型多样、形式灵活。(4)市长、市议员、市法官一般由市民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相互制衡。(5)各党派以竞选方式取得执政权或参政权。(6)大量利益集团和非营利组织发挥了重要的政治参与作用。我国的市政体制特点28我国市政体制的特点:1城乡合治,建制性质双重2不同建制,行政地位不一3组织设置,结构形式同一4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5中共市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29.我国市政体制改革发展方向:我国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扩大城市管理自主权(2.)城市管理重心下移(3.)调整层级结构(4.)创新管理体制(5.)建立规范、高效、民主的市政体制26.市领导县体制的含义、弊端存在的问题市领导县体制我国地级以及地级以上城市都有领导县的权力,其领导的县也是该市的组成部分,市与其领导的县、县级市之间构成纵向的上下级关系,市对县、县级市拥有绝对的领导权,这种体制被称为“市领导县体制”弊端:(1.)“地级市管县”缺少充分的法律依据(2.)管理成本增加,行政效率低下(3.)市县矛盾突出,不利于城乡统筹原因:市领导县的体制的形成有其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