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从起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的生物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的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35)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和意义(45)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终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解决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辨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辨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辨证发展过程。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区分标志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性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开始新的量变,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辨证关系(68)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8.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9.生产力的结构(100)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10.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观点: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人民群众及历史作用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生产了人们生活必需的物质资料,提供了从事其他活动的物质前提。(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2.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13.影响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因素(165)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4.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157-159)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或者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利润率:p’=m/(c+v)15.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159)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62)它们的价值是在工人生产它们的过程中形成的,在它们参加产品的生产时,只要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而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17.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及职能形式3个阶段:第一,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生产阶段,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用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此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3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18.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和生产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证券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20.垄断与竞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通过互相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控和控制。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有竞争就有垄断,垄断是竞争的产物,垄断是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21.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192)跨国公司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重要形式之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是国际垄断同盟的高级形式。22.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基本形式(190)第一种是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第二种是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第三种是商品资本的输出。23.经济全球化及表现(194)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24.社会发展史上几次飞跃(21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性飞跃。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25.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223)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26.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历史条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27.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3个阶段1、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独立社会)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社会)3、“自由个性”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二、基本理论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内容、意义)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内容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理论意义: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根据上述对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2.实践及社会生活的实践性(34-3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和意义4.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5.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47)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总之,认识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8.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9.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两次飞跃及实现条件(69)两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现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78)首先从真理本性看,真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意义:我们必须把实践对真理的检验,看做是全部人类的实践即无数个别的、历史发展着的、整个社会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实践检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