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小学教学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工作记忆有何特点?工作记忆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的保留大约是10至20秒(E.Gagneetal,1993)。超过这一时间,信息或者消失,或者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转入长时记忆。由于工作记忆对信息的保留时间短,因而也被称作短时记忆。比如,用过陌生电话号码后,如果不加复述,它很快便从记忆中消失。第二,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G.Miller,1956)。由于工作记忆只能容纳少量的信息,因此,它成了“信息加工的瓶颈”(E.Gagneetal,1993)。比如,一次记忆的陌生电话号码超过9位,除非你用笔记下来,否则你可能记不住或记错。第三,信息处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正在被个体意识着、思考着、使用着。当你听课时,阅读并理解文章时、解决数学问题时,你便正在使用你的工作记忆。因此,工作记忆是完成各种心理操作的“工作台”。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3、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答:第一,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4、提问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答:提问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当教师提出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问题时,老师可以确定学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有关的学习内容或是在某些特殊的知识点上没弄明白;第二,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对理解水平进行自我监控的机会,使学生确定他们是否理解了所呈现的信息,是否需要帮助;第三,提问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地进行信息加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和使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二、辨析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1、掌握了知识就等于形成了技能。答:错误。技能的形成以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了技能。这也就是说,缺乏相应的知识基础,对某种技能的学习将成为不可能。但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形成了技能。比如,一个人掌握了水的浮力特点、游泳的基本动作要领、呼吸要领,并不能说他就掌握了游泳技能;再如,许多足球评论员对场上球员的表现指指点点,对关于足球的知识了解得很多,但让他上场,肯定还不如他所批评的球员。从另一方面来看,已经形成的技能又是掌握新知识的基础。比如,英语听力技能的形成有助于我们获取更多的用英文表述的知识。由此看来,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提高是高效获取新知识的有力保障。2、专家与新手在理解和表征问题上存在差异。答:正确。面对不熟悉的问题,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家花费其中大量的时间来对问题进行质的分析,而新手却匆匆选择一个方法,然后用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它。举个例子说,假如专家用5分钟解决一道题,新手要用10分钟;专家用其中60%的时间(3分钟)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确定解题计划,而用余下的40%的时间具体执行计划;相反,新手用4分钟的时间来计划,这看起来比专家用的时间还要多,但实际上只占新手整个解决问题时间的40%。因为专家能在具体操作前花很多时间进行周密的分析,这就保证了他的解题方向往往是正确的;而新手却会不顾毫无进展的事实,而执拗地把一个方法坚持下去。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1、论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1)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大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是有意义学习的两个标准。(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前提条件:第一,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第二,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第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以上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适当性,包括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新观念与同化它的原有观念的分化程度;原有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度三个方面。(4)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奥苏伯尔称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即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自己的学习理论为“同化论”。原有观念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对新观念进行同化,即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2、论述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的措施有哪些?答:一、激发与维持外来动机的措施: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的动机作用。长远目标的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其功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要求。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要尽力与个人的学习能力相一致,过高的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差距较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即,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也将进一步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例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关于了解学习结果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已为许多实验所证明。二、激发与维持内在动机的措施(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激发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从而在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把学生引入到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从而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积极的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设疑”引起认知矛盾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颖有趣;(3)要有适当的难度;(4)要富有启发性。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之前,教师提出“把一块砖放在沙地上,怎样放才能陷得最深?”的问题,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内在动机始终处于激发状态。(二)发现学习也是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布鲁纳(J·S·Bruner,1960)在他的《教育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内在动机的概念并倡导发现学习(详见第八章),认为发现学习有助于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他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学生把“有所发现”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使学生有可能把发现本身作为一种自我奖赏而推动自己的学习活动。例如,在地理课上,当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之后,教师将只标有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没有地名的“空白”地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指出哪一个地区具备建设城市的可能性。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会指出许多地方可以建设城市并考虑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进行论证。最后再与真实的地图相对照。在这种发现学习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水平大大提高。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己收集、加工、分析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发现学习。(三)培养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内在兴趣,就会渴望获得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四)利用原有兴趣、动机的迁移兴趣、动机迁移是指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把学生从事游戏等其它活动的兴趣和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