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學派與管理哲學Chapter1第一節『管理』的涵義(WhatIsManagement)一個好的管理者,既會『做事』,更會『做人』。(Dothingright,Dopersonwell)「管理」泛指經由他人力量去完成工作目標的系列活動;是「管」人去「理」事的方法。=成功管理者(SuccessfulManager)做事專業+做人成功(一)管理最終目的,在發揮群體力量所以「管理」是講求凝聚「群力」(grouppower)的方法,是「人上人」的才能;「技術」是講求提高「個力」(individualPower)的方法,是「人下人」的才能。一個好的管理者,其本身必須先是一個會「做事」的技術擁有者,同時也必須是一個會團結眾人力量的會「做人」的人。(二)好的管理者要有三種能力(capabilities)第一是做事的「專業技能」(professionalskills)第二是做人的「人性技能」(humanrelationshipskill)第三是做主管的「觀念決策技能」(conceptualanddecision-makingskills)。(一)專業技能成功管理者應具備三種能力(二)人性化能力(三)觀念化決策能力(三)不同年齡就業階段,有不同的技能需求。當一個人漸漸從「人下人」的技術操作員往上升等,成為「人上人」的管理人員時,他「做人」的才能漸重;「做事」的才能漸輕。(1)23歲35歲‧做事比較重要(一階段)(2)36歲50歲‧做事與做人同時重要(二階段)(3)51歲65歲‧做人比較重要(三階段)二.培養管理能力的二套系統第一是有關企業「做事」系統(businesssystems)的行銷、生產、研究發展、人事及財會(財務會計)、採購、資訊等功能。第二是有關管理「做人」(managementsystems)的計畫、組織、用人、指導及控制等功能。這兩套能力就叫做「企業」與「管理」能力,也叫做「做事」與「做人」能力。管理能力的二套系統=管理能力+做人系統的能力做事系統的能力<企業功能><管理功能>策略研析採購生產品管物流儲運銷售售貨服務財金、資訊計劃、策劃組織、用人督導、指揮及協調管制考核研發R&D第二節管理思想學派(ManagementTheorySchool)古典學派或傳統學派(ClassicalSchool)行為學派(BehavioralSchool)近代管理思想學派古典學派或傳統學派(ClassicalSchool)傳統的古典學派主要以下列三派為主:(一)泰勒的科學管理(二)費堯的管理程序(三)韋伯(MaxWeber)的層級結構模式泰勒的科學管理泰勒的「科學管理」(scientificmanagement)觀點取向主要有四項原則:1.尋找最佳工作方法2.科學化的選擇工作人員3.生產獎金的激勵4.領班與作業員區分費堯〈管理程序學派之父〉的管理程序分工原則權責原則紀律原則指揮統一原則目標一致原則個人利益應服從共同利益原則獎酬公平原則集權原則層級節制原則職位原則公平原則1職位安定原則2主動原則3團隊精神4費堯十四大管理原則費堯管理的14項原則1.「分工」原則(divisionoflabor):指分工專業化,以提高「熟能生巧」之工作效率。2.「權利與責任對等」原則(authorityandresponsibility):指有責任才有權力,無責任即不可有權力。責任及權力之重量應相等。3.「紀律」原則(discipline):指嚴懲不遵守規定之員工,維持組織的嚴謹紀律,以確保產銷的高品質水準目標。4.「統一指揮權」原則(unityofcommand):指一個員工原則上由一位主管來指揮,即指揮系統單一化。5.「統一管理」原則(unityofdirection):指一個公司或集團的同一目標之產品事業部門或地區事業部門,應由同一位高級主管來負責管理(計劃、協調與控制)。費堯管理的14項原則6.「個人利益小於團體利益」原則(subordinationofindividualintereststothecommongood):指不可以因私利而害公義。7.「員工薪酬」原則(remunerationofpersonnel):指員工薪酬應包括公平待遇,績效獎勵及適度專案簽呈獎勵。8.「集權化管理」原則(centralization):指決策權之集權化或分權化程度,應視工作複雜度及組織規模大小而調整。9.「階層連鎖」原則(scalarchain):指任何組織體除了垂直階層式之指揮報告體系外,應再有平行單位之跳板式協調溝通鏈網存在,以加速機動性。費堯管理的14項原則10.「秩序」原則(order):指任何人、事、物都應有其定位與順序,不可混亂。11.「公正」原則(equity):指合情(friendliness)上再加合理(justice)。12.「員工穩定」原則(stabilityofstaff):指應在待遇上(payment)及工作成就上(achievement)留住能幹的好的人才。13.「主動發起」原則(intuitiveness):指鼓勵機構內成員有主動發起及創新改造之精神。14.「團隊精神」原則(SpiritdeCorps)韋伯(MaxWeber)的層級結構模式他認為層級組織係反映現代社會需要的產物,對於大而複雜的機構而言,層級結構是必然的組織方式。他也認為此種組織模式較其他方式更為精確、嚴密、效率與可靠衡量「層級化」或「官僚化」程度高低的六個構面:1.權威階級(層)嚴明的程度。2.基於功能基礎所採分工的程度。3.每位員工權責規定細節的程度。4.工作程序或步驟詳盡之程度。5.人際關係方面鐵面無私的程度。6.甄選或晉昇取決於技術能力之程度。凡在以上六個構面程度愈高者,其層級化及官僚化程度也愈高。羆参┎︽現皘其他部會教育部經濟部財政部交通部各縣市政府各局處中小企業處國貿局商業司工業局智慧財產局投審會商標局各組政府機構,即是典型的韋伯層級官僚模式,形成層層管理與節制現象。案例艾默生的效率12原則1.工作目標明確(clear-outobjectives)2.命令指示客觀(objectivityofordersanddirectives)3.允許諮詢參考(participativeconsultativeness)4.重視紀律與制度(disciplinesandsystems)5.薪資賞罰公平(fairnessofpaymentandpenalty)6.資訊記錄準確(accuratedateandinformation)艾默生的效率12原則〈二〉7.生產排程早定(earlyscheduling)8.工作任務規定標準化(task-standards)9.工作環境標準化(environment-standards)10.產品規格說明及操作標準化(product-standards)11.操作說明標準化(operation-standards)12.獎勵效率及潛能之發揮(efficiencyandincentiveness)傳統古典學派的特色傳統古典學派的特色(四)層級結構化,每人都被安排好。(三)追求工作效率化(二)物質酬勞可解決問題(一)假設人為經濟人圖1-9傳統古典學派之缺點傳統古典學派之缺點(一)外部環境影響。過程封閉,未考慮(二)略人性與精神面。對人過份簡化,忽(三)經實施。多為直覺推論,未(二)高科技技術不斷創新突 破,使產銷作業改變。(三)資本主義及工業化結果 ,對社會、人與人及家 庭結構也產生改變。(四)個人價值觀的改變。(五)資訊化及統計調查技術 精進,而重視數據化解決問題。(一)組織規模急速擴大,使組織管理益加複雜。導致古典理論改變因素行為學派(BehavioralSchool)(一)梅約(Mayo)的「霍桑研究」霍桑是美國西方電氣公司(WesternElectricCo.)一個工廠之名稱。這家公司邀請梅約等三位哈佛教授在一九二七年起在霍桑工廠進行「人際行為研究」。此項研究在觀察工作環境、工作小時數、休息時間等因素對產量之影響。依古典傳統理論來說,當這些條件變差時,產量會減少。但是此實驗中發現結果並未如此;而係另有人際關係、動機、管理方式型態等因素而產生重大影響。與傳統學派之不同行為學派將組織視為一種「社會系統」,是由個人、非正式群體、不同群體間關係以及正式組織締結所形成。在研究方法方面,也遠比傳統古典理論較為嚴謹及有系統。此派將「人」擺在「第一位」而「效率」則為「第二位」,認為應該重視人性需求之滿足及其自主性與豐富化。此行為學派在早期時,也被稱為「人群關係學派」(humanrelationsschool)。近代管理思想學派(一)系統與數量取向的觀點(systemschool)(二)Burns&Stalker的「權變取向」管理觀點系統與數量取向的觀點(systemschool)Churchman認為所有的系統有四項特色:1.系統均存在於其所處的環境當中。2.所有的系統同時也是某些元素、成份、子系統所組成。3.所有系統其內部子系統間彼此相互關聯(interrelatedness)。4.所有的系統都有其中心功能或目標,利用它可以評估組織或子系統的努力與績效。Burns&Stalker的「權變取向」管理觀點1.管理型態(一)機械式組織(二)有機式組織2.環境型態不變的快速改變3.主要論點效率彈性4.如何管理企業著重於例行性工作、規則與程序工作較多變化、較不規則與程序5.類似管理取向古典的行為的第三節管理哲學(ManagementPhilosophy)麥克里哥(McGregor)在其所著書「企業的人性面」(TheHumanSideofEnterprise),對管理哲學提出「理論X」與「理論Y」概述如下:理論X(TheoryX)1.時代:約1900到1930年科學管理時期。2.組織理論:傳統的古典組織理論。3.人性的假定:(1)一般人生性厭惡工作,因此儘量設法避免工作,亦即經常偷懶。(2)為使一般人賣力工作,必須予以強迫、控制、指導、威脅及懲罰。4.類型:屬於集權式管理。5.表現:制度化、層級化、官僚化、標準化、效率化。理論Y(TheoryY)時代:約1931到1960年人群關係理論時期。組織理論:行為學派(或人際關係學派)。人性的假定:1)在適當的情況下,一般人不僅接受責任,更尋求責任。2)一般人將自我指導與自我控制,不適用懲罰性的威脅。3)一般人對目標的承諾程度,取決於達成目標所獲之報酬。4)具有高度想像力、創見以及創造力。5)一般人具有潛在智慧,但僅發揮一部份而已。類型:參與式管理。表現:尊重人格、了解人性、積極激勵、發展潛能、共同利益、相互依存。理論Z(theoryZ)時代:1961到1974年系統學派時期。提倡人:西斯克(Sisk)在其著作:「管理原理:管理過程之系統研究法」提出現代化管理觀念Z理論。學說要旨:科學管理學派著重「制度」,而人群關係學派著重「人」,均各有所偏,必須「制度」與「人」同時兼顧,才是管理的真義。Z理論認為有人須用「講理」、「激勵」,有人則須用「處罰」,對象不同,手段亦異。Z理論主張生理與心理並重,期使效率與快樂的工作人員出現,而將二者理論,加以融合。Z理論視組織為一「有機體」,並注意到系統內與系統外之環境,而將二者理論,加以融合。管理與人性因素影響工作的四項人性因素(humanfactors)(一)認知作用(perception)(二)個人因素(三)工作群體(workgroup)(四)動機(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