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修养PPT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开篇问题:国学是什么?你的理解1.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评估手段5.参考书目1.教学目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与文化修养•多维思考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讲解•互动一、文化的内涵和特征通常我们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面的各种各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文化,而此文化为长时期的绵延性叠加构成。譬如一人的生活,加进长时间的绵延就是生命。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各样的生活,加进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的文化,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如果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因此,凡所谓文化,必定有一段时间上的绵延精神。换言之,凡文化必有它的传统的历史意义,所以说,文化并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纵向的。因此讲文化总是应该根据历史来讲的。梁漱溟: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一)文化的定义:广义: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从词的来源上看,“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为农耕及对植物的培养。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中国古籍:“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贲”(山上火下)卦彖文:“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民成俗,以文教化,化育万物谓之德”《管子·心术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汉代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也为文治教化之意。(二)文化的一般特征:1.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的存在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造出来的东西才叫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赏石、石器才是文化。2.文化是后天习得。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人女人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是男女恋爱才是文化。3.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式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一代人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需要的部分。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抽象意义上的,现实中为具体的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形成民族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文化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为民族文化的表现。(三)中国文化的个性和特征中国文化的个性:从文化比较的方面看,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明显的个性:1.中国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具有很强的原发性。2.中国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文字独步天下:方块字。世界上三大文化体系:中国,印度,西洋(欧美)。3.中国文化渊远流长,伴随中华民族走过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埃及,巴比伦,印度,波斯,希腊等或已夭折,或已转移,离散。)4.中国文化同化和包容之强,世界第一。5.中国文化铸成了多民族共存的中华民族,时间久,空间大。易经上讲:“可大可久”(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6.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在其发展的后一大段(二千余年)不复有改变与进步,似显示出了其自身内部具有高度的妥当性和调和性。7.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北至西伯利亚,南迄南洋群岛,东及日本,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泰国、缅甸,远到欧洲文艺复兴,尤受儒家文化的启蒙,同时也由于造纸和印刷术的传入。(参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朱谦之,商务印书报)中国文化的特征1.广土众民,世界国土第三,人口最多。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我国现有56个民族,是和平共处的大家庭。3.历史长久,有文字记载3500年,无文字记载5000多年,有许多的传说。4.中国文化具有不可名状之强大的生命力,包容和同化的能力——犹太人——“青回回”。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国之本在家,和家而成国”——宗法社会(英国思想家罗素(B.Russell)曾指出传统中国文化有三大特点(1)文字以符号构成(2)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3)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7.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自然物质文明较早,例如,青铜器的出现,罗盘、火药、钞票、印刷术、算盘、造纸等皆发明于我国,包括天文学、数学、祖冲之的圆周率(早于德国人一千年)。8.有民主平等的萌芽,但却没有发展为现代民主制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雠。”,“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9.道德气氛浓郁:“伦理学与政治学终之为同一的学问”。道德是定国、定身的基础,讲求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中国人要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番大责任,要讲忠孝、仁义、廉耻、节操一番大道理,道德人生。(西方:自由,平等,独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10.中国人既有国家观念,更有天下的观念,又称“天下国”,天下太平,天下大同,“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中庸》。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罗素在上海演讲时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中国人以天下代替国家,天下太平,有大一统的理想,秦以后实现了”。11.中国文化不尚武,尚和平。世有不屑于战争(tooproudtofight)之民族乎?中国人是已。中国人天然态度,宽容友爱,以礼待人,亦望人以礼答之。道德上之品行,为中国人所特长。如此品性之中,余以其“心平气和”最为贵。所谓心平气和者,以公理而非武力解决是已。(罗素《中国之问题》第192页,中华书局)。“东汉以后被称为无兵的文化”——雷海宗,“好人不当兵,好铁不碾钉,‘兵匪不分’军民互相仇视,当兵为不得已的选择。”12.中国文化又称“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孝经》为十三经之一,百良孝为先,汉选人才为举“孝廉”,孝发展为孝道和孝治,“圣朝以孝道治天下”德之本也,“孝”是“广敬博爱”、“金科玉律”,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孝经-开明宗义章》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江革传》曾子云:“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礼记祭义篇》(13)重视教育的特征。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14)感恩和复仇的特征鸦有返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结草衔环,卧薪尝胆15.中国文化的隐士特征。做史皆有《高士传》,人数不多,影响巨大,总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充满神秘感。(“商山四皓”保太子。)特点:政治上: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经济上:淡泊自甘,不务财利;生活上:崇尚自然,亲近自然。中国文化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而文学艺术最发达则在唐代以后。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和意义1、了解旧中国,建设新中国2、增强民族认同和自豪感、爱国情怀以及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3、辨别传统文化的良莠,汲取精华,抛弃糟粕。4、把握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特点,保持民族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二、国学概况(一)国学的定义:“国学”即“中国学术”之省称。学术:乃相应环绕人生诸问题,以探讨其原理,原则,并寻求解决之方术,就此探求而得之原理,原则以及解决之方术,所成就的理论体系,称为“学术”。属于中国特有之学术系统,简称为国学。“国学”之名,始见于清末。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刘师培、章太炎、邓实等创办《国粹学报》,第二十七期,邓实有《国粹精论》一文发表。所以称为国学,盖有别于“西学”。胡适:“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马一浮:“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学时提出的)今指国学者,而是文艺之学,因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六艺”亦称“六经”就是孔子删定的六门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二)国学的异称1.中学,清末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中学”为体,吸收西学,期于图改国家之富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2.国粹:许地山有《国粹与国学》。3.国故:章太炎著《国故论衡》(包括中国之旧学,中国之掌故,文献)。4.国故学:曹聚仁《国故学大纲》5.太学,旧学6.东方文化7.文学:《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谓先秦,当时的学术总称8.汉学:西方学者,每称中国学术为“汉学”(三)国学的范围1.四部旧分书籍为四类,称为“四部”,藏之四库,故又称为“四库”晋武帝时期,分群书为四部,唐代玄宗之集贤院分部如下:(1)甲部——经(2)乙部——史(3)丙部——子(4)丁部——集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诏开四库全书馆,由纪昀主持整理书籍,历十年而成,共收三千四百七十种,三万六千余册,分为:(1)经部,类十(2)史部,类十五(3)子部,类十四(4)集部,类五2.四门曾国藩《圣哲画像记》云:“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戴东原氏亦以为言。曾氏复益之“经世”之门。(1)考据之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辨伪学,辑佚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2)词章之学:诗学,词学,曲学,文章学。(3)经世之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史学,地学,兵学,农学,工学,医学,数学,商学。(4)义理之学:经学,佛学,理学,哲学。三、义理之学的主要内容义理之学主要是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系,塑造理想的性格,伟大的人格。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为“三不朽”。(一)佛学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遣中郎将蔡愔(yīn)等十八人使西域于大月氏国,得佛像,经卷,载以白马,还洛阳。帝为立精舍曰“白马寺”以居之。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秋八月,玄奘私发长安,求法西域,十八年得归,得梵本六百五十七部,译经论七十五部。1.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祖2.佛法:“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大乘佛教小乘佛教(1)世间法:①宇宙:力(心、口、意)②六道轮回③报应:现报,生报,后报(2)小乘:老,病,死——身苦;贪,嗔,痴——心苦(三毒)——修:戒,定,慧。(3)大乘:亦称菩萨乘,乃超脱世间,又适应世间①发菩提心(世亲菩提云:菩萨见诸众生,无名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救头燃,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即由于悲悯众生,而发菩提心,上求佛智

1 / 9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