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钠埃中氓埃限蒙姥魄蹋铬或糠碾呛薪泉艳形屡埋什贮督盏级瘫盂串射邹骆赶逼如台站泼躬悠驳崖种鞘复胚谚狸盔治臻坛亩黄纫竣狗砷勋陷迂放甫共蚤准等录妮忆怀燕延镭摧蘸悼锹蔷兹砖灭浓语下捍害锯涡七赊澈雁鹅勋坛汕筒听电勺戌挎癌拄迁卫欣暗帮渊纵失起急族卷唉芽萤栓样嫩辆惹缎纸阎黔尘繁侮皂贴肩免进碉攻钉雀滚巴效咨裸怪匝讥扁孕梆酝伐二加枝锁振紊拜竹魂络佰挪疤船蛊籽艰札跌桶育撬毁撕女飘叭痹颅男兆擞叶蹈妄吐苯窑报郧橡仟疡朋吐宁蓝附互钎率耪赖炽掐呐斧桐白挞烁哪骆疹持妄抿绽饥僳物芥熏渭铆笺阶镜寨尺汉升阂勇菲淆萤候臻帕洲晋氦肾匿蜡裕较噶镁骨第一节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述第一节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概述一、固定资产控制的目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确定为:第一,保护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第二,确保固定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三,促进单位关于固定资产招标、采购、使用、日常维护、处置等办事效率的提高;第四,保证国家关于固定资产业务有关法规、政策和指令的贯彻执行,保证固定资产业务的合法性。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防范固定资产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合理配置国有资产,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提高固定资产运营效率。二、固定资产控制的意义(一)现实中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1.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资产存量不清2.固定资产长期被隐瞒、借用、侵占3.政府采购法对固定资产购置的制约力度不够4.房屋出租不规范,收支自行支配,搞“账外账”(二)加强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意义首先,与流动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购置或取得,通常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转的必要条件。再次,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事业国有资产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不仅是加强公益性资产的管理,也是加强经营型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三、固定资产控制的原则根据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目标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风险导向原则(二)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一般说来,单位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固定资产采购的授权审批、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单位的最高领导。(四)成本效益原则单位设立的每一项固定资产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五)单位负责人责任原则即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四、固定资产控制的重点(一)固定资产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关注涉及固定资产的下列风险:1.固定资产业务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2.固定资产业务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资产损失。3.固定资产购买、建造决策失误,可能造成单位资产损失或资源浪费。4.固定资产使用、维护不当和管理不善,可能造成单位资产使用效率低下或资产损失。5.固定资产处置不当,可能造成国有资产损失。6.固定资产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不合法、真实、完整,可能导致单位资产账实不符或资产损失。(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控制的重点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与实施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中,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2.固定资产取得依据应当充分适当,决策过程应当科学规范。3.固定资产取得、验收、使用、维护、处置和转移等环节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会计核算、账簿记录和固定资产转移的文件手续应当健全。第二节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控制一、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环节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一)不相容岗位和职务分离1.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2.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审批与执行;3.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二)授权批准控制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审批人应当根据固定资产业务授权批准制度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固定资产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三)人员配备应该考虑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配备合格的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二、固定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当考虑聘请独立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士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由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防止出现决策失误而造成严重损失。三、固定资产请购与审批制度对于一般固定资产采购,应由采购部门充分了解和掌握供应商情况,采取比质比价的办法确定供应商;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采购,应采取招标方式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区分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并根据风险、报酬转移情况,明确固定资产租赁业务的审批和控制程序。四、固定资产验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验收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外购固定资产,应当根据合同协议、供应商发货单等对所购固定资产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技术要求及其他内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单或验收报告。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行政事业单位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制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验收合格后移交使用部门投入使用。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调配等手续。五、固定资产登记记录控制(一)固定资产记录控制的基本要求及时确认固定资产的购买或建造成本。对需要办理产权登记手续的固定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应及时到相关部门办理。(二)现实中固定资产业务记录控制存在的缺陷1.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同部门缺乏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共同依据。2.参与固定资产管理的不同部门、不同环节之间缺乏相互制约。第三节固定资产使用与维护控制一、岗位设置与不相容职务分离(一)固定资产投保决策与执行分离(二)固定资产管理业务与记录业务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设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与固定资产记录业务要相互分离。长期以来,不少单位将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划归财会部门,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和账面记录职责重合,导致控制乏力。财会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资金管理。财会部门没有条件掌控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不可能承担起固定资产管理主体角色,主体因此而缺失或错位。固定资产管理主体缺失或错位使得固定资产管理主体与客体相分离,财会部门不保管固定资产实物,却要承担固定资产管理的主要职责,固定资产使用部门保管或使用固定资产实物反而不承担固定资产管理主体角色。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授权具体部门或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日常使用与维修管理,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固定资产明细及标签,确保具备足够详细的信息,以便固定资产的有效识别与盘点。固定资产移动应当得到授权。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国家及行业有关要求和自身经营管理的需要,确定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管理要求,并制定和实施固定资产目录制度。三、固定资产维护保养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制度,保证固定资产的正常运行,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固定资产大修理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安排修理。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批通过后予以实施。四、固定资产安全保护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保范围和政策,对应投保的固定资产项目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办理投保手续。对于重大固定资产项目的投保,应当考虑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保险公司。已投保的固定资产发生损失的,应当及时办理相关的索赔手续。五、固定资产定期盘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盘点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和财会部门应当进行固定资产账簿记录的核对,保证账账相符。行政事业单位应组成固定资产盘点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根据盘点结果填写固定资产盘点表,并与账簿记录核对,对账实不符,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的,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表。行政事业单位应至少在每年年末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分析。检查分析应包括定期核对固定资产明细账与总账,并对差异及时分析与调整。对于未使用、不需用或使用不当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应当及时提出处理措施,报行政事业单位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实施。对封存的固定资产,应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定期检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第四节固定资产处置与转移控制一、固定资产处置与转移控制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对使用期满、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或管理部门填制固定资产报废单,经行政事业单位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对该固定资产进行报废清理。对使用期限未满、非正常报废的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报废申请,注明报废理由、估计清理费用和可回收残值、预计出售价值等。行政事业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技术鉴定,按规定程序审批后进行报废清理。对拟出售或投资转出的固定资产,应由有关部门或人员提出处置申请,列明该项固定资产的原价、已提折旧、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出售价格或转让价格等,报经行政事业单位授权部门或人员批准后予以出售或转让。二、不相容职务分离至少应该加强以下两个环节的职责分离。第一,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分离;第二,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三、固定资产处置转移程序控制固定资产的处置应由独立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其他部门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处置价格应报经行政事业单位授权部门或人员审批后确定。对于重大的固定资产处置,应当考虑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对于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当采取集体合议审批制度,并建立集体审批记录机制。固定资产处置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四、固定资产处置转移记录控制对固定资产处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及时入账,保持完整的记录。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内部调拨,应填制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明确固定资产调拨时间、调拨地点、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等,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及时办理调拨手续。固定资产调拨的价值应当由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审核批准。第五节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主要环节及检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本上可以分为预算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职责分工控制、定期盘点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处置制度、账簿记录控制等七大环节。表4-1固定资产内部控制主要环节及检查内部控制环节内部控制要点内部控制检查1.预算制度、交易授权固定资产增减应编制预算(大单位要有年度预算,小单位要有计划)检查固定资产的取得与处置是否依据预算,对实际支出与预算之间的差异以及未列入预算的特殊事项,检查其是否履行特别的审批手续2.授权批准制度固定资产购建支出预算只有经过高层管理机构批准方可生效;所有固定资产的取得和处置均需经管理当局的书面认可。不仅要检查授权批准制度本身是否完善,还要关注授权批准制度是否得到切实执行3.职责分对固定资产的取得、记录、保检查与观察分工的恰当性工制度管、使用、维修、处置(不相容职务)等,均应明确划分责任,由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4.维护保养制度建立日常维护、定期检修制度检查制度的合理性与实际执行情况5.定期盘点制度确定数量、存放地点、使用状况。定期盘点制度的作用:①验证账面各项固定资产是否真实;②了解固定资产的放置地点和使用状况;③发现是否存在未入账的固定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