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略论中日两国儿童教育差异作者:何源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2年第01期【摘要】中国与日本都是十分注重国民教育的国家,这与两国传承的文化历史息息相关。但由于两国的语言环境背景不同,在教育理念、教育方针上就表现出了实践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我们思考国家教育未来道路的途径,更是我们寻求民族发展的关键。【关键词】中日;儿童教育;差异教育是一个民族寻求发展的根本因素,它成为衡量现代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于国民教育而言,不同的国家在其不同的语言环境背景下,就会表现出相异的形式与内容。中国和日本虽然并处于儒家学问的文化圈,但由于对其理解、实践的不同,就表现出了国家教育理念、教育方针的差异,这种差异,必将成为我们思考国家未来前途与发展道路的关键。如果接触过日本人的话,大都觉得他们在生活中总是自我克制,办事情也非常谨小慎微。这些性格并不是在长大后因为阅历的逐渐丰富才养成的,事实上,在他们儿童时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被要求养成具有坚强意志的习惯。日本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都要由父母或是幼儿园的老师来教习一些家务及手工课程,这不仅是他们升入名牌小学校的考试内容,也是锻炼其耐力、提升其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本家庭内部的儿童教育中,孩子的母亲经常用“嘲笑”的方式达到其教育目的。比如在家里,母亲做家务时,总会提醒长大一点的孩子:“你都有三岁了噢,是大人了,可不能什么也不会做呢。”然后简单地让孩子捡拾一些轻便的东西,让其感受到自己在即将长大成人时应有的责任。这种“嘲笑”的方式让日本人在儿童时期就学会了自我克制,让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一辈子谨慎行事。这也让日本人具备了足以应对艰难生活的坚强意志。相对于日本,大多数中国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前并不能够具备自我克制的意识,这大抵与中国家庭内部学前教育息息相关。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一胎政策,让独生子女成为许多家庭的生活重心,这使家庭成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的身上。与日本家庭不同的是,中国孩子的教育过程并非必须由母亲独自一人来完成,这可以是其祖父母、或是其外祖父母。于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国独生子女接受溺爱式教育提供了一张宽大的温床。而且,中国儿童教育比较偏重于孩子的知识技能,在道德教育方面缺少关于锻炼意志方面的特殊教育。日本儿童在九岁以后就可以开始承担各项道德的规范了,而中国的孩子在九岁时却仍处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甚至当他们中学毕业、大学毕业,都还处于父母抚养的状态,不会做家务,不能独立地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归其根本,正是由于缺乏坚强的意志而导致内心脆弱,从而让其无法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当然,现在有很多家庭也都能意识到过分溺爱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但如何让孩子得到充分的锻炼却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龙源期刊网可以说,中日两国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就明显不同:中国注重的是功利性的应试教育,日本重视的则是真正意义上个人素质的提高。从明治维新算起,日本的整体国民教育水平就高于中国。抛开那些可以去正规学校读书的贵族阶级不说,当时社会底层的日本女仆、脚夫等都可以识字、阅读通俗小说,国民的整体识字率确实颇高。对比于同时期中国的受教育状态,只有极少数的秀才、士人才懂得读书习字,社会上的大多民众都属于文盲。况且从历史因袭上看,中国古代通过实行科举制培养了一批批识文读字的人,众多知识分子只是为了“中科举”“榜上有名”才寒窗苦读,“推动平民子弟读书应试,提高其文化素质”的八股文只是他们光宗耀祖,改变身份地位的手段。这无不体现着功利主义性质的教育理念。但是日本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在江户时代鼓励各界钻研学问,不必拘泥于一种学科,各行各业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兴趣选择相应的书目。与中国读书人不同的是,他们虽然掌握了知识,但却无法改变自身的地位,读书的唯一目的就只是为了提高能力素质。也许日本在吸收儒家文化并得以传承时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没有区别地让每一个阶层都有读书的机会,实现了没有身份地位之说的教育普及化。“日本的教育理念缺少中国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却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直到当今,中国学生仍然接受着应试制的教育,为了“中举”“重点学校”拼命读书——功利性教育理念的传递无不贯穿在学生学业生涯的始终。我们为什么不能学习日本的儿童教育呢?日本的孩子可以靠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由这样的爱好去苦练自己的才艺,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继续深造,从而达到培养个人素质的目的。他们接受的教育使之明白:学习不光是为了步入名牌学校,更是为了获得常识。相对而言,恐怕中国孩子早早地就有了备考作战的意识,他们习惯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诲,懂得掌握了所有考试规定的题目和学科,就能够在考场上顺利通关,从而争取到名牌大学的“命运”,步入社会后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的“命运”。或许自古以来承传的套路很适合中国的国情,或许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也都习惯了这样的步骤,“功利性”的教育内涵已经根深蒂固了,没人想去改变。所以除此之外,不知道如何做还能成就更好的未来吧。中日两国有太多相似的文化秉承,而实践上却有太多的差异。我们该有发扬长处的信心,更要有面对弱点的勇气,也许中国太过辽阔,许多问题总是比较复杂,所以就会面临难以解决的局面,况且要改变,还需要下彻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