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学论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防灾减灾学论文学院:水利水电班级:水工三班学号:1202010318姓名:向亚文指导老师:盛金昌摘要:通过学习减灾与防灾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正是因为中国面临一个如此险峻的地理环境,所以中国人民更要加强减灾与防灾的意识,并且学会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保护自己。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对本课程内容的总结,选择其中两个章节论述灾害的成因、分类、我国这种灾害的概况、防灾减灾原则和规划及措施、案例分析等;其次是对其中一种灾害从力学原理上分析各种常用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设计思想;最后是对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一、我国自然灾害1.1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据统计,我国旱灾占57%,水灾占30%,风雹灾占8%,霜冻灾占5%。建国以来,平均每3.0~3.5年出现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2006年的夏季,洪涝、干旱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福建等沿海地区先后遭受7次较大规模洪涝、台风灾害的袭击;西南的重庆市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省东部地区持续高温少雨,局部地区遭受了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河北、内蒙古、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宁夏等省区也发生了严重的灾情,这是自2001年以来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2007年夏,洪涝灾害又一次无情的袭击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南、河南等24个省市。洪涝灾害来势之凶猛,使许多城市和农村变成了一片沼泽,重庆市遭遇了115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暴雨灾害的袭击,主城区交通几乎瘫痪,多个县城进水受淹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毁坏严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60~90年代,自然灾害对粮食的减产幅度多年平均为5%,棉花减产达20~30%,油料减产达15%左右。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20世纪50年代的单位成灾面积损失值为2190元/公顷,60年代为3255元/公顷,70年代为5880元/公顷,80年代为12120元/公顷,40年翻了两番多。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粮食生产10次波动(其中有6次超常波动)。而且,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50年代为480亿元,60年代为570亿元,70年代为590亿元,80年代为690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90年代以后,年均已经超过10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明显加重,2001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942.2亿元;2002年为1637.2亿元;2003年为1884.2亿元;2004年为1602.3亿元;2005年为2042.1亿元;2006年截止8月份为1600亿元,六年平均达到1784.67亿元,2005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最高值。建国50多年来,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总计约25000亿元左右。自然灾害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据有关学者研究表明:水旱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平均每提高10%,农村贫困发生率会增加2%~3%。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的结果表明:在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中有71.2%是当年返贫人口。在当年返贫农户中,有55%的农户当年遭遇了自然灾害,其中有16.5%的农户当年遭受了减产5成以上的自然灾害,42%的农户连续2年遭受了自然灾害。这不仅给农民、农村、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且使国家财政背上沉重的负担,也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1.2灾害的分类按照成因分类可分为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从灾害的发展过程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突变型: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发生往往缺乏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同于这一类型。与突变型相比,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正常自然过程积累的结果。它们的发展是较迅速的,但比突变性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等就属于这种类型。它们的持续时间可由几天到半年甚至几年。环境演变型(或简称演变型):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侵入、地面下沉、海面上升以及区域气候干旱化等由于环境演变发生的自然灾害,这类自然灾害是一种长期的自然过程,是自然环境演化或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因其进程缓慢,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立刻来取措施,而且有些灾害防治还需要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合作进行,往往难于控制和减轻。但这类灾害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可预报性,如二氧化碳倍增可能引起全球气温升高3℃,这在理论上有比较肯定的结论,其导致的区域干旱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具有一定信度的预测结果。1.3我国灾害的特点西北是塔克拉玛干等大沙模,风沙威胁东部大城市;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在泥沙冲刷下,淤塞江河水序,造成一系列直接或潜伏的洪涝灾害。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门和75%以上国民生产总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周呼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我国还具有多种病、虫、鼠、革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朗气候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其他灾害还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噪声、光污染、电磁波污染、臭氧层被破坏、核泄漏、易燃易煤物爆炸、雷电灾害、战争危险等。另外,近代大规模的开发活动,更加重了各种灾害的风险度。我国灾害的另一特点是:灾害重点已经出农村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的原因之一源于城市化进程。目前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欲研究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这是因为城市是人类经济、文化、政治、科技信息的中心。正因为城市具有“人口集中,建筑集中,生产集中,财富集中”的特点,因此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巨大的损失。2.滑坡2.1滑坡定义: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2.2滑坡成因:滑坡根本原因:边坡中岩/土体内部某个面上的剪应力达到了它的抗剪强度。滑坡的具体原因:①滑面上剪应力增加:如渗流产生的渗透力增大了下滑力;降雨使岩/土体饱和容重增加;地震作用等。②滑面上抗剪强度减小:如浸水作用使岩/土体软化、地下水位上升使有效应力减小等。2.3滑坡的分类:(1)按滑坡体规模来分:特大型滑坡:体积1000万方;大型滑坡:体积100~1000万方;中型滑坡:体积10~100万方;小型滑坡:体积10万方。(2)滑坡按滑体物质组成可分为:土质滑坡:滑动面位于土层内或土层与基岩交界面的滑坡。岩质滑坡:滑动面位于基岩内部的滑坡。岩质滑坡按滑动面与岩层面的关系又可分为顺层滑坡(以岩层面为滑动面)和切层滑坡(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3)滑坡按发生年代可分为:新滑坡(每年都在发生的滑坡)老滑坡(稳定期达到两到三年)古滑坡(滑坡体的稳定期达到十年以上)(4)滑坡按具体厚度可分为:浅层滑坡(滑体厚度h≤10m);中层滑坡(10mh≤25m);深层滑坡(25mh≤50m);超深层滑坡(h50m)(5)滑坡按引发因素可分为:工程滑坡:由在滑坡或潜在滑坡体上及边缘附近进行的工程活动引发。非工程滑坡:由自然因素和其它非人为因素引发。2.4我国的滑坡灾害概况2.4.1我国大型滑坡灾害的分布特征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大型和巨型滑坡在其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大型滑坡更是以其规模大、机制复杂、危害大和防治难等特点著称于世,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分布范围广: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滑坡灾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全国各地均有严重的滑坡灾害,以西部地区(西南、西北)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以及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陕西、宁夏及甘肃等省区最为严重。有证可查的滑坡灾害点约为41万处,总面积为173.5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8.1%(截至2000年)。灾害严重:1995年以来,滑坡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数已连续多年超过1000人。严重的滑坡灾害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还摧毁相当数量的工厂和矿山,并严重影响铁路、公路、水运及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2.4.2我国大型滑坡灾害的产生原因(1)具有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从西到东,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及中部山区、东部近海平原构成中国大陆地形的三级台地,在台地之间形成巨大的大陆坡降地带。尤其在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之间的坡降带,形成高山峡谷的地貌景观,从而奠定大型滑坡发生的地貌基础。我国大型滑坡绝大多数发生在环青藏高原东侧大陆地形第一个坡降带范围和二级台地上。(2)我国也是世界上板块构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与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地壳内动力自西向东传递,波及范围远及中东部,并在西部地区表现得特别的活跃,高地应力、强活动性构造及其伴随的强震过程构成这一地区内动力条件的突出特点。在上述大陆地形坡降带的深切河谷地区,地壳内、外动力条件强烈的交织与转化,促使高陡边坡发生强烈的动力过程,从而促进大型滑坡灾害的发生。(3)极端气候条件和全球气候变化构成大型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和诱发条件:青藏高原和秦岭东西山脉的阻隔,导致中国形成南、北两个条件迥异的气候分区。中国南方天气系统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控制,夏季多局部强降雨过程,暴雨强度达到200~300mm/d,形成极端气候条件,尤其是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四川,从而触发大规模滑坡灾害的发生。(4)大规模人类活动是导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大型滑坡发生相对频繁的主要因素:在中国西部地区,不仅前述的自然和地质条件有利于滑坡灾害的发生,且这个地区也是大型工程活动最为集中和频繁的地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2.4.3我国大型滑坡的发生机制总的来说,大型滑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力学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时效过程,这个过程的发生是以滑动面的贯穿过程为主线的,滑动面的形成及贯穿往往具有渐进性破坏的特征。典型发生机制:滑移–拉裂–剪断“三段式”模式、“挡墙溃决”模式、近水平岩层的“平推式”模式、反倾岩层大规模倾倒变形模式、顺倾岩层的蠕滑–剪断模式等。2.5滑坡灾害防治基本原则前提性:立足于减轻灾害,服务于工程建设。针对性:既要考虑滑坡现状和发展趋势,还要充分考虑到各种措施可能给工程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效性: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局限性,使提出的措施不仅具有抢险性,更应该具有长期安全性。经济性:首先应该考虑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